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ECC)的适应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通常的做法是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即终止继续按压。最近我院对2例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术(CPR)恢复自主循环后病情仍危重,虽经扩容及多巴胺静脉滴注血压仍不能维持的患者,继续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最终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胸外心脏按压术现称胸部按压术,是紧急抢救心脏骤停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实施及时得当可获得起死回生的效果。1 目的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脏骤停(各种心脏病、创伤、电击、窒息、淹溺、麻醉意外等),必须紧急抢救,尽快使心跳和血循环恢复,过去称胸外心脏按压术,现认为实际上并非直接按压心脏,而主要是通过对胸部加压,使整个胸腔内压力发生改变而产生心脏排血和抽吸充盈,从而使心跳和循环迅速得到恢复,故现称为胸部按压术。同时由于胸骨压下及胸廓扩张时,还起到一定的呼吸换气作用。又因胸部按压术不需特殊设备,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因而成为抢救心…  相似文献   

3.
胸外心脏按压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何忠杰  林洪远 《急诊医学》1998,7(6):371-375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的吸收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脏灌注压为5.60±6.80/0.80±1.87(平均压2.00±3.33)kPa。由于收缩压差大,舒张压差小,故按压期可能为心脏的灌注期;3.心排量在按压频率100~150次/min范围可获得较高心排量,高频率的作用在于使胸壁、胸腔、大血管(动脉、静脉)、心腔之间产生了最佳的频率共振,达到了较理想的心排量,可能最佳胸外按压频率在120~140次/min之间,能有2倍于常规频率(80~100次/min)的能量传递;4.肺循环阻力(PVR)大于外周循环阻力(SVR),右心室功(RVW)及右室每搏功(RVSW)下降幅度小于左心室功(LVW)、左室每搏功(LVSW),说明胸外按压更多影响在肺循环和右心腔部分。结论: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时存在频率共振机制,最佳的共振频率可能在120~140次/min。  相似文献   

5.
胸外按压是基础生命支持中重要内容之一,其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机制、频率、通气和按呼比等的研究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纯胸外按压心脑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击者所实施的传统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口对口通气,是"生存链"抢救的主要部分,但迄今只有不到1/3的心脏骤停者被实施传统的CPR.近来,不少试验研究结果提示,单纯胸外按压心脑复苏(CCR)与传统的CPR相比有相似或更优的生存率与神经学预后,尤其是CCR在现场急救方面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用胸外心脏按压法配合抢救小儿心跳骤停时,应根据其不同年龄的生理解剖特点,做到按压部位正确,力量适宜,操作得法,频率恰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按压心脏与对口吹气次数的比例为4∶1。患儿应卧于硬板床上,或在其背后加垫木板。按压有效时,一般可扪及患儿颈、股动脉搏动,其口唇可渐转为红  相似文献   

8.
胸外心脏按压是否需要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5例难以成活的患者,以两组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ECM),又以不同频率按压,比较其对循环支持的效果。初步认为:在正规熟练的胸外按压基础上,提高按压频率,心排量可高于开胸心脏按摩(OCCM),与直接心室机械激动(DMVA)的结果相似。肯定了胸外心脏按压的普及、简便、大范围使用的优点,目前仍视为临床复苏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对标准心肺复苏的改进见解。  相似文献   

9.
单一胸外按压肺潮气量的观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们采用单一胸外按压的方法,对12例心跳呼吸停止后的患者进行了潮气量的测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人体尸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研究人体胸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点,探讨胸外按压时胸廓受力变形的机制.方法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1具,使用MTS材料试验机和引伸仪,采用O~200 N载荷,分别模拟人体按压时胸廓所承受的负重工况,测试垂直加压情况下胸廓的位移和应变.结果 测试得出静态加压和动态加压时胸廓的载荷-位移关系和载荷-应变关系数据并得出统计曲线.结论 通过人体胸廓生物力学测试发现了胸外按压时人体胸廓下压深度与按压力量的关系,并提出初步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外按压频率及按压者的身高、体重、年龄对按压质量的影响,以便确定最佳按压频率,为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9月我院招聘的192名新护士进行为期3d的心肺复苏相关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后,将其随机分为6组,其中1个自由按压组,5个引导组。自由按压组在没有任何频率指引的情况下,在心肺复苏按压模型上实施2min的胸外按压,5个引导组分别在节拍器引导的80/min、100/min、110/min、120/min、140/min的频率下实施2 min的胸外按压。按压过程中使用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并记录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然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86人,6组间的按压深度、足够按压深度次数所占比例、下压/上放比例以及疲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保证最好按压质量的按压频率是100/min;按压者的体重与正确按压次数所占比例、按压深度、足够按压深度次数所占比例、下压/上放比例以及疲劳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节拍器能按照设置引导频率稳定的胸外按压,且100/min的按压频率比其他频率更能保证足够的按压深度、延长按压者的疲劳时间;按压者的体重对按压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对胸外按压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的影响.方法 177名经标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医学生,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按压方式(交换按压手即上下手交换的方式或传统按压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7d,分别在模拟人上进行10个循环的标准成人单人CPR;记录按压质量、CPR前后操作者的生理参数、主观疲劳指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不感到疲劳的概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以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和传统按压组按压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Borg疲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 ±1.62 vs.13.41 ±2.11,P=0.437),出现疲劳的循环数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7).在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比传统按压组按压深度更深[(39±10) mm vs.(38±9) mm,P=0.015],CPR后Borg疲劳评分更低(12.67 ±2.03 vs.13.33 ±1.95,P=0.011),出现疲劳的循环数更晚(P =0.041).结论 CPR中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能延缓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的疲劳,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 ,4 6岁 ,2 0 0 2年 5月 8日2 2 :0 0因饮酒过度而恶心、呕吐、全身不适 2h急诊入院。体检 :生命体征平稳 ,神清 ,躁动不安 ,兴奋状态 ,心肺无异常 ,肠鸣音活跃。 4 0min后患者突然神志不清、心搏、呼吸骤停 ,血压0 / 0mmHg,心电图示室颤 ,当即行心前区捶击 1次 ,做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 ,先后行 4次胸外电击除颤 ,反复静注肾上腺素共 36mg ,异丙肾上腺素 3mg ,地塞米松 15mg ,利多卡因 30 0mg等 ,持续静滴多巴胺 ,头部置冰袋降温。心电图示 :心电静止及心室纤颤交替出现。 9日 0 0 :5 0 (心脏停搏后 1…  相似文献   

14.
胸外心脏按压术影响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利  刘钰 《中国急救医学》2000,20(7):436-4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设计出一种装置,使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时能够明确胸外按压的有效深度,以减少按压不足或按压过度,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自主研制的胸外按压深度控制器,结合心肺复苏模拟人系统,随机挑选具有心肺复苏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同时设立对照组,对两组胸外按压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胸外按压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胸外按压深度控制器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影响胸外按压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机不协调、合并胸部外伤、按压有效性降低、按压频率无具体指标等,认为胸外按压质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保障,本院针对影响胸外按压质量采取的各种措施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有待于循证医学依据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简介患者女性,61岁。主因右上腹疼痛、寒战高热、黄疽急诊入院。既往因胆囊炎、胆石症多次住院,但拒绝手术治疗。查:体温40℃、脉搏100次/min、血压10/7kPa,皮肤轻度黄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肌紧张,莫菲氏征(+),心肺正常。WBC 15×10~9/L,N 0.80。入院诊断:感染性休克,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急诊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胆囊充血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心肺复苏模型对195名医务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随着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的延长,出现按压偏轻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升高.到第5个循环时,有52.25%的操作者至少出现1次以上按压偏轻.第1-5循环中,偏轻的按压分别占4.63%、11.49%、14.34%、22.20%和25.31%.结论 为了保证CPR质量,医务人员在进行CPR时,应每4-5个循环更换按压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模型人分析医护人员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探讨提高胸外按压质量的对策。方法利用Laerdal高级复苏模型及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某三级甲等医院219名临床医护人员对模拟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包括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同时记录疲劳时间。结果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疲劳时间为57.46S,明显低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的标准(P〈O.01);平均按压频率正确率(即按压频率〉100次/min占的比例)为95.63%,平均定位准确率为83.35%,按压深度正确率(≥5cm)为14.54%,胸壁回弹率为78.51%。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应重视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等重点环节,并提醒胸外心脏按压者自觉疲劳时应及时换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及操作的要点.方法 使用Laerdal ACLS高级生命支持模型人(200-05050)对219名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利用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的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以及操作者自觉疲劳时间,并对各因素进行描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指标与操作者的性别相关,男性的自觉疲劳时间、按压深度的正确率、按压频率和按压频率正确率均高于女性,但胸壁回弹率低于女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各个质量指标之间相互相关,其中自觉疲劳时间与除按压频率以外的所有质量指标相关.结论 应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培训.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临床实践操作时,建议在操作者感觉疲劳前换人,尤其对于体弱或女性操作者应缩短换人时间.在培训中,应着重培训操作者对按压频率的控制,要适当控制按压的频率来保证按足够的按压深度,延缓操作者疲劳的产生,从而来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