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鹏 《中医研究》2011,24(2):74-75
少阴之脉络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病有咽痛一证。少阴咽痛证,属于虚火上炎者,治宜猪肤汤;属于客热上干者,治宜甘草汤或桔梗汤;属于咽伤生疮者,治宜苦酒汤;属于客寒上泛者,治宜半夏散及汤。正如成氏云:甘草汤主少阴热壅咽痛者,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阴客寒挟痰咽痛者。现略为阐述,希对咽痛的辨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笔者团队通过考证,发现仲景书中的“痹”字当解释为麻木不仁,而无疼痛之义。咽痛和喉痹并非同一症状。“咽痛”一症在《伤寒论》中共出现12次,有关咽痛治疗的方证都集中在少阴篇,可见咽痛与少阴的关系非常密切。此文梳理了少阴篇“咽痛”相关的5个条文,发现咽痛一症病位主要在肺胃心肾,涉及肝脾,咽痛的产生与肺胃之气机升降失常直接相关。涉及咽痛的6个方证均是在少阴阳虚,气血阴阳俱伤的病理基础上变化产生,肺胃虚热上冲即为甘草汤证;甘草汤证继续加重,伴有脓血则成桔梗汤证;邪气内迫而虚热上浮则成猪肤汤证;苦酒汤证乃心胸有热,且夹毒上冲咽喉;半夏散及汤证则属心肾阳虚,心脏感寒受病,肺胃痰浊内生,气逆上冲所致;通脉四逆汤出现咽痛乃阴盛格阳,虚阳上越而成。  相似文献   

3.
肖勇 《江西中医药》2014,45(2):45-45
《伤寒论》中咽痛方证,有少阴阴虚、虚热上扰之猪肤汤证,有邪热客于少阴经脉之甘草汤或桔梗汤证,有痰热闭阻少阴经脉、咽伤生疮之苦酒汤证,有风寒兼痰湿闭阻少阴经脉之半夏散及汤证,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本文试举半夏散及汤临运用1例,为学习和实践《伤寒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修园认为少阴标寒本热,其从化规律为从标而寒化,为阳虚里寒证,治以回阳法(附子汤);或从本而热化,为阴虚本热证,治以补正救阴法(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猪肤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桃花汤)或攻邪救阴法(三急下证);或得中气太过,为热证,则阴阳能交通,手足不冷而温,预后尚佳;或不得中气而成病,为寒证,且在上为君火而在下为肾水,主阴枢,可灸太溪等穴。少阴枢病有四种:上火证以咽痛为主要表现,有四证;下水证以虚寒下利为主要表现,有三证;急症中少阴本热证有三急下证,少阴标寒证有二急温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少阴篇,第310—313条连出4条文对少阴病咽痛进行集中论治,共计5个方证:猪肤汤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苦酒汤证、半夏散及汤证。然论中除猪肤汤证,均叙证过简,学者多从药测证,然论方则总有未尽之处。故后世虑其方简不效,或嫌制法繁琐,用之者罕矣。兹考其用药之渊源,度其配方之巧妙,释其方证之原委,以资参详。  相似文献   

6.
连梨梨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19):2781-2783
目的简述少阴咽痛的病机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查阅古籍和对现代医家临床经验的分析,对少阴病咽痛出现的病机和现代临床应用进行浅析。结果少阴病出现咽痛的病机可归为:一为亡阳;二为虚热上扰;三为腑气不通等。结论少阴病咽痛的现代临床研究应用多针对于慢性咽炎而展开,其主要方剂即以半夏散及汤为主,并进行随证加减变通。  相似文献   

7.
少阴咽痛证刍谈德州地区中医院(253013)李宪梅德州地区卫生局(253014)宋占亮关键词伤寒论;少阴咽痛证;辩证施治历代医家对少阴咽痛证观点不一,现代专业书中很少引用。笔者重阅《伤寒论》,受益匪浅,现不揣愚陋,将少阴咽痛证分型陈述如下。1少阴阳虚...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杏子汤主治及药物组成争论颇多,原条文记载,该方治疗水气病,卫气不足、少阴有寒是水气病初始病机,胃热是病理基础,胃气不足是发病关键。不典型水病有以下特点:(1)脉沉与少阴有关;(2)脉浮与风有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可知杏子汤主治为浮肿且脉浮之症。有喘症仲景未必用杏子,但用杏子时若没有大便难的症状,则必定有喘症或欲发喘症。以药测症,杏子汤主治必有喘症。杏子汤主治症状应有:浮肿,脉浮,喘;而《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全篇只有一条此类记载,即原文第4条:“此为风水……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可见脾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结寒所致的气上冲,病机为外感风寒,触动体内结寒,引发气上冲,出现咳喘症状。故杏子汤主治当属脾胀,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  相似文献   

9.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少阴病中的权变治法,少阴病本多禁汗、禁下,但疾病的发展过程无常、变化多端,然又有301、302条使用可汗法,320条使用可下法,及318条阳郁至厥证。对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大承气汤证、四逆散证等四大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理、方药组成进行详细的探讨少阴病常法中言其变之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为中医学最高之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12.
猪肤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肤汤为《伤寒论》方,由猪肤、白蜜、白粉三药组成,主治少阴病下利伤阴,咽痛、胸满、心烦等证。笔者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因血虚阴津不足而致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疗效满  相似文献   

13.
探析运用少阴病思路辨治肾病综合征的规律。运用回阳救逆法治疗阴阳亡失的危象,以四逆类方主之;温阳除湿法治疗阴盛阳虚兼水气证,以真武类方主之;滋阴清火法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热化证,方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猪肤汤、苦酒汤等。  相似文献   

14.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09,31(11):1655-1656
临床中少阴病是常见病证,属肾脾虚寒,虚证用腹诊无压痛体征,实证热证则有压痛。临床中用腹诊可辨其虚证或实证,下面以辨附子汤证为例,根据《伤寒论·少阴篇》有关辨附子汤证之论述和多年临床经验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的附子汤证,大都以阳虚寒盛或阳虚寒湿作解,笔者以为不够确切,尚欠明朗。少阴病阳虚寒盛的临床特点多是身踡欲寐,下利脉微,四肢逆冷,甚则格阳戴阳,治用四逆汤辈,附子生用,意在破阴回阳,而附子汤证与此绝然不同,且附子炮用,显见其区别于一般的阳虚寒盛。但其也并非阳虚寒湿,有关阳虚兼有寒湿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自是的对之方,无须再以附子汤充数。不能因症见身疼骨节疼,方用苓术,就认为有寒湿。那么附子汤证到底属于何证呢?笔者认为此证当是少阴经表寒化证。 所谓少阴经表寒化证,是指少阴邪从标化寒,移寒于太阳,而见类似太阳伤寒之表证而言。少阴之寒,移于太阳,由于太阳行于背及  相似文献   

16.
附子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第304条和第305条,一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以下简称《金匮·第二十篇》)的第3条。这三条原文,从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内伤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有着深刻地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4条说:“少阴病,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伤寒论>第313条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是少阴寒性咽痛的代表方剂,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组成,温散寒湿以利咽.一方两法,可散可汤,故名半夏散及汤. 近期笔者接诊1例寒性咽肿痛屡经不当治疗反复发作达半月之久的患者,采用仲景半夏汤进行辨治,2剂而愈,取效甚捷,其真实性毋庸置疑.怀弘扬仲景之心,特此撰文报告,供同道教学和临床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寒性咽痛的辨认指征以及半夏汤在咽痛治疗中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