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 J  Wu ZY  Du JL  Yao Y  Wang ZD  Lin HH  Luo XL  Zha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894-896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6例行直肠系膜全切除的中下段直肠癌采用病理大切片法检测直肠系膜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为51.8%(29/56);直肠系膜癌巢阳性率44.6%(25/56)。直肠系膜转移病灶距肿瘤远端最远有5cm。肿瘤直径35cm中下段直肠癌系膜转移率为83.3%(15/18),而肿瘤直径<5cm仅为55.3%(21/38)(P=0.041)。T1、T2和T3期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分别为1/6、56.6%(13/23)和81.5%(22/27)(P=0.007)。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分别为1/5、63.2%(23/37)和85.7%(12/14)(P=0.028)。I期、Ⅱ期和Ⅲ期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分别为1/5、27.3%(6/22)和100%(29/29)(P=0.000)。直肠系膜转移率与性别、年龄、肿瘤侵袭肠壁周径、Ming分型无关(P>0.05)。结论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分期密切相关。中下段直肠癌应行直肠系膜全切除或远端直肠系膜切除至少5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0例胃癌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mRNA RT-PCR扩增检测微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该30例胃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70%的胃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直径、Lauren分型及淋巴管侵犯无明显相关(P〉0.05);14例77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85.7%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高于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的56.3%。结论MMP-2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MMP-2表达阳性可能参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基质(ECM)在维持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及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作用。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必须通过基质成分的改变及破坏得以实现。而MMPs(martrixmetalloproteinase)与TIMPs(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是维系ECM平衡关系之酶系,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在此过程中作用概括为:(1)破坏局部组织结构,促进肿瘤生长;(2)破坏基底膜屏障利于肿瘤转移;(3)通过对细胞外基质改建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TIMP通过抑制MMP发挥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其抑制剂(TIMPs)是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的重要酶类,与多种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就MMPs、TIMPs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结果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配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5);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36例系膜转移阳性直肠癌25例(69.4%)VEGF表达阳性,而20例系膜转移阴性直肠癌仅7例(35%)VEGF表达阳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殷盲肠癌盲肠系膊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MMP2与胃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质金属蛋白(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家族成员中的MMP9和MMP2能有效的分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IV型胶原蛋白[1],两者的过度表达与人类某些恶性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2,3]。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MMP9和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随机选取1995~1997年我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5~67岁,平均605岁。淋巴结转移组2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14例(经病理诊断证实)。按Laurren分型法分为:肠型20例,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转移潜能的人原发性肝癌细胞系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分泌与器官特异性转移的关系。方法 将C5 7BL/6小鼠的肺、脾组织粗提物与高低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系MHCC97 H和MHCC97 L共培养 ,明胶酶谱法检测其分泌上清MMPs表达水平 ,并用荧光免疫染色法比较MMP 9的表达。结果 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条件下 ,MHCC97 H和MHCC97 L细胞均分泌较少MMP 9(2 .1± 0 .2 ,1.4± 0 .1) ,不分泌MMP 2 ;但MHCC97 H细胞分泌活性型MMP 9(17.4± 2 .2 )显著高于MHCC97 L细胞 (6.7± 0 .2 ,P <0 .0 0 1)。与肺组织粗提物孵育后 ,MHCC97 H和MHCC97 L细胞分泌MMP 9、活性型MMP 9和MMP 2均显著高于无血清培养液条件下MMPs分泌 (P <0 .0 0 1) ;MHCC97 H细胞分泌MMP 9(18.8± 1.2 )、活性型MMP 9(10 0 .1± 1.1)、MMP 2 (2 2 .4± 1.3 )均显著高于MHCC97 L细胞 (7.8± 0 .3 ,40 .8± 2 .2 ,8.2± 0 .4,P <0 .0 0 1)。脾组织粗提物孵育后的MHCC97 H和MHCC97 L细胞不分泌MMPs。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MP 9表达位于MHCC97 H细胞核周和细胞浆 ,而在MHCC97 L细胞未见明显的MMP 9表达。结论 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分泌MMPs差异与其侵袭转移能力相关。肺组织粗提物促进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分泌MMPs可能与其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胶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前列腺癌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P<0.01),前列腺癌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与侵袭程度呈正相关,结论:MMP-2和MMP-9是检测前列腺癌较好的分子标志,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在24例胃癌94枚淋巴结中的表达,并与常规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94枚淋巴结常规病理组织学检出癌转移54枚,MMP-7mRNA表达阳性78枚。MMP-7mRNA表达阳性而传统组织学检查阴性的28个淋巴结,再次切片有8枚发现癌转移。对5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而MMP-7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随访中发现,有2例分别在胃癌根治术后16个月和22个月发现肝转移。结论 RT-PCR法检测。MMP-7mRNA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在膀胱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2 (MMP 1,MMP 2 )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膀胱肿瘤手术标本中MMP 1、MMP 2mRNA的表达水平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MMP 1和MMP 2mRNA在正常膀胱壁有少量表达。膀胱肿瘤中MMP 1和MMP 2mRNA的表达位于胞质内。MMP 1mRNA阳性率 4 3.5 % ,与细胞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MMP 2mRNA阳性率 5 9.6 % ,其表达随细胞级别的升高而增强 (P <0 .0 5和P <0 .0 1) ,侵袭性癌与表浅性癌之间的表达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MMP 2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转移习性的指标 ,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中661枚淋巴结微转移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检测出29例中的190枚淋巴结呈转移,其CK-20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后者在该29例中另检出12例55枚淋巴结呈阳性;在27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者中,有8例12枚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率为44.6%(25/56)。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与浸润深度(P=0.028)、分化程度(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7)密切相关。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4例(70%)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1例(30.6%)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下调参与了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肝门胆管癌的表达及其与肝门胆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8例肝门胆管癌的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对MMP-2及TIMP-2的表达与肝门胆管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MMP-2和TI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和76%。MMP-2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浸润的肝门胆管癌高于无淋巴结浸润的肝门胆管癌,低分化的肝门胆管癌高于高分化的肝门胆管癌。TIMP-2阳性表达率与以上相反。MMP-2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γ=-0.713,P<0.01),TIMP-2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术后生存期呈正相关(γ=0.652,P<0.01)。MMP-2与TIMP-2具有负相关关系,(γ=-0.708,P<0.01)。结论:MMP-2与TIMP-2是反映肝门胆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转移情况与转归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1990~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0%(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15.0%(3/20)的患者为单纯侧方转移。侧方转移率依次为闭孔动脉45.0%(9/20)、髂内动脉40.0%(8/20)、髂总动脉20.0%(4/20)、髂外动脉15.0%(3/20)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5.0%(1/20)。75.0%的患者发生术后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合并盆腔局部复发,其中83.3%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平均生存期21.6个月,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和0。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侧方转移不仅是盆腔局部病变,还可能是属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提示直肠癌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Fan T  Yao YF  Wang HY  G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472-1474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3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ME手术,应用脂肪清除技术获取全部淋巴结。将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标本进一步行抗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内肿瘤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标本检出1007枚淋巴结。常规病理发现105枚淋巴结转移,直径为(5.5±3.1)mm;未见癌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为(2.8±1.5)mm,两组直径差异显著(P〈0.05)。在HE染色无转移的902枚淋巴结中,26枚发现微转移,其直径为(3.3±1.2)nq/n,显著小于常规病理有转移的淋巴结[(5.5±3.1)mm,P〈0.05],与常规病理无转移淋巴结直径差异不明显。有微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大部分〈5mm(88.5%)。31例患者中14例(38.7%)发现微转移;HE染色淋巴结无转移病例中微转移率为14.3%(2/14)。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脂肪清除技术综合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可使TME标本得到更多淋巴结,并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临床分期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中下段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淋巴结分期的影响。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共计661枚淋巴结微转移进行检测。结果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肿瘤直径≥5 cm的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为61%(11/18),而肿瘤直径<5 cm的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仅为24%(9/38) (x~2=7.452,P=0.006)。高分化和中分化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1/5和24%(9/37),明显低于低分化直肠癌的71%(10/14)(x~2=10.406,P=0.005)。Ⅰ期、Ⅱ期和Ⅲ期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0、23%(5/22)和52%(15/29)(x~2=7.361,P=0.022)。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肠壁周径、Ming分型以及浸润深度无关(x~2=1.701,P= 0.192;x~2=0.271,P=0.602;x~2=1.748,P=0.626;x~2=0.278,P=0.870;x~2=1.840,P=0.399)。20例检出淋巴结微转移者中10例TNM分期提高:Ⅰ→ⅢA 3例,Ⅰ→ⅢC 2例,ⅡA→ⅢB 3例,ⅢA→ⅢC 2例。结论CK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和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测量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49例中低位直肠癌标本的肿瘤浸润深度及直肠系膜厚度,计算直肠系膜浸润程度;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2.2%(6/49),远处转移率为26.5%(13/49)。直肠癌直肠系膜浸润程度Ⅰ度20例(40.8%),Ⅱ度13例(26.5%),Ⅲ度16例(32.7%),Ⅰ、Ⅱ、Ⅲ度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7.7%和31.3%(X^2=7.357,P=0.01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23.1%和50%(X^2=7.405,P=0.025);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0.9%、69.2%和28.6%(p=0.013)。直肠系膜浸润程度与肿瘤直径(X^2=6.849,P=0.033)、T分期(X^2=34.845,P=0.000)、N分期(X^2=17.266,P=0.002)有关。结论直肠系膜浸润程度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的必要性和选择性全直肠系膜切除术(STME)的最佳切除范围。方法 以 31例直肠癌TME手术标本为对象 ,纵向由远及近以 5mm的间距连续取材 ,常规固定包埋 ,大组织切片机以 2 .5cm的间隔连续切片 ,HE染色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将直肠系膜等分为内、中、外三个带 ,每带按左、右、后三个方向分为三个区 ,直肠癌在直肠系膜内的转移灶分别定位于上述九个区。结果 直肠系膜外带内癌转移 1 4例 (4 5 .2 % ) ,全部为低位直肠癌 ;远端直肠系膜 (DMR)内癌转移 2例 (6 .5 % ) ,均在原发灶下缘以远 3.0cm以内 ;环周切缘癌浸润 2例 (6 .5 % )。结论 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时 ,完整地切除直肠系膜非常必要 ;远端直肠系膜的切除应达到肿瘤下缘以远 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