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反思中药药性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药性研究新思路。方法: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从整体上对中药展开研究并测定药性的定量化指标,这完全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思想。结果:生物系统电磁辐射的统计熵可以表征中药的四气,而辐射频谱则可以表征中药的归经,基于生物物质的延迟发光,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可以定量表述中药的四气和归经,实现中药药性的定量化。结论:生物光子辐射检测是一种符合整体观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够表征中药药性的量化指标,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试论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药性理论基本药理作用的可行性、现实性及意义。方法:中药药性与临床应用具有一致性、中药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具有一致性,中药药性、临床及药理作用三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可建立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相互联系。结果:不仅可建立单独药性的基本药理作用,也可建立几种药性的基本药理作用。结论:建立药性理论基本药理作用有利于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及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5.
中药功效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药功效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成果未能系统纳入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某些有价值的功效被忽略,辨病用药未能切实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有效成分不能全面反映原药材的药性与功效特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中药功效研究的思路应该从文献整理与挖掘、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中药功效评价体系、有机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多学科研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与中药方剂的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已逐步认识到中药治病的本质是中药的药性及方剂准确是直接影响中医药对患者医疗作用的因素。中药化学、药理和临床之间的关联影响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方剂理论的继承及发展,其在中医标准化与中药标准化起到桥梁作用。模糊逻辑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学规范化的基础。因此中药药性、中药方剂标准化的研究与规范将为中医药整体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动物行为学在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中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动物行为学角度,结合计算机和现代影像处理技术,通过监测动物在具有不同寒热属性药物的作用下对环境温度趋向性行为的变化,获得通过直接观察难以评定的多行为学参数,评价药物的寒热属性,进而表征其寒热属性的差异.该方法可实时在线、无扰、直观且客观、定性且定量地监测实验动物的寒热趋向性,从整体动物水平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符合中药用药特点,适应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是中药药性研究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为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动物对温度趋向行为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与科学内涵,建立符合中药应用特点的寒热药性客观评价方法,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乃至整个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中药四性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和反思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四性研究新思路.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药性是药物与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中药调整机体偏性状态的能力.深入剖析传统中药药性概念和反思目前药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机体电磁辐射能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笔者认为四性就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量子叠加态的度量.目前中药四性研究存在着不足,从生物光子辐射角度来探讨中药四性将会是有意义的探索.通过检测不同药性中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叠加态的能力,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30  
探索建立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通过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分析中药、化学合成药与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模式异同点,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道地药材和药性理论研究的体会,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相对于化学合成药来说,中药与生物制剂在物质组成形式、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相似性,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应借鉴生物制剂而不是“套用”化学合成药。提出了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2.
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P-糖蛋白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性与研究现状,更好开展和利用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引经药、配伍关系、配伍解毒等与P-糖蛋白关系的最新进展,提出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考.同时,综合分析了用于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P-糖蛋白关系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模型法、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计算机模拟等的技术特点.一些中药成分能影响P-糖蛋白的活性,可从跨膜蛋白的角度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P-糖蛋白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提高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薛长松 《中草药》2020,51(11):3090-3096
药性四气为中药的基本属性,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是目前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自身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客观要求。由于各单味药药性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归纳、总结、变化的最终结果,因此明确各单味药的药性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研究和共性特征归纳总结的基础条件。通过考证历代古籍文献,结合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梳理金银花药性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其药性最终确立的影响,总结金银花药性成因及其科学内涵。即金银花单味药药性形成是其药效物质基础、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药效作用和历代临床用药倾向3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可分"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当今科学技术的融人使中药药性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中药的物质可分性和功能可分性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药药性可分"的观点,旨在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内涵,拓展其发展空间,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和建立中药有效成分药性的实验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优甲乐热证造模小鼠,饲以小檗碱等7味中药有效成分和对应的黄柏等6味中药饮片,检测和观察给药后动物腋温的改变、体表红外热像中最大眼温和尾根部温度改变以及综合温度的改变.结果 大多被测的中药饮片其药性检测结果与中药文献描述一致;小檗碱与黄柏、大黄素和大黄酚与大黄、栀子苷与栀子、知母皂苷与知母、淫羊藿苷与淫羊藿等中药有效成分与其中药饮片的药性一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些中药饮片的药性;在同一饮片的不同有效成分中,大黄素更接近大黄的药性,而大黄酚差距较大;附子未见热性表现,提示其热性可能与刺激消化道黏膜等作用有关;而乌头碱出现寒象,推测与其剂量偏大所造成的毒性有关.结论 所建立的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检测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性,对于鉴别和描述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性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证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临床疗效一致性,是中药创新与发展探索的重要方向。由于中药天然存在的异质性,有必要在现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效价方法,以更全面地保证药品质量。拟从中药生物效价研究现状出发,系统总结和分析现行国内外法规对植物药/中药生物效价建立过程的要求与建议、现阶段研发的难点及探索,并对基于中药药动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特点的适宜效价方法的开发思路进行探讨,为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促进国际药政管理部门对中药质量标准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中医药行业探索和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多年来中医药届不断突破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对当今中药质量检测模式的阐述和分析,针对固有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即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药四气理论研究方法与思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10年关于四气理论研究的文献,在对四气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作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