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隔云南彝良5.7级地震半年多的时间,4月20日8:02,雅安突发里氏7.0级地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始了有效地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作为两次均第一批奔赴重灾区医疗救援队的队员,笔者全过程参与了两次地震前线医疗救援急救阶段的工作,对现场救援工作深有体会,现特对比两次地震救援,对救援工作中的物资管理体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供广大学者和医护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军队护理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主要为部队官兵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遇有地震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参加紧急医学救援,是国家医学救援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历次灾害医学救援中,军队护士都圆满完成了护理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人道救援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的两次大的地震:2008  相似文献   

3.
玉树汶川震后3月医疗救援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树地震救援全面刷新了人类应急指挥、物资保障、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政策保障的救援速度和能力的纪录。本文从国家和具体救治医院两个层面比较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震后3月内医疗救援绩效,旨在检验和丰富汶川经验,发现共性,形成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参考,为国内外灾害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玉树地震卫生应急指挥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玉树地震卫生应急指挥绩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玉树地震后1年内国家及卫生部下发的各种文件、信息通报、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国家地震局、青海省政府、青海省卫生厅等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回顾性分类整理资料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基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玉树地震卫生应急指挥具有以下特点:①迅速启动一级响应;②建立和完善了军、警、地一体化工作机制;③实现准确信息指导下的精确指挥.结论 作为全球罕见的高海拔地区大规模医疗卫生救援成功先例,玉树地震医疗救援补充和丰富了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可资今后国内外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汶川地震废墟下成功救出49名幸存者的搜救特点,探讨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的难点及对策.方法 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8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地震现场搜救的49名幸存者,按照救援空间特点分成非狭窄空间组(n=17)与狭窄空间组(n=32),就受困时长、营救成功用时及现场急救开展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狭窄空间救援比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狭窄空间组和非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中位数分别为4.48 h和1.38 h,现场急救展开时间中位数分别为0.89 h和0.10h,受困时长中位数分别为49.55 h和21.58 h.由平均秩次来看,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现场急救展开时间均长于非狭窄空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狭窄空间救援是地震救援的难题,其现场急救开展时间长于非狭窄空间救援;把握地震伤情、采用适合狭窄空间救援的急救设备与技术,是降低幸存者伤残率、提高现场救援能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赴国外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流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国国际救援队5次国外地震灾难中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流程,为进一步完善救援医疗体系、提高救援医疗水平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印尼亚齐、巴基斯坦、印尼日惹5次国外地震灾难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对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开展的项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国外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绘制出工作流程图。结论中国国际救援队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具备其特有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雅安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与不足。方法:针对雅安地震医学救援实践,结合我院救援情况,与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医学救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雅安地震医学救援不论从组织到人员、装备、后勤保障、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从情感救援向专业救援和科学救援的转变。结论:雅安地震医学救援进步明显,但所暴露的不足也不能回避。  相似文献   

8.
灾害紧急医疗救援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体系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中国国际救援队(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CISAR)自2001年组建以来,10年间历经17批次国内外地震、海啸、洪水、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救援实践,其中先后3次赴国外热带地区救援(2004年印度尼西亚亚齐海啸救援、2006年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救援、2010年海地太子港地震救援),积累了宝贵的热带地区医疗救援经验。印度尼西亚、海地常年高温,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与我国迥异,热带气候特征、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与灾后医疗救援密切相关。分析CISAR 3次赴国外热带地区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掌握热带环境特征和致病特点,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拓展救援医学在不同气候、地域的应用,丰富救援医学理论并造福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层面巨灾救援的成效,探讨两种医疗模式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方法 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组队10年以来,12批次参加国际救援时的组队模式、工作时间、工作成效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以来,出队12批次国际巨灾救援,分为两种行动模式:一种是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现场救援模式,队伍中搜索、营救及医疗三类人员共同构成行动的主体,瞄准地震现场压埋人员实施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救援行动.另一种是不包含搜索与营救行动的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队伍中医疗人员为主体,没有搜索与营救人员,医疗人员从事现场急救及医疗后送,辅以少量灾区卫生防疫与创伤心理救援.两种模式救援目标不同,人员结构与队伍功能不同,成效不同.搜救型模式中医务人员构成比为15.4%,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中医疗人员构成比61.4%.搜救型模式救援队伍在地震灾后1~3d内到达,灾后7~10 d行动结束.6次搜救型救援行动共从废墟下成功解救出压埋人员4人;在完成搜救任务之余,队伍中医疗人员平均每次为当地医疗救治伤病员662人.单纯型医疗救援队平均在灾后10 d以上到达,在灾区平均工作时间17.8 d,通过巡诊或移动医院为灾区提供医疗服务,平均每次出队救治伤病员6812人.结论 (1)搜救型救援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是灾害现场救援的两种不同组队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联合国倡导的城市搜救队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现场医疗急救能力与搜救能力紧密结合,适合地震灾害现场救援需要,值得发展中国家组建灾害救援队伍时借鉴.(2)根据任务需要分别派出搜救型救援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源于灾区需要与对形势的判断.(3)现场搜救队能力可超越废墟之外,而医疗救援队能力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因此搜救型结构具有更强的适应性.(4)省市救援队因地制宜,组建城市搜救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使队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需求相适应,才能提高救援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灾难救援中远程医疗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以汶川和玉树地震救援为例,分别收集两次地震中湖北省紧急医疗救援队接诊的1801例和19例地震伤病员资料,分析病情特点、救援方法、实际效果与病员流向。结果:汶川地震接诊1801例伤病员中,外伤病例明显多于其他病种(P<0.01);外伤病例中,单部位伤多于复合伤(P<0.01),且以四肢损伤居多;伤病员在地震后1周内最多,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对所有伤病员进行了检伤分诊,科学规范地进行了院前急救处理,1206例患者在震区部队医院或当地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手术或其他稳定病情措施后分流至德阳、成都等其他地区,救治效果良好。玉树接诊伤病员全部为地震造成的外伤病例,灾区救出伤员、规范处置后全部转运至机场,与空军合作,全程跟踪救护伤病员,抢救转送了19位藏族同胞,无一例死亡。结论:远程医疗救援的快速启动响应,对规范灾区医疗救治秩序,及时有效救治短期内出现的大批伤病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绵竹模式"探索了一条远程医疗救援的新模式,在玉树救援中得到了检验与升华,为今后开展灾难救援探索了一条远程医疗救援组织与灾区医疗部门合作、与部队救援力量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区生态破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震后的应急指挥、救援、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中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及指挥、军队及专业救援队救援、医疗救援及防疫工作和新科技救援等几个方面,看我国在灾难救援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汶川、玉树、芦山、尼泊尔地震的手术室救援经验,加强地震救援中手术室护理工作环节配合。方法在多次地震救援的实践基础上,规范救援现场临时手术室人员配备、物资管理、手术流程、感染控制,形成手术室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结果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运用良好,无一台手术发生意外和死亡。结论地质灾害频发,灾害应对的人才储备及管理改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不间断监测急进高原救援队员在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现场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血红蛋白(Hb)动态的变化,评估地震救援人员在高原工作的安全性,为救援医学中高原救援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参加本次救援的32名医疗队员使用指式脉氧仪进行SaO2,HR动态监测、抽取静脉血对Hb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国外通用的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AMS)评分系统了解高原反应症状.结果 救援人员急进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81.25%;SaO2,HR,Hb三项指标的动态变化于急进高原后前3 d内变化幅度大,之后缓慢恢复,并于回平原后一周内基本恢复至原水平,其变化对于评价队员的缺氧状况和劳动能力有重要意义.结论 急性高原病威胁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震地区救援人员身体健康并影响其战斗力;加强急进高原地区地震救援人员低氧防护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对灾害救援护理培训的两点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频发.灾害救援活动也随之增多.世界灾害护理学会南裕子会长提出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因此,面对灾害,我们需要准备[1].Gebbie和Qureshi[2]提出了灾害急救准备、护理人员应具备能能力及经常演练的观点.笔者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曾参加了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印尼爪哇岛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经历了多次救援实战后,我认为护理人员是灾害救援全程的主要参与者,灾害救援护士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5.
玉树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频发的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震区生态环境,挑战着人类医疗救援、救治、防疫、灾后重建的能力和速度。本文从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指挥、救援组织以及具体救治医院的应急响应和医疗救治两个层面,比较玉树与汶川地震震后1 月内医疗救援应急指挥和医疗救治,旨在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我国唯一一支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紧急救援的专业队伍,能在接到命令后1个小时内迅速集结,数小时内赶往世界各地灾区救援.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二百余名医疗救护、搜索营救和地震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任务是协助灾区进行紧急医疗救援、疫病防治、搜救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震后1~14天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与绩效,验证和完善汶川经验,为全球类似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震后14天内官方信息通报、公开文件资料、新闻发布、网站信息等数据,并检索国内外地震医学救援相关文献,系统回顾、描述性分析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和绩效。结果基于汶川经验,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特点为:①科学评估灾情与伤情,合理调度人力、资金与物资,以省内区域力量救援为主;②“四集中”治疗危重伤员,创造了震后14天集中治疗0死亡的新记录;③检验、丰富和完善汶川、玉树与彝良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经验,为全球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循证决策的一手证据。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人员常见心理反应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人员常见心理反应形成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我院地震伤员救治病房及未收治地震伤员病房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谈话、观察及危机干预评估量表(Rick A.Myer)评分,两组结果 进行比较;对两组研究对象出现的各种常见的不同躯体及心理反应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干预.结果 地震伤员救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心理不适,与未收治地震伤员病房的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直接参与灾后救援的医护人员由于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和对生还者的共情,常常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积极的心理干预能使这些心理创伤减轻,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9.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对灾难救援人员的早期心理干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对地震救援官兵的早期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将316名地震救援官兵按连队建制随机分为研究组150名和对照组166名,于地震后第11天应用CISD技术对研究组进行心理干预,于地震后第10天和第5个月采用症状自述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估。结果:2组官兵第1次SCL-90评分无显著差异;研究组第2次SCL-90评分较第1次评分明显降低,以躯体化和敌对性尤为明显(P0.05);对照组第2次SCL-90评分较第1次评分明显增高(P0.001);研究组第2次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次评分(P0.001)。结论:重大灾难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影响在未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CISD对地震救援官兵的早期心理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75台次汶川地震伤员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875台次汶川地震伤员手术及麻醉方式等情况,为准确分析地震伤员的手术需求、手术人力和物资配备,建立区域性国家级医疗救援中心提供数据。方法收集地震后第1天到31天的地震伤员基本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并与我院震前1个月手术情况进行比较。数据经双人核对,通过Excle进行分析。结果截至震后31天,我院共对地震伤员进行手术1265台次,其中在外科手术室内完成手术875台次.第1次手术高峰发生在震后3~4天,时间与第1次人院高峰吻合,且全部为急诊手术,以各类截肢术居首(43%)。第2次手术高峰发生在震后9~12天,时间为第2次入院高峰及延后2天,以择期手术为主(64%),伤员主要为复杂、重症需二期手术的骨伤患者,以各类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居首(61%)。结论我院在震后1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地震伤员的手术救治,显示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距离灾区最近的国家级医院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支撑作用,为未来合理配置医疗救援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