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反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以及反佐理论的地位,有助于中医治法的丰富和完善. 1 反佐之起源 "反佐"一词源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里讲的就是配伍反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实际上讲的是服法反佐法.反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篇.原文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不盛不虚的从本经取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发病不由于邪气盛或正气虚,就于本经取穴调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编著)"对虚实不明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针灸学辞典>,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灸刺以取之也."(<类经>上册,张介宾编著)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然而<黄帝内经>通贯天道、地道、人道,并包容自然、社会与生命之道,实为代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之鸿篇巨制.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黄帝内经>无疑为三坟之雄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藏经>脉证理论对于肺脏病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提炼<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篇中有关肺脏病的脉证条文.结果 <中藏经>对于肺脏病的脉证论述十分详尽,从<中藏经>中推导出了"肺为阳脏"的新理论.结论 <中藏经>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指导生死逆顺脉证的,肺脏五行属金,肺脉当浮缓,若遇见其生之母脾脏脉(土生金),其所生之子肾脏脉(金生水),其所克之木肝脏脉(金克木),皆无大碍.若遇见其所不克之火,心脏脉(火克金),则死不可治.脉若无根亦死.气血不收,散出于外,阴病见阳证,阳病见阴证,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疑难病是指辨证和治疗方面均感棘手的一大类疾病,临床各科均可见到.或病因不明、或病机不清、或治法不精、无特效之方、无必验之药、理法方药存在疑难问题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坏病"等概念来描述.  相似文献   

6.
陈婷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3-305
<难经>是中医四部经典之一.元·滑寿"考之<枢>、<素>,以探其原;达之仲景、叔和,以绎其绪;凡诸说之善者,亦旁(鬼)而博致之"[1]撰成<难经本义>.该书是注释<难经>诸书中一部承前启后之作,成书以后,流传甚广,刊本众多.<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载该书现存版本22种.本文通过考查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并结合现存版本分析,将其主要版本归纳为3个系统:吕复校正本、薛己校刻本、吴勉学校刻本.  相似文献   

7.
将<脉如>与前人脉学观点相比较,分析总结<脉如>在脉诊方面的发展和特点,评估其在诊断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探讨郭元峰的脉学思想及其渊源.学术特点:宗<内经>、<难经>,并取众家之长,没有明显的派别之属.学术价值:①学习经文,尊古而不泥古,大胆怀疑、勇敢批驳经文之误.②继承并进一步推广脉之阴阳分类法,发展完善四大纲脉分类法,明确提出"如脉"类.  相似文献   

8.
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之后,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又出版了关于<伤寒论>研究的第二部专著--<伤寒论通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通释>").<通释>在前书抉疑释难的基础上,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注释,从方法到内容,不袭他人成法,不落他人窠臼,新义别出,且能直达仲景本义,足见作者积力深厚且能化而出之.依笔者之见,<通释>的特点即在于一个"通"字,一是文字通达,二是文义通贯,三是医理通透,为当今少有的<伤寒论>研究佳作.  相似文献   

9.
《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的科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济宝书>(1170年前),旧本题东轩居士撰,不著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均载之,世间久无传本.明代<永乐大典>(1408年)与清代<四库全书>(1783年)亦均收载.<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颇有好评:"此书剖晰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其后胪列诸方,附以图说,于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害,抉摘无遗,多后来医流所未见."  相似文献   

10.
杨金萍 《中医杂志》2005,46(10):785-787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一书,主要反映了钱乙的儿科学治疗思想及经验.钱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不但善于化裁古方,而且创制了许多经验有效之方.<直诀>中某些方之命名,不仅颇具深意,且通俗易懂,容易掌握.其方之命名方式有多种,最具特色之命名,是以五脏五色补泻相配,体现脏腑辨证及脏腑补泻原则.兹对其方之命名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肾主水"是中医肾藏象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对其阐述自<内经>开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认为,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输布排泄功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指出,"静而不走"之阴水,是肾所藏之"精","乃肾之体";"动而不居"之阳水,是肾下输膀胱之"溺","乃肾之用".肾主水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肾脏的温煦化水、司开合和肾在液为唾[1].  相似文献   

12.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秦伯未(1901~1970年),名之济,号谦斋,上海浦东人.生于中医世家,上海名医秦乃歌之孙.幼承庭训,经史子集、诸家医典、琴棋书画,无所不涉.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建国后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及政协委员.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近50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著述甚多,主要有<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及<中医入门>等.  相似文献   

13.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1],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耨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2].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的胆与神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大为 《江苏中医药》2008,40(11):23-25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内经>对胆的功能的仅有的明确描述.对<内经>有关胆和胆病的记载的分析证明:<内经>认为胆的唯一功能,即在于主决断.这个神志方面的功能和胆作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的特性直接有关.胆藏胆汁而不泻,是该功能的物质基础.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意指肝胆共同完成神志方面的调控作用.二者功能上的相关性和藏象学说的"肝和胆"无关.  相似文献   

15.
夏小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55-2155
人尿入药,首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取健康人之小便,"童男者尤良",故常用儿童之尿,又称为童便.其味咸性寒,用"疗寒热头疼温气".<太平圣惠方>中有"斩头取尾"的采集方法.<不居集>谓"以磁器盛之".<诸证辨疑>日:"但取十二岁以下童子,绝其烹炮咸酸,多与米饮,以助水道";并称其有"滋阴降火,消瘀血"之效.<大明本草>谓其"滋阴降火甚速".  相似文献   

16.
<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的注释为汗孔、毛孔之意,对其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鬼读为gui,取其本意:另一种意见,"鬼门"当为"魄门".但与<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不一致.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之"鬼门"当为"魄门",和<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都应当解释为汗孔.  相似文献   

17.
论许叔微治伤寒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丽 《中医研究》2005,18(3):10-11
许叔微为南宋著名的医学家,对伤寒证治研究颇有造诣,其治伤寒之学在<伤寒论>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撰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治伤寒辨证注重八纲,论治尊仲景而不泥古,"按症类证"研究<伤寒论>,首撰伤寒医案集,启迪后学,别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唐代以前药用皮胶是以牛皮阿胶为主,兼用猪、驴、马等皮的多种皮胶 阿胶之名一般认为首见于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梁·陶宏景合<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作<本草经集注>时,引<名医别录>为"煮牛皮作之".为何必用牛皮?医药文献缺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三禁"、"麻黄汤九禁"的应用禁忌分析,说明了桂枝汤、麻黄汤二方用之不当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并由此而提出了,凡<伤寒论>中之方剂,个个皆有其一定的适应证,亦个个皆有其必不可用之禁忌范围,提示了<伤寒论>一书所体现的"辨证论治"的精神精髓.  相似文献   

20.
易京红  庞博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63-665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是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一生以活人为已命,因创建脾胃内伤学说,被后世尊为"补土派"宗师.<兰室秘藏>一书,与其<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共为鼎足而三的著作,系其逝世后二十五年由弟子罗天益整理而成.书名<兰室秘藏>,是取<黄帝内经·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义.<兰室秘藏·卷上·消渴门>[1]对消渴的论治独具特色.笔者就此试加评析,谬误之处,望专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