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年共置入173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评价不同电极植入路径,不同类型电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73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及植入路径随机分组,比较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光照射时间,观察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73例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119例,其中应用翼状电极98例,应用螺旋电极21例;头静脉植入途径48例;颈外静脉植入途径6例.3例(1.7%)患者植入电极1年内发生电极折断现象;2例(1.5%)患者在植入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3例(1.7%)患者发生反复性囊袋坏死现象;3例(1.7%)患者废弃残留电极脱落至右心腔,未给特殊处置,随访12年至今;10例(6%)患者发生起搏综合征,经重新调整心率后,均起搏良好.螺旋电极应用至今6年,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途径,螺旋电极的应用,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年共置入173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评价不同电极植入路径,不同类型电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73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及植入路径随机分组,比较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光照射时间,观察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73例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119例,其中应用翼状电极98例,应用螺旋电极21例;头静脉植入途径48例;颈外静脉植入途径6例.3例(1.7%)患者植入电极1年内发生电极折断现象;2例(1.5%)患者在植入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3例(1.7%)患者发生反复性囊袋坏死现象;3例(1.7%)患者废弃残留电极脱落至右心腔,未给特殊处置,随访12年至今;10例(6%)患者发生起搏综合征,经重新调整心率后,均起搏良好.螺旋电极应用至今6年,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途径,螺旋电极的应用,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护理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潘玥 《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726-1727
埋藏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作为一种常用的有创性治疗方法,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其并发症中,心室电极断裂发生率为1.2%,早期发生原因多为手术操作不当,远期多为电极埋植体内时间过长,多见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植入的心房或心室电极,因锁骨下间隙狭小,电极与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相互摩擦,导致起搏器电极断裂。  相似文献   

5.
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栓塞是起搏器植入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 ,为此 ,我们探索了新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 133例择期行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人进行 2种护理方法比较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8月 ,我院心内科择期行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人 133例 ,年龄 2 0~ 94岁。其中安装VVI型 5 5例 ,男 2 8例 ,女 2 7例 ;DDD型 6 9例 ,男 35例 ,女 34例 ;AAI型 2例 ,男 1例 ,女 1例 ;DDDR型 3例 ,男 1例 ,女 2例 ;VVIR型 4例 ,均为男性。1 2 方法将所有病人采用随机抽样法分成 2组 ,实验组 6 8例 ,…  相似文献   

6.
心脏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通过分析414 例安装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病人的术后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生理、机械、环境等问题,改进护理方法,加强健康指导。目的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排除不良因素干扰,保证起搏器正常工作,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赵梅霖 《护理与康复》2009,8(12):1037-1038
总结置入埋藏式起搏器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置入起搏器后可出现电极脱位、皮下血肿、局部感染、感知障碍、膈肌及局部肌肉抽搐、电极折断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与操作者的经验、电极性状、起搏器灵敏度设置、患者状况及护理工作有关。埋藏式起搏器置入前做好充分准备,置入后加强观察,注重健康指导及随访,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植入1周内或至术后拆线这段时间称为围手术期,此时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如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我们对这一时期加强了观察和护理,从而使起搏器植入者术后早期的某些并发症及早得到了处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起搏器植入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开发,起搏器的应用探索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快速性心律失常、晚期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993-2009年,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已达290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2万人接受起搏器治疗,并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1])。起搏器的植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植入术后近期(约1周内)可能出现如囊袋出血、感染、起搏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和严重后果,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采用三种治疗方法:(1)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运用射频消融技术;(3)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植入ICD是目前经研究证实的有效方法,当冠心病伴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ICD植入更能有效地预防心源性猝死,双腔ICD与单腔相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因起搏器年限已到需要更换的病例也增多,其中大多数是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伤口修复能力差,心脏功能减退,对起搏器依赖性大,使手术并发癌发生率增加。笔者通过总结13例老年患者更换起搏器的护理体会,尚在探讨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使更换起搏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75年至1986年,共安置埋藏式起搏器83例。今随访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83例,男50例,女33例。年龄17~80岁,平均54.65±13.3岁。病史有冠心病、原因不明、先天心、心肌炎、心肌病、风湿心和甲亢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传输到心房或心肌,形成人造的异位兴奋灶,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1].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是一种有创手术,起搏器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所以易出现并发症及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服务态度,2009年1月~2009年9月本科对106例出院后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和对照观察,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对其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给予常规干预的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59例(对照组)及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给予结构性心理干预的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59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情况。 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效能,并缓解其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晓彤 《现代护理》1999,5(8):24-25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因素在致病及治病中所起的作用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情绪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本文报道安置起搏器后,强烈心理应激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简称室速)2例。1临床资料树1女性、66岁,因冠心病,m度房室阻滞,1983年3月安置VVI起搏器,术后一直为起搏心律,偶有室性早搏(简称室早)。1988年10月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1992年11月1日患者在得知其女儿因意外事故突然死亡的恶耗后,彻夜不眠、泪涕交加、痛不欲生。次日凌晨患者突然两眼上图、四肢抽搐,10余小时内发…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58岁,农民,系“发作性心悸、晕厥9个月,再发3h”入院。患者曾经多次因发作心悸、晕厥到我院心内科就诊,心电图等未发现异常,动态心电图检查有“频发室性早搏和成对室早”,脑电图未见异常,头部CT未发现异常,其他生化检查等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对安置 VVI型永久性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心理护理、术后卧床引起腰背部酸痛的护理、饮食与排便护理、活动方法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进行了总结 ,认为术前充分准备及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或传导系统障碍的最有效方法[1]。截止2006年,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在我国已近10台/百万人,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与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但仍存在较多争议,且个体差异不尽相同。本文就埋藏式永  相似文献   

19.
符雅明  王海燕  刘翠荣  田荣  董晓雁 《全科护理》2012,10(14):1251-1253
[目的]探讨社区随访对起搏器植入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人按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干预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实施社区随访,两组在出院前及植入术后6个月、12个月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结果]两组病人出院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个月干预组BP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6个月、12个月其他维度干预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起搏器植入术病人行社区随访干预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乔燕舞 《当代护士》2015,(12):114-115
目的 探讨出院电话随访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2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31例在出院时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133例除常规健康指导外,出院后还进行每月2次-3次电话随访。出院3个月时调查2组患者术侧肢体活动度、伤口护理、起搏器植入术后综合自我保健常识以及按时程控及复查情况等。结果 完成电话随访且资料完整者共212例,其中对照组104例,观察组108例。观察组患者在术侧肢体活动度、伤口护理、起搏器植入术后综合自我保健常识、按时程控及复查等方面优于对照者(P〈0.05)。结论 电话随访可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护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和电话随访,可以提高患者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自我保健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