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层护理人员急救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2月参加和田地区举办的基层护理人员突发公共事件救护培训班的152名学员进行突发公共事件救护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培训,采用考核的形式评价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基层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护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培训后不同科室护士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级医院护士培训效果明显高于一级医院护士(P0.01);本组护士97.8%认为举办培训班非常必要,98.5%认为本次救护培训的意义重要,96.4%对本次培训总体感觉表示满意。结论: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能有效提高基层护士的急救知识水平与应急能力,持续提升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并评价基于影视情境的CBL教学模式对护生灾难救护知识、技能、情感能力培养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级、2013级本科护生分为对照组(60名)和实验组(6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PBL教学模式;实验组在PBL教学中引入基于影视情境的CBL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护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情感能力的差异性。结果:干预前基线比较对照组护生共情能力高于实验组,人文素养、护患沟通能力两组无差异性;干预后实验组护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共情能力、人文素养、护患沟通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提高(P0.05)。结论:在灾难护理教学中引入基于影视情境的CBL教学模式可促进护生灾难救护知情能力的交融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中采用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3月接受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的46名学员为观察组,均采取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模式教学;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2月接受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的40名学员为对照组,行常规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培训后观察组理论知识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学员知识测试合格率91.30%、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77.50%;观察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有实用性、培训内容有前沿性、培训内容满足学员学习需求、有利于学员观念与思路的改变、认为培训对自身有启发与帮助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中采用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员对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知识有更熟练的掌握,同时学员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与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士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准,护理部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医院护理应急救治队伍,成立应急指挥专家小组,采用集中突发公共事件理论知识教育培训、模拟训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方法对护士进行系统化应急培训.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预案规定程序,组织人员做好院前急救、消毒隔离及安全防护.结果 实施培训以来,全院各级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院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合格率达97.73%,应急流程掌握率达98.31%,急救操作技能掌握率达98.34%,各项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并将其考核纳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同伴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自愿报名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的10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接受传统培训干预,观察组接受同伴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参与者培训前后的应急救护知识考核得分、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培训后两组参与者综合能力自评得分、对培训模式的评价分析。结果培训后,观察组的应急救护基础知识考核得分、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应急救援参与积极性、沟通交流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提升救护知识、技能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提升团队合作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提升开展救护工作的信心的认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同伴教育应用于高等医学院校应急救护培训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培训模式,能显著提高参与者的应急救护知识掌握度、操作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值得在应急救护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茹  ;黄慧萍 《当代护士》2014,(5):163-165
目的:通过2种不同培训方式分析口腔门诊医护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培训效果,使培训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提高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应急能力。方法将科室4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集中理论授课和技能培训,观察组采取常规集中理论授课和技能培训与回顾性案例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技能、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分析2组的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前两组理论、技能、临床综合能力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2组理论、技能、临床实践能力均较培训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理论、技能、临床综合能力进行比较,显示2组的理论、技能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临床综合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培训,能提高口腔门诊医护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在培训中结合回顾性案例分析与反思能明显提高口腔门诊医护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保证了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官兵对自救互救知识的需求情况,为指导基层营区自救互救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武警部队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特点,及战伤救治标准自行设计问卷,对武警某部队90名基层警官、223名战士、110名指挥学校学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战士接受过现场救护、训练防护、季节防病、食物中毒4方面知识培训的比例均高于学员和警官(P〈0.05)。在对自救互救知识需求中,学员的需求评分(3.09±0.45)分,高于战士和警官[(2.82±0.57)、(2.92±0.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需求程度上表现出不同职别有不同需求。结论:武警部队官兵对于自救互救知识需求较高,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各级人员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并对培训内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系统化培训效果。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超声引导下MST置入PICC常规专科培训的护士29名设为对照组,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超声引导下MST置入PICC系统化专科培训的护士29名设为实验组。2个月后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带教老师认为实验组学员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操作技能一次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学员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化培训教学模式优于常规培训教学模式,其能明显提高学员超声引导下MST置入PICC技术及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家属参与的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的效果,探讨行之有效的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模式,提高社区老年人参与培训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方法在广州市农林社区选择老年人2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家属或其他照顾者一起参与培训学习,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包括动画网络互动学习、急救知识大讲堂、多媒体教学、现场讲授与练习等。培训后对两组的应急救护知-信-行改变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家属参与在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作用。结果在应急救护知识改善程度、自我评价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及遇到紧急情况时将"采取急救措施"作为首选行为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的参与在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培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公众应急救护能力的现状及对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情况,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应急救护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主设计问卷——《石家庄公众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及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86%的公众了解基础应急救护知识,26.94%的公众了解专业急救知识,28.54%的公众了解心肺复苏的方法。84.25%的公众渴望了解急救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技能。结论石家庄市公众对于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比较低,对于急救技能的培训需求比较大,应尽快推进石家庄市公众应急救护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急诊症状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11月蚌埠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实验班接受急诊症状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学生30名,采用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为试验组(n=30)。同时选取2019年9月至11月本校2016级临床医学实验班接受同课程学习的学生30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为对照组(n=30)。比较两组学生的急诊症状诊断学课程的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成绩和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学生临床技能成绩[(83.45±3.02)分,(91.34±2.16)分]及理论知识总成绩[(83.12±0.42)分,(89.53±0.93)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34.41;均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教学的问卷反馈评价(包括对急诊症状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解决急诊科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及专注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继续接受该种教学模式的意愿)比较,试验组反馈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96,6.67,4.36,5.08;均P<0.05)。 结论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急诊症状诊断学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联合线下实践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某医科大学2017级本科护生94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应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法。课程结束后向2组护生发放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并比较2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评价方法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达83%~96%。结论 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能帮助护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运用能力,提升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敏  刘玉锦  高玲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1):1009-1010
目的:探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立并评价其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方法:将85名护理本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42名,对照组4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在学期末对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期末技能考试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实验组在传染科护理和急救护理教学中贯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常识,增设选修课程,采用现场演练培养实践能力,组织学生会和志愿者成立应急机构培养组织指挥能力,制作各种宣传栏培养宣传动员能力,培养灾难忧患意识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喜爱这样的教学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及格率较对照组高,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季节在校园应对能力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非医疗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汕头市非医疗专业大中专学生600名进行急救知识掌握、需求情况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非医疗专业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参差不齐,能正确拨打“120”电话的占100.0%,掌握煤气中毒急救知识的占58.5%,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占25.0%;100.0%的学生希望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电视、广播、网络是学生急救知识的最主要的获取途径。结论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状况不佳.急需开设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非医疗专业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非医疗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汕头市非医疗专业大中专学生600名进行急救知识掌握、需求情况的调查,并对结果 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非医疗专业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参差不齐,能正确拨打"120"电话的占100.0%,掌握煤气中毒急救知识的占58.5%,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占25.0%;100.0%的学生希望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电视、广播、网络是学生急救知识的最主要的获取途径.结论 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状况不佳,急需开设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非医疗专业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护理专业人才,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方法 将2008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199名学生采用抽签法分成实验组(100名)和对照组(99名),实验组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对《急救护理》课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对照组按照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进行的方法进行《急救护理》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在急诊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及2013年在我院急诊室工作的新护士37名,将2012年工作的18名新护士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培训模式;2013年工作的19名新护士设为试验组,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融入其中。培训结束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急救仪器操作水平、急救应急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试验组在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急救仪器操作水平、急救应急能力及各项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更有利于提高新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急救应急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能使其更快适应急诊室快节奏的工作,确保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抢救的时效性及救护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交互式急救系统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6月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对我校876名2011级大专护生进行《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结果: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的2011级护生的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未采用该系统教学的887名2009级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以上的护生非常赞同该教学方法,加强了急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了临床思维及应急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80%以上的护生非常赞同教学方法,认为提高了急救信心,有利于更快适应今后的急救工作。结论:运用交互式急救系统进行《急救护理学》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急救知识及综合能力,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有待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培养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护理能力,从而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方法运用实验对比研究法,对实验班采取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对照班按传统方式进行临床教学。经过2年的实施,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测试,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培养模式是根据急救需要建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一体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