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胆汁细胞学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寻找可靠而又无创作的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依据病理学变化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光学显微镜定量胆汁细胞学检查,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术后1、2、3、5、7d胆汁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6基因表达。结果 同种异体移植组胆汁中细胞数持续升高,并出现淋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组检测到IL-2和IFN-γmRNA转录,其特异性分别为70%和67%(7/10和8/12),敏感性分别为39%(7/18)和44%(8/18),3组胆汁中均检测到IL-4、IL-6基因表达。结论 胆汁细胞学检查和细胞因子IL-2、IFNγ基因表达检测是急性排斥反应有效而又无创伤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移植术后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求一种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非侵袭性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引流模型,实验分为4组: 空白对照组(n=20),行单纯胆汁引流;同基因移植组(n=30);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CsA)组(n=30);异基因移植组(n=30),术后未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术后第1、3、5、7和10天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空白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无穿孔素mRNA表达;异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 在术后第3天开始表达,而后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明显增高,术后第7~10天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异基因移植+CsA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持续呈低水平,各时间点表达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Banff组织学诊断分级变化规律一致.各组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表达可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较敏感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 Fractalkine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直视下套入式吻合肝动脉加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建立的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Fkn)的表达情况。方法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kg);实验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3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3、5及7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及Fkn表达情况;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存活18只,实验组存活19只。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好,存活时间为19.50±4.51d,与对照组7.60±1.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移植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增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RAI明显降低。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RAI为3.80±0.35、5.90±0.87及7.50±1.30,实验组为3.10±0.21、3.90±0.41及4.50±0.52。两组术后第7天R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组移植肝组织中均见细胞浆或细胞膜有棕色颗粒的Fkn表达,但实验组表达较弱。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Fkn细胞数为8.20±0.57、21.30±3.30及25.70±4.91,实验组分别为8.30±0.56、10.30±0.67及11.70±1.23;两组第5、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n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之一。环孢素A可以通过抑制Fkn表达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例肝炎后肝硬变,3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4例肝移植后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 相似文献
6.
TNF—β在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及肝组织中TNF-β的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袖套式技术建立不重建肝动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应用RT-PCR方法检测血及肝组织中TNF-β的基因表达。结果:排斥组血中有TNF-β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肝组织中TNF-β基因表达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无帮助。 相似文献
7.
8.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T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基因芯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设对照组,利用4096条大鼠cDNA克隆的基因芯片从来自排斥组和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中抽提、纯化mRNA,逆转录成cDNA,荧光标记后与芯片杂交,扫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在4096个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90条,其中10条差异表达明显、已知功能的免疫相关基因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3条)和CD3抗原(1条)相关基因;干扰素调节因子1、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各1条;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急性期蛋白抑制因子3相关基因各1条;补体因子1基因1条。结论 T淋巴细胞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效、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及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尽管免疫抑制药物在不断被改良,仍有50%的肝移植受者会发生一次或多次排斥反应,有些排斥反应较为缓和,能被短期的激素冲击疗法所逆转,而有些排斥反应则较为剧烈,会导致移植物的功能丧失甚至死亡;过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又会导致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这也是肝移植术后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能准确预示排斥反应或感染的新指标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学者发现血清中神经蝶吟及其他一些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能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严重排斥反应或感染的危险性,本文就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移植术后胆汁中的IL 6和IFN γ基因表达 ,以组织病理学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 ,将肝移植大鼠分为急性排斥组 (Rt组 )和非急性排斥组 (Rf组 ) ,观察胆汁中IL 6和IFN γ基因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胆汁中IL 6基因表达在Rt组和Rf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IFN γ基因表达在Rt组和Rf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检测胆汁中IFN γ基因表达可能是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指标 ,而IL 6基因表达则无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水平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大鼠分为单纯胆汁外引流组、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后二组行原位肝移植加胆汁外引流,用ELISA法检测未移植时及移植后2、4、7d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结果: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大鼠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且其水平升高与移植术后时间变化呈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sICAM-1的表达水平升高,有助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并可动态监测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能量代谢变化与供肝存活能力的关系。方法 用猕猴制作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动脉血酮体比率作主要监测手段,对受体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动态观察。结果 根据受体术后存活时间大于或小于24小时分为A、B两组,A组受体存活29-168小时,B组受体存活5-22小时。受体全肝血流阻断进入“无肝期”后,所有受体AKB迅速下降至极低水平,与阻断前展高度显著性意义A组移植后12小 相似文献
13.
14.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术式改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改进方法. 方法在Kamada等的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供体改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下进行原位肝移植360例(次). 结果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其供体手术时间(31.2±5.0)分钟,供肝修整时间(12.0±3.0)分钟,受体手术时间(45.0±5.5)分钟,无肝期(20.0±2.5)分钟,手术死亡31例,其中出血12例,肝下下腔静脉血栓8例,肝上下腔静脉回流不畅7例,袖套扭转或脱落4例.术后成活2天以上329例,成活率为91.4%.非干预组(非药物治疗组)1周存活率达86.5%. 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肝移植实验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位猪肝移植无肝期和再灌注后影响供肝功能和受者存活的危险因素。方法共行35例原位猪肝移植,在移植前、无肝期以及再灌注后2h检测受体血流动力学、血气、肝功能、肝脏组织病理学以及血清内毒素变化情况。结果受体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心排出量(CO)在无肝期明显下降(与移植前相比,P〈0.01)。无肝期同时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低体温状态。供肝再灌注后出现一过性高血钾,并伴有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明显升高(与移植前相比,P〈0.01)。再灌注后肝脏病理改变明显。在良好的体外转流状态下,无肝期及再灌注后血清内毒素、TNF—α值稍有升高,与移植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位猪肝移植受者在无肝期和再灌注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明确以上危险因素的的发生发展,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猪原位肝移植术中内皮素和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猪原位肝移植(OLTx)术中血浆内皮素(ET)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 观察静脉转流组(VVB)和无静脉转流组(NVVB)各6例猪OLTx术中ET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复灌后NVVB组的ET水平比VVB组高。血浆ET水平与MAP、SVR、PVP、PAWP呈正相关,与CO、SV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ET参与猪OLTx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过程,VVB可降低OLTx术中血浆ET水平,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施行的696例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血管狭窄24例(3.4%),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及血管造影或CT血管重建证实,CDFI的诊断敏感度为100%;有临床症状者行介入治疗后均得以缓解.未发生与血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结论 CDFI是监测血管狭窄的首选方法.应该根据血管狭窄发生类型、诊断时间、全身情况、有无并发症、肝功能损害程度来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部分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11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从手术操作的角度总结出实用的手术技巧,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结果 导致大鼠术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麻醉意外、呼吸道阻塞、气胸、失血性休克、无肝期过长、空气栓塞。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吻合口漏血、感染、胆道梗阻、肝功能恢复差。结论 通过提高手术技巧,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大鼠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