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为8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对照组为20例正常孕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检测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及细胞因子IFN-γ、IL-4、IL-6水平。结果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有11例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为13.75%。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孕妇(P<0.01),IL-4、IL-6水平则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孕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组孕妇血清中IL-4与IL-6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1,P<0.01);IFN-γ与IL-4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1,P<0.01);IFN-γ与IL-6亦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1,P<0.01)。各组新生儿脐血清中IFN-γ、IL-4、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IFN-γ抗病毒作用减弱,IL-4、IL-6水平升高,不利于孕妇体内HBV清除,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IFN-α和IFN-γ逆转MR2细胞维甲酸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FN-α和IFN-γ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逆转MR2细胞对ATRA耐药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IFN-α、IFN-γ及ATRA单独或两种IFN分别与ATRA联合作用于对ATRA耐药的细胞株MR2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用光镜观察、NBT还原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分化,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蛋白的表达。结果:两种IFN均能抑制MR2细胞的增殖;IFN与ATRA联合应用时抑制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IFN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ATRA联合应用,二者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IFN也能诱导MR2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分化;二者分别与ATRA联合应用时作用更加显著,但IFN-γ ATRA组诱导MR2细胞分化的作用明显强于IFN-α ATRA组(P<0.05)。两种IFN都能诱导PML蛋白的表达。结论:IFN-γ与ATRA联合应用逆转MR2细胞对ATRA耐药的作用强于IFN-α与ATRA的联合,可能与IFN-α和IFN-γ信号传导途径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转染了HBV全基因组、并稳定表达HBV病毒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研究新型凋亡分子TWEAK对HBV感染细胞的作用机制。MTT法检测TWEAK和IFN-γ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FCM)分析TWEAK和IFN-γ作用后,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HBsAg和HBeAg 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TWEAK与IFN-γ作用24小时后,HBV病毒颗粒的分泌表达状况。TWEAK对于HepG2.2.15细胞有较弱的杀伤效应和诱导凋亡效应,但是与IFN-γ联合作用后,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上调,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且TWEAK与IFN-γ能够协同抑制HepG2.2.15细胞病毒颗粒的分泌。TWEAK在IFN-γ的参与下,可以诱导HBV相关的HepG2.2.15细胞发生较强烈的凋亡反应,这提示,在HBV感染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环境中,TWEAK极有可能通过与炎性因子的协同效应参与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4.
林绮文  吴长有 《免疫学杂志》2011,(9):752-755,759
目的研究IFN-α对CD56+NK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杀伤功能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的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PBMC分别与培养液、IFN-α和IL-12培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IFN-α诱导IFN-γ产生的细胞亚群以及该细胞亚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信号传导机制。结果经IFN-α刺激后,PBMC能产生低剂量的IFN-γ。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FN-α诱导CD56+NK细胞产生IFN-γ,但对CD4+T和CD8+T细胞无明显作用。IFN-α促进NK细胞的杀伤功能。促进STAT1和STAT4磷酸化。结论 IFN-α通过磷酸化STAT1和STAT4,增加NK细胞IFN-γ分泌和增强杀伤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协同对小鼠胰岛瘤细胞株MIN6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比较了IFN-γ、TNF-α单独及其组合对MIN6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从形态学上对其毒性作用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区分了其对MIN6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的作用。结果 IFN-γ和TNF-α单独作用对MIN6细胞活性有轻微影响,但两者组合对MIN6细胞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早期凋亡的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IFN-γ单独处理组(69.91%&13.03%),而坏死或晚期凋亡细胞的百分率两组之间没有差异(2.14%&2.41%)。结论IFN-γ和TNF-α协同可促进MIN6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与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HBV或HCV单纯感染患者(P<0.01)。与正常对照相比较,HBV和HCV重叠感染急性期患者仅IFN-γ水平升高(P<0.01),慢性期患者仅IL-6水平升高(P<0.01);而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IL-6及IFN-γ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IFN-γ的水平与ALT、TBil的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发病和转归与IL-6及IFN-γ分泌的异常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LE病人体内Th1/Th2及Tc1/Tc2比例失衡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SLE病人(活动期病人15例,稳定期病人20例)及正常人20例外周全血经PMA(20ns/ml)和离子霉索(ionomyein,1μmol/L)刺激4小时后,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T细胞(主要为Th细胞)及CD3^+CD8^+T细胞(Tc细胞)胞浆内IFN-γ及IL-4的表达水平。血清抗dsDNA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血清免疫球蛋白和尿蛋白含量测定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SEE活动期病人Th细胞中IFN-γ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稳定期病人及正常人,Tc细胞中IFN-γ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人;IL-4的阳性百分率各组问无明显差异。稳定期病人仅Tc细胞IFN-1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血清抗dsDNA抗体(+)病人Th和Tc细胞IFN-γ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抗dsDNA(-)病人;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中任何一种)异常增高的病人Th及Tc细胞中虽IL-4的阳性百分率无变化,但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的病人。Th及Tc细胞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与尿蛋白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SLE病人体内存在1型及2型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并与疾病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凋亡分子TNF-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 (TWEAK)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的凋亡诱导作用及γ-干扰素 (IFN-γ)对该凋亡过程的影响。方法: 以稳定转染了pCDNA3/1.1HBV的肝癌细胞系BEL-7402-pCDNA3/1.1HBV为模型,并以稳定转染空载体的肝癌细胞BEL-7402/pcDNA3作为对照,经CCK-8法检测HBV转染前后TWEAK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termina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HBV转染前后TWEAK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及IFN-γ对TWEAK诱导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结果: HBV转染促进TWEAK诱导的细胞凋亡, IFN-γ可以增强HBV转染细胞对TWEAK诱导凋亡的敏感性。结论: 机体感染HBV后,TWEAK可能参与HBV感染肝细胞的清除过程;IFN-γ在调节TWEAK诱导的病毒感染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研究表明,在HBV感染的患者中,约有10%以上的患者重叠HCV感染.重叠感染者的病情不论从肝脏组织学损伤还是临床表现上都较单纯感染者为重,且易发展为进行性肝功能衰竭,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通过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TNF-α及IFN-γ水平,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与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关系,为临床免疫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rhIL-18在体外培养系统(Coculture system in vitro,CCs)中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探讨IFN-γ在rhIL-18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TL产生过程及杀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tem SepTM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法分离人外周血NK细胞、T细胞及DCs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125Ⅰ-UdR标记的细胞毒实验检测杀伤活性,ELISA方法检测IFN-γ蛋白产生量,RT-PCR检测IFN-γ mRNA表达含量.结果在肿瘤抗原存在的条件下,IL-18在CCs中能够诱导并促进CTL介导的肿瘤特异性杀伤效应;IL-18能够在肿瘤抗原刺激的CCs中诱导IFN-γ mRNA的表达及IFN-γ蛋白的产生,并与IL-18的含量呈剂量依赖关系,在rhIL-18含量为100 ng时,培养上清中IFN-γ为4 410±210 pg/ml.但加入抗IFN-γ抗体对rhIL-18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TL产生过程无明显影响,不能抑制IL-18诱导的这种肿瘤特异性CTL的杀伤效应.结论IL-18能够在肿瘤抗原刺激的CCs中有效地诱导CTL介导的肿瘤特异性杀伤效应,并诱导IFN-γ的产生,但其诱导肿瘤特异性CTL的产生过程及杀伤效应与IFN-γ无关.  相似文献   

11.
环孢素A对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A(CsA)对小鼠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影响。方法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抗CD3mAb 抗CD28mAb及抗CD3mAb rIL-12刺激后,用ELISA法检测CsA对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的影响。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sA对脾细胞表面CD25和CD69表达及IFN-γ产生的影响。结果CsA对不同条件下诱导的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与细胞的活化有关。结论CsA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小鼠脾细胞表达CD25、CD69及产生IFN-γ。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直接诱导正常人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IL-2和IL-15)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 T细胞IL-17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调节因素。方法:将正常人PBMC和纯化的CD4 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IL-2和IL-15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和IFN-γ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IL-17和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结果:IL-23可诱导PBMC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β1(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IL-2和IL-15均可诱导IL-17和IFN-γ产生,并与IL-23具有共同诱导作用。IL-12可诱导PBMC产生大量的IFN-γ,但不产生IL-17。进一步研究表明,IL-23、IL-2和IL-15可直接诱导纯化的CD4 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结论:IL-23、IL-2和IL-15可直接作用于正常人CD4 T细胞诱导其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为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人缺血脑组织中IP-10和IFN-γ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和细胞因子IFN-γ是否参与人缺血脑损伤过程。方法:将21例脑梗死死亡病例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7天、7~14天和15~21天3组,以非缺血侧半球做对照,用HE染色法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半球脑组织与非缺血半球脑组织中趋化因子IP-10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结果:在〈7天组和7~14天组中,缺血脑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7天组、7~14天组和15~2l天组中,趋化因子IP-10在缺血半球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缺血半球(分别是1.74倍增高,P〈0.01;1.41倍增高,P〈0.05和1.52倍增高,P〈0.01)。在对细胞因子IFN-γ的检测中发现〈7天和7~14天组中,IFN-γ在缺血半球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缺血半球(分别是1.65倍增高,P〈0.05和1.32倍增高,P〈0.05);在15~21天组中,IFN-γ在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人缺血脑组织中观察到IP-10和IFN-γ的表达,提示IP-10和IFN-γ参与了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损伤过程。同时也提示IP-10可能参与后期对损伤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菌鞭毛蛋白(flagellin)与IL-12协同诱导人NK细胞产生IFN-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自正常人静脉血中分离PBMCs,分别与培养液(medium)、flagellin、IL-12或flagellin+IL-12共同培养。三天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收集初次培养组细胞,洗去刺激后进行二次培养,检测IFN-γ的产生。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上IL-12Rβ1和TLR5的表达情况。结果:一次培养的结果表明,flagellin或IL-12单独刺激PBMCs可诱导较低水平IFN-γ的产生。共同刺激下,可协同诱导高水平IFN-γ产生。二次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剂量IL-12的刺激flagellin初次培养组细胞,IFN-γ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IL-12初次刺激组细胞在flagellin的二次刺激下,IFN-γ的产生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流式结果表明,flagellin可上调NK细胞IL-12Rβ1的表达。IL-12可上调NK细胞TLR5的表达。结论:flagellin通过上调NK细胞IL-12Rβ1的表达,IL-12通过促进NK细胞TLR5的表达,从而协同诱导IFN-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NKT细胞的发育分化及细胞因子分泌状态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杀伤(NK)T细胞是从传统T淋巴细胞在早期发育中分支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T淋巴细胞亚群, 它们直接在胸腺内阶段分化发育成熟, 或在外周分化发育为功能稳定的成熟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外周血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80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CHB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和T细胞亚群,对20例HLA-A2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作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的检测,30例健康献血员作非特异性CTL和T细胞亚群的检测作为对照。结果80例CHB患者的HBV特异性CTL低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0.32±0.11)%和(1.1±0.31)%,t=7.704,P=0.000,非特异性CTL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23±5.13)%和(15.83±4.99%),t=2.220,P=0.028。结论CHB患者的HBV特异性CTL较低,一方面是导致HBV慢性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启动了非特异性CTL引起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γ-分泌酶抑制剂(γ-secretase inhibtor,GSI)对恶性胶质瘤细胞体外、体内的抗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通过MTT法观察GSI-Ⅰ对胶质瘤细胞株U87及U251生长曲线的抑制作用;以DAPI染色法观察GSI-Ⅰ作用后是否导致细胞凋亡;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GSI-Ⅰ对胶质瘤细胞中Notch信号的阻断作用,并通过Western-blot检测GSI-Ⅰ对胶质瘤细胞内抗凋亡蛋白Akt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最后,采用裸鼠成瘤实验验证GSI-Ⅰ对胶质瘤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GSI-Ⅰ对瘤组织的毒性作用。结果 GSI-Ⅰ可显著抑制U87及U251细胞的生长曲线,并直接诱导细胞凋亡。GSI-Ⅰ可有效阻断细胞内Notch信号通路转导,并下调抗凋亡蛋白Akt的活性。动物实验结果显示,GSI-Ⅰ预处理可降低U251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而瘤周注射GSI-Ⅰ可导致瘤组织大面积坏死。结论 GSI-Ⅰ有明确的体外、体内抗恶性胶质瘤效应,其可能机制为下调细胞内Notch信号通路及抗凋亡通路,但具体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et和Eomes对不同亚类人T细胞产生IFN-γ的调控作用。方法: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和Eomes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CD3单克隆抗体(mAb)活化的αβT细胞和Mtb-Ag活化的γδ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4+、CD8+T细胞和γδT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中T-bet和Eomes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连续2次转染,siRNA-FAM+细胞可达50%。转染T-bet-siRNA后,CD4+T细胞IFN-γ+细胞率(18.46±6.86)%,比阴性对照组(50.20±5.91)%,明显降低(P0.01),而CD8+T细胞转染T-bet-siRNA,IFN-γ+细胞率(74.18±9.33)%,与阴性对照组(76.51±6.49)%无统计学意义;转染Eomes-siRNA,CD4+T细胞IFN-γ+细胞率(50.92±6.78)%,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而CD8+T细胞IFN-γ+细胞率(25.37±7.11)%,比阴性对照组(76.51±6.49)%,明显降低(P0.01)。MtbAT转染T-bet-siRNA和Eomes-siRNA后,γδT细胞IFN-γ+细胞率分别为(56.57±6.67)%和(42.53±5.13)%,比阴性对照组(76.52±2.58)%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转录因子水平,T-bet和Eomes分别是调控CD4+、CD8+T淋巴细胞IFN-γ产生的重要转录因子,而两者可能同时参与了γδT细胞IFN-γ产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绿脓杆菌制剂与IL-12在诱导人NK细胞IFN-γ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绿脓杆菌制剂(piliat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PPA)与IL-12协同诱导人PBMC和NK细胞IFN-γ的产生。分离健康人PBMC和纯化NK细胞分别与培养液、PPA、IL-12或PPA+IL-12共同培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无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PPA和IL-12诱导IFN-γ产生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单独应用亚适剂量的IL-12或PPA刺激人PBMC或纯化NK细胞,不能诱导或只能诱导低水平IFN-γ的产生。当PPA和IL-12共同与人PBMC或纯化NK细胞孵育后,PP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IL-12协同诱导PBMC和纯化NK细胞产生大量IFN-γ。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PPA和IL-12协同诱导CD56+NK细胞产生IFN-γ,但对CD4+T和CD8+T细胞无明显作用。PPA与IL-12协同促进NK细胞IFN-γ的产生,提示PPA和IL-12能直接刺激NK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
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样细胞。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IL-2、GM-CSF等细胞因子.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T细胞的增殖.在诱导Thl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和Thl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中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并与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