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尖锐湿疣恶变为阴茎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锐湿疣长期复发未治愈,易发生恶变.我院于2001年2月收治1例复发性尖锐湿疣恶变为阴茎鳞状细胞癌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茎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阴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18例患者原发肿瘤包括膀胱癌8例,前列腺癌4例,直肠癌2例,结肠癌、肾癌、食管癌和肺癌各1例。其中9例患者接受了阴茎切除+静脉化疗,5例患者仅接受静脉化疗未行阴茎切除术,2例患者仅接受了阴茎局部放疗,1例肾癌患者仅接受了索拉菲尼靶向治疗。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从确诊原发肿瘤至出现阴茎转移时间为1~100月,平均(18.7±1.9)月。从确诊阴茎转移至患者死亡时间为4~23月,平均(10.2±1.7)月。所有18例患者均死于出现阴茎转移2年内。结论阴茎转移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差的疾病,即使进行治疗,多数患者仍死于确诊阴茎转移1年内。逆行性静脉途经是发生阴茎转移的主要机制。阴茎切除仅限于缓解局部症状而不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3.
膀胱移行细胞癌阴茎转移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癌阴茎转移临床少见,我们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6 6岁。因发现阴茎部直径约1cm的肿块、触痛,于1998年12月入院。患者3年前曾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年后再入院行膀胱活检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G3 T3 ) ,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术后2周发现阴茎部触痛块,位于左侧阴茎海绵体内,局部淋巴水肿。伴发热、经抗炎治疗稍有缓解。针吸活检未能确诊。组织活检证实为膀胱癌阴茎转移。行阴茎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阴茎海绵体血窦内有成团的肿瘤细胞。例2 ,6 7岁。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个月,于2 0 0 2年8月17日入院。经检查确诊为膀胱移行上皮…  相似文献   

4.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785-788
目的:探讨影响阴茎鳞状细胞癌(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SCC)预后的因素,并对影响P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确诊为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去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考虑的因素包括T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的浸润、阴茎海绵体的浸润、尿道海绵体的浸润、尿道的浸润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运用Kaplan-Meier法初步筛选出预后因素,再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这些筛选出的预后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1例获随访,随访率95.3%,随访8~86个月,中位随访53个月,死亡39例,其中死于肿瘤32例。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T分期(P0.05)、组织学分级(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5)、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5)、肿瘤浸润尿道海绵体(P0.05)、肿瘤浸润尿道(P0.05)、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与PSCC预后密切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只有组织学分级(P=0.009)、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06)、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PSCC预后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茎假血管肉瘤样鳞状细胞癌(PASCC)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l例阴茎PASCC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首次行阴茎部分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T2N2M0),辅以盆腔放疗,术后2个月,因阴茎皮瓣坏死(伴局部复发)再次行阴茎全部切除术.首次术后11个月,因肺部广泛转移死亡.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多形性的肿瘤细胞和局灶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组成,排列呈血窦状血管样腔隙或网状结构.腹股沟淋巴结仅见普通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3/9.2/10).复发肿瘤的结构和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K(AE1/AE3)、34 β E12、Vimentin(+),EMA呈灶性或片状(+).CD31、CD34、FⅧRAg、HMB45、SMA、Desmin(-).结论 阴茎PAS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就诊、早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关键,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们经治1例罕见的囊性肾乳头状细胞癌阴茎转移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肾细胞癌发生阴茎转移非常罕见,2005年3月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成功治疗足趾间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1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10年前出现右足第3、4趾间皮肤溃烂,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真菌感染,间断外用达克宁、肤炎宁,口服斯皮仁诺等药物治疗,无好转。2010年6月19日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为右足趾间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水平,寻求鳞状细胞癌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8例病理活检证实阴茎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Jackson分期,Ⅰ期25例,Ⅱ期18例,Ⅲ期11例,Ⅳ期4例。53例行手术治疗;行阴茎肿瘤局部切除及阴茎癌部分切除43例;阴茎全切除并尿道会阴部造口术及髂腹股沟淋巴清扫术10例(腹股沟淋巴结均阳性,髂淋巴结阳性1例)。术前新辅助治疗(热疗加化疗)联合术后化疗37例,仅术后化疗12例,单纯手术治疗4例;5例未手术治疗患者行化疗和/或放疗。48例随访2~5年,4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者2年内复发,4例2年内死亡,7例2~5年内死亡,2年生存率为91.7%,5年生存率为77.1%,10例失访或随访期未满2~5年。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联合术后化疗是目前治疗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淋巴结的清扫根据临床分级具体处理,手术联合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化、放疗是否可减少复发及提高生存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8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阴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5年8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77例病例行手术治疗,其中阴茎部分切除术64例,阴茎全切术13例。阴茎切除加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14例(腹股沟淋巴结均为阳性,髂淋巴结均为阴性)。放疗3例,化疗1例,放化疗联合治疗1例。71例患者随访1~10年,5例1年内死亡,17例2~5年内死亡,49例生存5年以上,占69%,其中34例生存10年,占48%,11例失访。结论:包茎、包皮过长是阴茎鳞状细胞癌的重要诱因;HPV感染可能与阴茎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淋巴结清扫范围应采用由浅至深逐级切除的方式;放、化疗及联合治疗疗效尚不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1年者46例(56.8%),≥1年者35例(43.2%).行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6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75例.按2002年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记录患者年龄、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史、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形状、分级、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情况和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结果 8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N+42例(51.9%),无淋巴结转移者pN0 39例(48.1%).G1、G2、G3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78.3%(18/23)和100.0%(8/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根据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cN+和cN0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5%(40/63)和11.1%(2/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4%与92.3%(P=0.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与9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和肿瘤分级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对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inguinal metastasis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enis, screen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high-risk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81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eni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ge at presentation ranged from 27 to 81 years with a median of 49 years. Course of disease within one year of patients with 46 cases (56.8%), 1 year above 35 eases (43.2 %). Seventyfive patients underwent bilateral ingu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6 patients had unilateral ingu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Clinical stage of the primary tumor was assigned according to the 2002 TNM staging system. Variables included patients' age, redundant prepuce and/or phimosis, tumor site,size, number, macroscopic growth pattern, histological grade, inguinal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size of inguinal lymph nodes. Results Of the 81 patients, 42 (51.9%) were staged as pN+ and 39 (48. 1%) as pN0. Metastases occurred in 32.0% (16/50) of G1, 78.3% (18/23) of G2 and 100. 0%(8/8) of G3 case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m (P= 0. 015). According to the inguinal lymph nod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63 were staged as clinically node-positive (cN+) and 18 as clinically node-negative (cN0). Metastases occurred in 63. 5% (40/63) of cases of cN+, as compared with 11.1% (2/18) of cases of cN0(P=0. 012). At a median follow up of 40 months (ranged 2-127 months), the 5-year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s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gu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were 71.4% and 92.3%, respectively (P=0. 005) , and the 5-year 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rates were 79.0% and 91.4%, respectively (P=0.001). Conclusions Inguinal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histological grade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inguinal metastasis. The patients with ingu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have lower 5-year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s and 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rates,and should receive positive treatment measures.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 ,49岁。于 2 0 0 1年 1 0月 2 0日入院。2个月前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下极包块 ,考虑为单纯性肾囊肿 ,未到医院就诊。 7天前感左腰隐痛不适。入院体检 :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 ,肝脾未触及。左肾下极可触及 2 .0cm× 3.0cm包块 ,质地稍硬 ,轻微压痛。尿常规检查示RBC + ,血沉 30mm h ,其余有关实验室检查正常。胸部X线正侧位片未发现异常。IVU示左肾下盏消失 ,肾中盏受压、拉长、变形 ,出现弧形压迹 ;右肾盂肾盏形态正常 ,双输尿管、膀胱显影良好。B超示右肾体积增大 ,下极探及一 7.2cm× 6.5cm× 5 .6cm团块 ,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1年者46例(56.8%),≥1年者35例(43.2%).行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6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75例.按2002年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记录患者年龄、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史、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形状、分级、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情况和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结果 8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N+42例(51.9%),无淋巴结转移者pN0 39例(48.1%).G1、G2、G3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78.3%(18/23)和100.0%(8/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根据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cN+和cN0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5%(40/63)和11.1%(2/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4%与92.3%(P=0.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与9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和肿瘤分级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对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发生皮肤转移者临床罕见 ,我们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71岁。 4个月前因右下肢出现红斑伴微痒 ,经皮肤科诊断为湿疹 ,口服中药湿疹汤及开瑞坦等治疗 1个月无效 ,2 0 0 1年 9月 2 5日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右大腿内侧可见 3.0cm×2 .5cm片状浸润性红斑及小结节 ,边界不清 ,表面略粗糙。取局部皮损 1.0cm×0 .5cm病理检查 ,切面有灰白色结节 ;镜下为鳞状上皮组织 ,真皮深层可见大量癌细胞 ,弥漫散在分布 ,可见成巢成片状排列 ,癌细胞大小略有差异 ,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病理诊断 :皮肤转移癌。追溯病史 ,患者 2年前曾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1年者46例(56.8%),≥1年者35例(43.2%).行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6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75例.按2002年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记录患者年龄、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史、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形状、分级、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情况和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结果 8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N+42例(51.9%),无淋巴结转移者pN0 39例(48.1%).G1、G2、G3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78.3%(18/23)和100.0%(8/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根据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cN+和cN0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5%(40/63)和11.1%(2/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4%与92.3%(P=0.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与9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和肿瘤分级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对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8岁,发现阴茎肿物2个月余.泌尿外科检查:阴茎头部椭圆形肿物,延续至阴茎干,肿物发硬、破惯、疼痛阻塞尿道口.排尿分岔,未见尿道外口;双侧腹股沟区触及多个结节状肿物.  相似文献   

17.
阴囊皮瓣转移修复阴茎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便而有效地修复阴茎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95年1月以来,应用阴囊皮瓣转移修复阴茎皮肤感染坏死所致皮肤缺损8例.其中6例为阴茎全周皮肤缺损,2例为2/3周皮肤缺损.手术切除创面肉芽组织,显露正常的阴茎海绵体或尿道海绵体筋膜,使阴茎充分伸展,设计、解剖、形成阴囊皮瓣,旋转转移至阴茎皮肤缺损区,边缘缝合固定.对阴囊皮肤缺损较大者,同期应用股内侧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阴囊皮肤缺损.结果本组8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12个月随访,阴茎外形良好,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结论阴囊皮瓣转移是一种较好的修复阴茎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手术Ⅰ期完成、术后阴茎外形和生理功能恢复均佳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阴茎疣状癌又称Buschke Loewenstein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分化良好的阴茎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阴茎头或包皮局限性形态特异的菜花状赘疣或乳头状突起。阴茎疣状癌临床较少见,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包皮环切术后发生阴茎鳞状细胞癌17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包皮环切术后发生的阴茎癌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4年12月行包皮环切术后1个月~16年发生阴茎癌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1~12个月发现阴茎癌者11例,术后3~16年发现者6例;16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1例行扩大包皮环切术后复发相继行阴茎部分切除、全切术。复发的1例死亡,其余16例存活至今。结论:成年人行包皮环切术后仍有发生阴茎癌可能,对伴有包皮炎症、溃疡等病变的患者行包皮环切术应常规行病理检查,术后需密切随访,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阴茎鳞状细胞癌有效的方法,术中有必要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6岁,因龟头、冠状沟白斑10年于2006年7月18日就诊。患者lO年前发现龟头、冠状沟处出现白斑,未予治疗,10d前发现冠状沟处一蚕豆大小溃疡状肿物,有白色黏液渗出,偶有瘙痒,来我院行包皮环切术,术后切除包皮组织病理报告为疣状癌。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冠状沟右侧可见一1cm×0.8cm大小菜花状肿物,向内浸润性生长,表面有白色粘稠黏液渗出,B超显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治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阴茎3d,每天3次,每次20min,3d后行阴茎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