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医学》2007,(18):36-40
院前急救医疗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急救中心和急救分站,统一启用"120"急救电话,并初步形成覆盖市、区、县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在履行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实行救死扶伤,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许多医院的院前急救工作由急救医生、急救护士、驾驶员组成,有条件的医院已配设专职担架员。急救护理在院前急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突发共公事件及意外疾病呈增长趋势,这些都需恰当及时的院前救护。院前急救工作还是医院的窗口,代表医院甚至政府的形象,是政府的福利工程。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朝阳区进行了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建设和探索.本文从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的发展概况、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发展过程,提出通过深化朝阳区院前急救机制体制建设、加强社区-急救-网络医院一体化研究、加强社区急救能力的建设、完善管理标准、流程以及质量考核分配体系、加强紧急医疗救援机制和体系建设来促进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云南山区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提高云南山区院前急救效率的对策。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3年6月临沧市急救中心,承担临翔区辖区内的日常院前急救的山区急救工作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年来年均山区院前急救出诊次数505次,年平均山区院前急救行驶路程40482 km,年平均山区院前急救出诊时间1222 h,山区院前急救平均路程79.82 km,山区院前急救平均耗时131 min。结论通过建立山区院前急救的架构体系,形成一个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各县医院急诊科为急救分中心,各乡镇医院为急救站,各村医为急救点的急救网络体系,整合资源,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5.
院前死亡病例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突发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日益增加,已成为院前急救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城镇社区医疗的不够完善,人们对急救知识的缺乏和意识的淡漠,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院前的死亡率。回顾我院急救中心1999~2005年期间出诊情况,共出诊9773人次,其中社区出诊7880人次,占全部出诊的84.09%;院前死亡共计416人,其中社区死亡336人,占院前死亡总数的80.77%。因此,加强院前急诊急救,建立与社区居民相适应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普及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急救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服务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准的重要标准。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构架:由于基本构架机构的隶属关系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运行方式。目前,各地、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均在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隶属下进行公益事业性、非营利性医疗,形成省、地县三级急救网络,以大、中、小城市为急救中心或急救站,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根据现场救治性质分为两类,①英-美模式:主要由急救医疗技术员(EMT)或辅助医务人员履行…  相似文献   

7.
蒋永炳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2):958-95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诊科出诊院前急救75例(观察组)和送来我院急救97例(对照组)AMI患者的发病情况、梗死部位、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方法、入院后治疗情况、并发症及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6.7%,对照组为13.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及院前急救知识、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正确的救治及完善的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方法,为进一步抢救治疗患者创造必要的条件,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9月5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时出诊,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止血包扎,建立静脉通道等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配合心理护理并适时安全转运患者。结果 急救56例,48例抢救成功,8例死亡,成功率85.7%,病死率14.3%。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对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危重病人在院际转诊,转运,途中监护已经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院前急救病人病情重,病种杂,为了提高急救质量,规范急救程序,掌握急救转运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影响因素,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我们对武汉市急救中心2001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的全部急救转运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的分类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急救医疗现状和水平,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急救死亡的关系,检查发现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急救医疗服务水平和政府制定急救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研究2002年度全市急救死亡病例。结果 调查急救死亡病历3151份,男性2278例、女性873例;创伤占总死亡率的64%;院前急救死亡1122例。其中6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病人已经死亡,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2.2min,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5.6min;院内急救死亡2029例,院内急救气管插管率为7.8%,手术率为9.2%。输血率为4.5‰平均在急诊科抢救时间为3.5h。结论 深圳将按照国际化标准进一步建全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努力创建具有深圳特色的急救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516例,探讨提高急救效率与规范急救模式的途径。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5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迅速而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减少各种中间环节,优先保持呼吸及血压稳定,有个别的采取降颅压措施。结果:现场死亡16例(3.10徇;中途死亡41例(7.95%),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脑疝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窒息。516例入院后,急诊CT发现有颅内血肿、广泛性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颅骨粉碎性骨折,由急诊室医护人员护送至神经外科病房住院或急诊手术。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专业性强,对参与急救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迅速而规范的院前急救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人区气田建设施工自然灾害和高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突发性、群体性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因缺乏社会依托和恶劣自然环境,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行动迅速、快速反应的区域性立体急救网络体系,本文从急救医学的角度对无人区立体急救网络体系的功能、可行性、优越性和相应的急救预案,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2月间中山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3549人次病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结果总抢救成功率97.2%,其中心肺复苏(CPR)成功率32.7%。危重病抢救成功率87.6%。结论 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①良好齐全的院前急救设备;②高素质急救人员;③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1] 。院前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1998年 12月 2日广西柳州市开通“12 0”急救电话 ,即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 ,院前急救由四家医院急诊科分片出诊。这种院前急救模式的优点是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分片就近缩短了急救的反应时间及提高了抢救效率[2 ] 。我院急诊科参与院前急救两年来 ,共出诊抢救病人 3941例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护士是院前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 ,合理安排出诊护士 ,强化其急救意识 ,提高急救工作快速反应能…  相似文献   

15.
纵观我国的院前急救模式,有依托型、指挥型、独立型、院前型四种。新余市选择了“院前型和指挥型并存”的院前急救模式。新的急救模式运行后各医疗机构急救患者资源的无序竞争得到了遏制,急救反应速度明显提高,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新余市人口、地理面积以及政府的有关规定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专业新生儿急救转运(NETS)的运作特点及临床意义,确保NETS运作安全性的提高。方法 用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我院NETS转运的215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总结院前急救经验。结果 我院NETS已具有较强的专业人员及完善的设备配置,与重庆地区及周边区域43家基层医院建立稳定的转运协作关系,院前急救、途中监护等NETS运作规范有效,确保转运新生儿的安全;危重儿约95.6%,转运前常伴发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糖,经现场急救稳定病情后,215倒均安全转运回院。转运患儿中,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为常见疾病,发生率分别为81.9%、69.8%、64.2%;早产儿胎龄多小于35周117/138(84.8%),双胎或多胎占27.5%;,治愈好转率88.4%。结论 规范化的NETS应包括专业人员组队、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途中严密监护病情,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危重新生儿安全的转运,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也成为院内急救的前提。下面笔者就所参加的院前急救,浅谈一下院前急救护理中成功救护体会。  相似文献   

18.
特殊人群的急救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急救医疗体系提供的服务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全民参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时代已经到来."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对病情紧急患者,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现场进行急救.国内专家呼吁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的技术和知识,认为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技术等知识.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对涉及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飞机乘务员、导游、游泳场馆救生员、机动车驾驶员及教练、矿山抢险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急救培训,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培训的特殊人群可发挥急救作用,既弥补了现时院前急救体制的不完善,又弥补了医疗卫生机构对院前急救多样化不适应之处,缩短了无治疗期,减少了医疗纠纷,扩充了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水平[1].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种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及危重症的救治已成为各级医疗急救部门的重要任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迅速准确、积极有效地挽救伤者的生命,使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是急救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而其质量的高低又反映出相应地区、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多年来尽管各级医师、各级部门努力做了不少探讨和尝试,但作为急救医学、特别是院前急救工作尚存在不少问题,在基层医院尤其突出。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急救医学前沿,感受颇深,现就我院急救中心2004年1月~12月1000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剖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医疗是城乡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医疗业务建设,提高急救业务水平,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要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