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的气味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承气汤来源《伤寒论》,其方药组成为:大黄12g(四两,酒洗),厚朴24g(八两,去皮,炙),枳实12g(五枚),芒硝6g(三合)。其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其功用与主治为: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  相似文献   

3.
大承气汤,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原方组成:大黄12g(四两,酒洗),枳实12g(五枚),厚朴24g(八两,去皮,炙),芒硝6g(三合)。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相似文献   

4.
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二麻杏甘石合剂(即麻杏甘石汤原方)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羔(碎、绵里)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相似文献   

6.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7.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8.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8(3):F003-F003
碧阴书屋主人翟冷仙珍藏伤寒杂病论卷八(连载二十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芒...  相似文献   

9.
丁德正 《河南中医》2008,28(3):21-22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方为:桃核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方中以桃仁破血逐瘀;大黄荡涤热邪,下瘀血积聚;桂枝辛甘温通,畅和血脉;芒硝助桃仁  相似文献   

10.
李广彬 《光明中医》2008,23(10):1604-1605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为:葛根15g、甘草6g(炙)、黄芩9g;以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取。共功用为清热止利,表里双解。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细或促。  相似文献   

11.
厚朴麻黄汤     
<正>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以药测证,应该是肺癌兼表证,外寒内热,但凝滞之气终于一般表证。方用:"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尤在泾解释:"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  相似文献   

12.
<正>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1]。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伤寒论》所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为:麻黄6g(去节)、细辛6g、附子6g(炮,去皮)。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刘旭 《国医论坛》2007,22(4):44-45
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来看,麻黄、葛根均为解表类药,不宜先煎.但是查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同用方剂3首,用麻黄方23首,用葛根方4首,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2首方剂外,麻黄、葛根在方中均为先煮,去上沫,再纳诸药,这似乎与解表药的煎煮方法不符.现仅就笔者的理解小议如下.  相似文献   

15.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16.
大黄牡丹汤     
正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18.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19.
<正> 3.其他内服液体药剂供内服的液体药剂,考之我国历代用药剂上,除上述汤剂、酒剂外尚有混合液体药剂(合剂)、乳剂、花露(芳香水剂)及含糖药剂(糖浆剂)等。所谓合剂者,如仲景伤寒论大陷胸汤方“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注一)的混合液体药剂即是。在本草纲目序例上引唐陈藏器曰:“凡汤中用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须细末如粉,临时纳汤中,搅和服之”。即和现代服时摇匀的振荡合剂相同。本草纲目所引历代方剂中并有许多混悬合剂,值得提出的是所用混悬剂的种类颇多,且多半有本身具药效而在药剂学上兼具混悬作用的特点。在乳剂制备中亦有如目前苏联医疗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治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注)、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四个汤方的煮药方法大体相同,四方中的百合均“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其它药或别煮去滓合煎,或纳入合煎,如别煮知母去滓合煎,别“煎”滑石代赭去滓合煎,及内鸡子黄搅匀煎,内地黄汁煎取。此四方煮法去滓前的“煎”字应是“煮”字之误,具体理由有三: ①“煎”是剂型的一种。汉唐以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