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094例孕妇全血微量元素缺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不同孕期血液铁、钙、锌、镁、铜5种微量元素的缺乏状况,为孕妇保健提出依据。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液5种微量元素,分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种微量元素测定,铁、钙、锌、镁、铜缺乏分别为42.60%、35.23%、14.26%、1.56%、0.31%。不同孕期5种微量元素缺乏各有特点。结论不同孕期5种微量元素缺乏各有特点。早孕以缺铁为主,中、晚孕期以缺乏铁、钙、锌3种微量元素为主,孕妇应及时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2.
某院贫血孕妇全血微量元素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某院贫血孕妇全血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探讨孕妇贫血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不同孕周贫血组和对照组孕妇全血微量元素,对数据统计处理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微量元素铁和血红蛋白两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Y=0.044 X+2.122(r2=0.395)(P〈0.01);早孕期孕妇贫血组微量元素铜、锌、钙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孕妇贫血组微量元素镁、铁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晚孕期孕妇贫血组微量元素铜、钙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期孕妇贫血组微量元素锌、镁、铁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妇贫血对母体和胎儿的生长发育都是不利的,要加强孕期微量元素均衡摄入,确保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检测不同妊娠期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分为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每组40例,选择同期40例非妊娠健康妇女为非孕组。比较各组妇女体内的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分析各组妇女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缺乏情况。结果早孕组妇女叶酸值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妇女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_(12)低于非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和晚孕组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低于非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的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_(12)缺乏率高于非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妇女叶酸缺乏高于非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妊娠期孕妇进行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分析孕妇贫血原因及状态,有效预防和治疗贫血症状,促进胎儿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以及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水平在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孕妇不同孕期补铁治疗前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孕期的轻型地贫孕妇245例(α-地贫149例,β-地贫96例)、铁缺乏(ID)孕妇155例、缺铁性贫血(IDA)孕妇117例及同期健康孕妇3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ID组、IDA组、HC组统一归为非地贫组,分析5组孕妇的SF、Hb、Ret-He及Ret%水平随孕周的变化趋势,并比较α-地贫、β-地贫和非地贫孕妇不同孕期的ID和IDA发生率。结果与健康孕妇相同,随孕周增加,α-地贫和β-地贫孕妇SF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β-地贫孕妇Hb水平为先下降后升高(P <0.05),Ret%水平除β-地贫组外,其余各组则逐渐增高(P <0.05)。α-地贫孕妇IDA主要发生于中孕期(61.5%)和晚孕期(60.3%),β-地贫孕妇IDA主要发生于晚孕期(61.9%),均高于同期非地贫组(P均<0.01);但ID更易发生在非地贫孕妇中孕期(29.0%)和晚孕期(39.9%)。结论α-地贫相对于β-地贫更早出现缺铁,但β-地贫比α-地贫贫血程度更重。SF、Hb、Ret-He以及Ret%水平检测用于轻型地贫患者妊娠期铁缺乏筛查及病情评估可提高准确性,其中Ret-He可作为地贫孕妇铁储备水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立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06例不同孕期的孕妇和30例健康非孕女性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测定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中孕、晚孕组血浆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清载脂蛋白B(ApoB)、BMI水平显著高于早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孕组仅D-D水平显著高于中孕组(P0.01)。妊娠各组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高低依次为FI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TG,早孕期TC和HDL-C敏感性最高,中孕期FIB和TG最高,晚孕期FIB、D-D和血小板聚焦率(PAgT)最高。各种联合检测对判断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增加,敏感性可高达100%。结论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可以有效辅助判断孕妇体内高凝状态的程度,对监测血栓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的发生情况及补充铁剂的时机。方法选取门诊产检单胎孕妇375例,依据孕妇孕16周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两组:铁耗尽早期组66例(20μg/L≤SF<30μg/L且Hb≥110g/L)和正常组309例(SF≥30μg/L且Hb≥110g/L),观察两组孕28周及孕36周贫血、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发生率。结果两组孕28周及孕36周贫血、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当20μg/L≤SF<30μg/L时,暂不补充铁剂,并不建议常规补充铁剂,但需监测SF。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本地区孕妇微量元素缺乏的状况,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对882例孕期妇女全血微量元素(包括铜、锌、钙、镁、铁)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微量元素缺乏的种类及发生率,对比不同孕期、年龄以及城乡孕妇微量元素差异.结果 882例孕妇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率为31.86%(281/882),以缺乏钙、铁、锌3种元素为主,分别为18.59%(164/882)、8.84%(78/882)、3.63%(32/882).孕中期孕妇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率显著高于孕早期(45.86% vs 28.25%,P<0.05),农村孕妇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率显著高于城市(45.30% vs 27.01%,P<0.05),不同年龄段孕妇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孕妇合理饮食的宣传指导,注意钙、铁、锌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浙江省不同妊娠期女性全血微量元素结果,探讨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共21 151份孕妇孕期常规体检的检测数据,按其妊娠时期的不同分为孕早、中、晚期组,同时将1 859例20~40岁的非妊娠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统计不同孕期组受检者全血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结果,并分析其与对照组的差异,必要时建立孕早、中、晚期组各元素的参考区间。结果铜元素孕早、中、晚期组与对照组,各孕期组之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妊娠时间出现生理性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各孕期组锌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孕早、中、晚期组缺乏率分别为5.6%、9.3%、5.0%;对照组铁元素与孕早期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孕中、晚期组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厂家提供的参考区间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结论不同孕期孕妇微量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备孕及孕期女性需要持续监测微量元素结果,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铜元素宜分别建立各孕期参考区间作为补充依据;铁元素则建议以非妊娠期健康女性的数据建立参考区间作为补充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正常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孕期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2名不同孕期妇女及60名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血中D-D质量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早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孕组、晚孕组及产褥期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发展,妊娠妇女血中D-D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D-D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变化特征。方法按不同的孕期,将1 500例孕妇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并与非妊娠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妇女血清FT3、FT4、TSH水平及TPOAb、TGAb阳性率与非妊娠健康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非妊娠健康女性(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水平逐渐下降,TSH水平逐渐上升。晚孕组TGAb、TPOAb阳性率低于早孕组和中孕组(P0.05)。结论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应对孕妇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指标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铅,探讨赣南部分县市孕妇体内的微量元素缺乏变化,预测及指导孕期适时适量补充所缺乏的微量元素。方法采用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全血铜、锌、钙、镁、铁5项微量元素,BH-2100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全血铅,对赣南3360例孕期保健的孕妇静脉血进行检测。结果妊娠妇女钙和铁缺乏比较严重,分别达到30.57%、39.49%,铅中毒情况达到14.88%。结论赣南部分县市妊娠期孕妇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缺乏率较高,其中以铁、钙缺乏最为普遍,部分孕妇存在铅中毒现象,孕妇应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并降低孕前和孕期铅的接触和吸收,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以保证孕妇母体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孕妇阴道念珠菌感染状况,并分析念珠菌感染与孕龄的关系。方法取724例受检者阴道后穹窿处分泌物涂片,干燥后革兰染色直接镜检,显微镜下见到芽孢或菌丝者为念珠菌。结果 724例孕妇检出念珠菌110例,感染率为15.19%,其中晚孕感染率最高为22.39%,其次中孕为14.04%和早孕为6.67%。结论 孕妇念珠菌感染率较高,念珠菌感染率与孕龄相关。为保证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孕期念珠菌感染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海南省汉、黎族孕妇铁缺乏症患病状况,我们于2 0 0 0年进行了海南省汉、黎族不同孕期孕妇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对象 于2 0 0 0年6~8月在海南省海口、五指山2市各医院产前检查门诊,按年龄、孕期随机抽取2 0~2 9岁孕妇2 90名,其中汉族16 7名,黎族12 3名。汉族早孕(~12孕周)组76名,中孕(13~2 8孕周)组5 6名,晚孕(2 9~38孕周)组35名。黎族早孕组5 5名,中孕组36名,晚孕组32名。所有受检者近1个月内无消化道、呼吸道感染,近3个月内未服用铁剂或含铁补血药。2 方法 按《中国孕妇 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孕妇、育龄妇女铁缺乏症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调查我国孕妇、育龄妇女铁减少 (ID)、缺铁性贫血 (IDA)及铁缺乏症 (ID IDA)患病率。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以全国 15个省 ,2 6个市县为调查点 ,随机抽取 35 91例孕妇、372 1例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 ,检测末梢血血红蛋白浓度、锌原卟啉、血清铁蛋白等指标。结果 孕妇ID、IDA、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4 2 .6 %、19.1%、6 1.7% ;育龄妇女ID、IDA、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34.4 %、15 .1%、4 9.5 %。孕妇ID、IDA、铁缺乏症患病率显著高于育龄妇女 (P <0 .0 1)。早孕ID、IDA、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39.9%、9.6 %、4 9.5 % ;中孕ID、IDA、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38.8%、19 .8%、5 8.6 % ;晚孕ID、IDA、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5 1.6 %、33.8%、85 .4 %。不同孕期孕妇IDA、铁缺乏症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晚孕ID患病率显著高于早、中孕 (P <0 .0 1) ,但早、中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农村早孕ID、IDA患病率为 36 .1%、12 .2 % ,IDA者Hb 99.3± 8.0 g/L ;城市早孕ID、IDA患病率为 4 1.9%、8.2 % ,IDA者Hb 10 1.7± 6 .7g/L。农村育龄妇女ID、IDA患病率为 32 .4 %、17.4 %、IDA者Hb 10 5 .9± 11.8g/L ;城市育龄妇女ID、IDA患病率为 35 .6 %、13.8%、IDA者Hb 10 9.9± 8.8g/L。城市早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期正常孕妇血脂变化趋势,初步建立妊娠期血脂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重庆市涪陵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49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156例非孕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建立孕妇血脂正常参考值范围。孕妇血脂采用酶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参考值范围采用中位数及双侧限值表示。采用t检验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 (1)孕妇血脂水平在孕期随妊娠时间逐渐上升,至晚孕期达峰值,孕中期和孕晚期均明显高于早孕妇女和非妊娠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与非妊娠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妇女胆固醇(TC)是非妊娠妇女的1.5倍,三酰甘油(TG)是非妊娠的4倍。(2)采用中位数及双侧限值表示孕期血脂参考值,其范围TC早孕3.20~6.93mmol/L、中孕3.04~8.83 mmol/L、晚孕3.54~9.83 mmol/L;TG早孕0.12~4.53 mmol/L、中孕0.17~5.30mmol/L、晚孕0.13~6.12mmol/L。结论孕妇血脂水平在孕期随妊娠时间逐渐上升,早、中、晚孕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至晚孕期达峰值。建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血脂参考值范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通过与适龄孕妇对比分析,研究高龄孕妇在早孕、中孕、晚孕期左室心肌应变能力、左室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特点,试图及早发现高龄孕妇的亚临床心肌损伤,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产检的高龄(妊娠年龄≥ 35岁)单胎孕妇40例,匹配同期适龄(妊娠年龄25-29 岁)单胎孕妇35例,分别于早孕(妊娠第 12~14 周)、中孕(妊娠第 24~27 周)、晚孕(妊娠第 36~39 周)期采集超声心动图数据,对比两组受试者不同孕期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三维应变指标。结果:同组间、不同孕周相比较:适龄组,与早孕、中孕期相比,晚孕期结构、功能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及晚孕期结构、功能指标LAD、LVEDV、SV、CO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于两组各孕周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孕周比较三维应变参数,高龄组左室整体纵向率(GLS)、左室整体环向应变率(GCS)均低于适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孕妇在妊娠期间,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发生较适龄孕妇早,且可观察到心肌应变指标下降,运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更早发现高龄孕妇的心肌结构、功能障碍,是监测高龄孕妇孕期心功能变化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血微量元素含量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对GDM孕妇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为GDM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GDM诊断标准随机选取153例GDM孕妇为病例组,121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孕中期和孕晚期全血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水平,对数据统计处理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GDM组(孕中期)与对照组(孕中期)在年龄、孕周、身高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中期)孕妇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指数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中期)孕妇孕期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治疗前,GDM组(孕中期)微量元素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中期)微量元素锌、铁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中期)微量元素钙、镁含量与对照组(孕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规范治疗后,GDM组(孕晚期)微量元素锌含量显著高于GDM组(孕中期)及对照组(孕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晚期)微量元素铜含量显著低于GDM组(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晚期)微量元素铜、钙、镁、铁含量与对照组(孕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是围生期较常见合并症,要高度重视GDM孕妇微量元素代谢紊乱,注重早期防治GDM发生及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入,确保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孕妇不同孕期下肢大隐静脉影像解剖学特征的变化。方法:选取99名早孕妇女,连续追踪观察其早孕、中孕、晚孕和产后4个时期双下肢大隐静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自显影现象和静脉瓣反流等变化。结果:(1)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期的大隐静脉内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宽,静脉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分别达1243.6 ng/mL和2680.8 ng/mL,远高于500 ng/mL的正常值;(2)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期的大隐静脉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3)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下肢大隐静脉的自显影现象发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特别是晚孕期大隐静脉自显影现象的发生率都达到了100%。结论:孕妇下肢大隐静脉随着孕周增加内径逐渐增大,血流速度逐渐下降,静脉自显影现象不断增强。孕妇静脉血内D-二聚体浓度随孕期的增加不断升高,下肢大隐静脉自显影现象的发生率和孕妇静脉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在早、中、晚妊娠期PT、APTT、TT、FIB、OHP、OCP及OFP变化,探讨其对妊娠各期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试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7例早孕期(孕期〈12周)女性、42例中孕期(孕期13-27周)女性、58例晚孕期(孕期≥28周)女性及5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血浆PT、APTT、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不同孕期与正常对照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显著缩短,FIB、OHP显著升高,OFP显著降低,中、晚孕组OC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T无显著变化(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之间比较,PT、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FIB与OHP较早孕组、中孕组显著升高。中、晚孕组OFP显著低于早孕组。OCP随孕期增长而不断升高(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妊娠期机体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的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APTT、TT、FIB。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早孕妇女,30例中孕妇女,30例晚孕妇女和30例正常对照妇女和1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检测D-D、FDP、TM水平。结果正常妊娠的各时期孕妇的D-D、FDP、TM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妊娠各时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M水平在不同妊娠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DP随着孕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但这两项指标的早孕组和中孕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的D-D和FDP与早孕组和中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处于高凝状态。一旦有早期DIC发生,D-D、FDP、T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D-D、FDP、TM可作为产科DIC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