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承气汤中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大黄及大承气汤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大黄及大承气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经时血药浓度变化。色谱柱为Diomansil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428 nm,流速1.0 mL.min-1。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软件处理。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1.0~15 mg.L-1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胃给予大黄及大承气汤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及大承气汤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承气汤中大黄与其他成分配伍后,使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给予大黄及调胃承气汤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分别给予大黄及调胃承气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Diomansil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为428 nm;流速为1.0 ml/min。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1.0~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给予大黄及调胃承气汤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及调胃承气汤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分别为12.06±1.34和4.19±0.48μg.h/ml、Cmax分别为7.53±1.13和2.58±0.21μg/ml,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胃承气汤中大黄与甘草、芒硝配伍后,使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甘草与大黄配伍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与大黄配伍时,甘草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服大黄和大黄甘草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色谱柱为Zorbox SB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为428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室温。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0.1~15μg·m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服大黄和大黄甘草汤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和大黄甘草汤相比较,两者的AUC,Tmax,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与大黄配伍,可降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大黄酸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姜丽  余兰彬  张启云  尚广彬  余文燕  单思  徐国良 《中草药》2015,46(19):2908-2915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研究大鼠ig大承气汤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及厚朴酚10种有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ig大承气汤(10.35 g/kg)后,于不同时间点从眼底静脉丛取血,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血浆样品前处理后进行UPLC-MS/MS分析。以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XR-ODS III(75 mm×2.0mm,1.6μm),体积流量0.35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源,负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有效成分;采用Win Nonlin 4.1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10种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在0.52~520.00、2.06~616.00、0.57~568.00、3.1~1 240.0、18.5~1 000.0、1.94~972.00、1.59~796.00、1.63~816.00、0.025~50.000、0.027~53.3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各成分精密度、回收率良好,且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稳定,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给药大鼠血浆中大黄素甲醚大多数点血药浓度低于检测限,未能得到药动学参数;其他成分均得到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动学参数。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大承气汤中多种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可用于药动学研究,且方法准确。  相似文献   

5.
18β-甘草酸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8β-甘草酸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服大黄酸和甘草酸+大黄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Zorbox SB 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为428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室温。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物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0.1~15μg.m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服大黄酸和甘草酸+大黄酸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灌服大黄酸组和甘草酸+大黄酸组相比较,两者的AUC、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8β-甘草酸可影响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使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大黄酸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规律。方法:单次给予SD大鼠不同剂量的大黄酸,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以固相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用HPLC内标法测定血药浓度,色谱柱为Venusil XBP C18(L)(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75∶25),柱温为30℃,检测波长254 nm,以DAS2.0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黄酸的血药浓度在0.019 2~11.72 mg.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检测限为0.009 6 mg.L-1,定量限为0.019 2 mg.L-1,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6%。结论:大鼠灌胃给药大黄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二室模型。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适用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苏文娟  黄熙  秦峰  江莉  任平 《中药材》2008,31(2):255-258
目的研究厚朴及厚朴三物汤中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探讨药物配伍对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用HPLC法测定厚朴组和厚朴三物汤组中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估算二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中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药-时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Cmax、Tmax、CL/F等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厚朴三物汤中大黄枳实配伍能影响和厚朴酚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黄酸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为载体制备大黄酸固体分散体。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大黄酸及大黄酸固体分散体,2组均按大黄酸50mg·kg-1的剂量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给予大黄酸及大黄酸固体分散体后,大黄酸药-时过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酸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16±0.17)μg·h-1·mL-1、(1.78±0.33)μg·mL-1和(0.14±0.02)h,大黄酸固体分散体组的AUC、Cmax、Tmax分别为(4.77±0.89)μg·h·mL-1、(7.24±1.18)μg·mL-1和(0.10±0.02)h。大黄酸组与大黄酸固体分散体组的AUC、C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酸固体分散体能提高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大黄酸为指标,进行大黄不同提取物的药动学研究,对大黄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大鼠ig大黄不同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浆,采用LC-M S法建立大黄酸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经3P 87软件计算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血浆中大黄酸在2.0~30μg/mL线性关系良好,ig大黄酸体内药时过程可用二室开放模型描述。结论以AUC为指标,SFE-CO2萃取 树脂精制产物工艺组最佳,SFE-CO2萃取组次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制剂大承气颗粒(大黄、厚朴、枳实与芒硝)中大黄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用高氯酸和氯仿处理血标本.采用HPLC测定血中大黄酚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含1%高氯酸)80∶2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血药浓度在0.855~27.36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4%、3.3%;方法回收率94.8.%~101.2%.大承气颗粒中大黄的主要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被吸收入血,大黄酚达峰时间为1 h.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大黄酚可作为该复方制剂的一种质控指标及生物当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秉亮  马越鸣  严东明  王天明  石荣  谭波 《中草药》2007,38(11):1690-1693
目的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以阐明该方的配伍原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以血清NO浓度变化作为炎症指标,观察ig泻心汤生药18g/kg对血清NO浓度经时变化的影响;ig泻心汤生药4.5、9、18g/kg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按正交设计,观察ig泻心汤不同配伍,即大黄、黄连、黄芩、大黄 黄连、大黄 黄芩、黄连 黄芩、全方(全方组生药18g/kg,其余各组按照在全方中的等量生药剂量给药)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结果泻心汤给药后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对应时间点模型组低,6h差异显著,12、15h差异非常显著;泻心汤各剂量组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模型组低,高剂量组差异显著;不同配伍结果显示,除黄连组外,各给药组血清NO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正交分析表明,在抗炎方面,大黄为该方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黄连无明显作用及影响。结论在抗炎方面,泻心汤中大黄为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常增荣  李姣  傅欣彤 《中成药》2012,34(10):1919-1925
目的 建立璇机化痞膏(乳香、没药、秦艽、关黄柏、大黄等)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关黄柏、乳香、大黄、秦艽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法测定秦艽中龙胆苦苷及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HPLC条件为C18色谱柱,流动相分别为乙腈-0.1%醋酸(9∶91)和乙腈-甲醇-0.1%磷酸溶液(42∶23∶35),检测波长为274 run和430 nm.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龙胆苦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31 47 ~0.629 4μg、0.019 92 ~0.498 0μg、0.018 82 ~0.4705 μg、0.021 28~0.532 0μg、0.040 4~1.010μg、0.019 34 ~0.483 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6.2% ~ 99.6%,RSD为1.69% ~3.61%.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璇机化痞膏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及其制剂中大黄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大黄及其制剂中大黄酸含量测定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固定相为Spkerisorb C1 8柱 (4 .6 mm× 2 5 0 mm ,5μ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冰醋酸 (6 8.5∶ 31∶ 0 5 )检测波长为 2 5 4 nm。结果 方法线性范围 0 .1~ 1.0μg (r=0 .9993) ,平均回收率为 96 .8 ,RSD=1.13 (n=5 )。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可作为该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瑛  严云良  余陈欢  吴巧凤 《中成药》2012,34(2):185-188
目的考察祛瘀清热颗粒(大黄、桃仁、桂枝、山楂及甘草)指纹图谱的最适进样量。方法色谱条件Hypersil BDS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3 nm,柱温30℃。以单峰面积对总峰面积之比设定为信息熵,计算不同进样量的各指纹图谱的信息熵。结果当进样量为15μL时,指纹图谱所得的信息熵最大。即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有量分别为0.032、0.041、0.030、0.084、0.023μg。结论信息熵法可以确定指纹图谱的最佳进样量。  相似文献   

15.
HPLC法测定祛瘀清热颗粒剂中蒽醌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巧凤  戴晓燕  文欣欣 《中成药》2012,34(5):857-861
目的 建立祛瘀清热颗粒剂(大黄、桃仁、桂枝、山楂、炙甘草等)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同时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Hypersil BDS C18(5μm,4.6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79:21),体积流量为1.0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45~28.40 μg/mL(r=0.9998)、0.40 ~25.20 μg/mL(r=0.999 8)、0.59~37.40 μg/mL(r =0.999 8)、1.08~68.80 μg/mL(r=0.9998)和0.22~14.00 μg/mL (r =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11%、99.04%、97.82%、99.67%和98.63%,RSD分别为2.58%、1.75%、1.59%、0.94%和2.07%.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能同时检测祛瘀清热颗粒剂中5种蒽醌类成分,可为祛瘀清热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尹爱武  田润  陈文衡  陈婷 《中成药》2012,34(7):1284-1287
目的建立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中微量元素的方法及探讨煎煮时间对微量元素析出的影响。方法采用HNO3-HClO4(4∶1)作消化液处理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同时测定葛根芩连汤60,90 min煎液中Ca,Mg,Zn,Fe,Mn,Cu,Sr,Co,Ni,Cd,Pb等11种微量元素的含有量。结果微量元素的检出限为0.001~0.272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3%~3.8%(n=6),加样回收率在97.33%~102.92%。葛根芩连汤中未检测到Co、Ni、Cd和Pb 4种元素,60 min煎液中Ca、Mg、Zn、Fe、Mn、Cu和Sr的含有量分别为473.39、594.04、4.71、40.33、5.40、1.75、4.93μg/g。葛根芩连汤60 min和90 min煎液中微量元素的含有量基本没有差别。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从微量元素析出角度而言,葛根芩连汤宜煎煮60 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黄分别与甘草、炙甘草、黄连、黄芩配伍前后水解型鞣质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配伍前后各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配伍后水解型鞣质的含量降低较少,游离蒽醌及总蒽醌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与黄连降低幅度最大。结论大黄经配伍后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磊  张静泽  高文远  刘振 《中成药》2012,34(10):1949-1954
目的 研究枳壳大黄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以及黄酮苷、蒽醌类成分在配伍前后含有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HPLC对药材枳壳与大黄甲醇提取物配伍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枳壳中4种黄酮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在配伍前后游离型以及结合型含有量的变化.结果 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枳壳大黄配伍后并未出现新的化学成分,而配伍后枳壳中黄酮苷类成分,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有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枳壳大黄配伍促进了其有效成分黄酮苷及蒽醌类化合物的溶出.  相似文献   

19.
HPLC法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的活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黄、厚朴药对提取物中7个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厚朴酚、厚朴酚)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A)-0.1%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82%A→85%A;1515 min,82%A→85%A;1535 min,85%A→90%A;3535 min,85%A→90%A;3540 min,90%A→82%A;4040 min,90%A→82%A;4042 min,82%A→82%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30℃。结果:大黄、厚朴药对提取物中7个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厚朴酚、厚朴酚进样量分别在0.0279042 min,82%A→82%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30℃。结果:大黄、厚朴药对提取物中7个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厚朴酚、厚朴酚进样量分别在0.027900.2790μg(r=0.9992),0.061760.2790μg(r=0.9992),0.061760.6176μg(r=0.9991),0.050400.6176μg(r=0.9991),0.050400.5040μg(r=0.9997),0.19950.5040μg(r=0.9997),0.19951.995μg(r=0.9992),0.041281.995μg(r=0.9992),0.041280.4128μg(r=0.9993),0.46440.4128μg(r=0.9993),0.46444.644μg(r=0.9994),0.64324.644μg(r=0.9994),0.64326.432μg(r=0.999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5)分别为98.5%、99.4%、99.2%、98.5%、99.5%、99.0%、98.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大黄、厚朴药对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