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田耀洲  张伟 《中医杂志》2012,53(24):2127-2130,2141
目的 探寻孟河马派临证痞证证治规律. 方法 搜索整理马派主要医家相关著作及文献中有关“痞证”的医案,对医案中所记录的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药物组成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对医案中痞证医案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 频数统计显示,痞证病位主要为胃、脾、肝、胸膈;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痰;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关联规则显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三者之间均存在强关联规则;R型聚类分析得到5个用药聚类组合.结论 痞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性以气滞、气虚、湿、痰为主;主要证型为中虚气滞证、中虚湿困证和肝胃不和证;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为主,方用归芍六君汤等化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集2008—2018年有关GERD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对其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9篇,报道病例19326例,报道证候分型36种,文献中引用的辨证标准有12个。GERD最常见的证候分型是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脾胃虚弱、中虚气逆及脾胃湿热证;相关证素20个,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热、气虚、痰、湿、气逆、血瘀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胆等;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之间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P 0. 0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GERD证候分布也存在差异(P 0. 01)。结论GERD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证最为多见;证素以气滞、热、气虚、痰、胃、肝、脾等为主。GERD的中医证候分布在不同临床类型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肝脾不调证是由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形成的,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的临床常见证候,是临床常见证型。调和肝脾是名老中医的常用治法,一般多以逍遥散为主方。但由于本证兼证复杂,病机转化多端,临床用药加减变化十分灵活。笔者拟通过名老中医肝脾不调医案,应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针对肝脾不调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1资料1.1病例纳入标准纳入标准以名中医本人对证候的判断为主;同时参照《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 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中华医典(V5. 0)中收录的孟河医派治疗情志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中华医典(V5. 0)中关于孟河医派治疗情志病的医案和方药,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录入方剂信息,通过利用该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的熵聚类分析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孟河医家治疗情志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录入处方72首,含纳中药218味,得到核心组合18个,并据此推演出新处方9首。结论孟河医派治疗情志疾病重视补虚药的运用,着重于当归的配伍与应用,且善于使用清化热痰药及安神药。治疗上主要从肝、脾论治情志疾病,这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NAG)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思路提供依据与方向。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有关CNAG的中医临床研究。收集文献的一般资料、病例辨证分型、处方用药,以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2.0分析CNAG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运算分析CNAG的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结果:一共纳入文献1146篇,其中证候类研究64篇,用药类研究1082篇。CN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CNAG病位在胃、脾、肝。CN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气滞、湿、阳虚。CNAG所涉及的1226个中药处方经规范后共包含中药267味,以补气药、理气药为主。经过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CNAG中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180、57、24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323、73、31条。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CNAG得出26个核心用药组合、13首新方。结论:CNAG病机虚实夹杂,以实证主,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气虚证为其核心证候,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气虚、气滞、湿、热是其基本病机。故CNAG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法,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为基础,辅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药。  相似文献   

6.
情志病证病机规律的古医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情志病证古医案的病机规律。方法以1527例情志病证古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对医案原文中病种分布、病因、症状、病位、辨证及证候分布等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并结合历代对情志病证病机理论认识,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病因以情志诱发为多,单一情志因素则以怒最多;症状中常见20种,其中8种为躯体症状;病位在脏以心、肝、脾为多,在腑则多为胃和胆,奇恒之府则以脑多见;证候类型出现频次最多是肝郁脾虚证(53次),其余依次为:肝火犯胃证、肝火炽盛证、惊恐伤神证、肝脾气血两虚证、肝脾气滞证、痰气互结证、忧伤神气证、肝旺脾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结论情志致病以气机不畅为中介,导致脏腑损伤,其中以肝、心、脾三脏损害为多,病变初期多见实证,而后渐延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的病机规律。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的证候/证候要素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不同证候分布与食管测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88例,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分别对健康人及不同证候GERD患者进行食管上、下括约肌功能,食管动力方面检查。结果:88例患者中,以肝胃郁热证(35例)最多见,其次为胆热犯胃证(21例)、气郁痰阻证(20例)、中虚气逆证(12例)。将它们分为肝系证候组(56例占64%)和脾系证候组(32例占36%)。GERD患者食管上、下括约肌各项功能无论是两组间比较还是与健康人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肝系证候组在无效吞咽方面及脾系证候组在吞咽速度方面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系证候组与脾系证候组在食管动力的同步收缩、无效吞咽、吞咽速度、下食管括约肌以上3及7cm波幅、远端收缩积分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ERD患者的不同证候与食管动力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名老中医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以胃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搜索“名医病案库”中诊断胃痛且属萎缩性胃炎的案例,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医案信息进行证候、中药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分析。结果 共得到医案105例,共计114个中药复方,合计使用中药196味,结果显示:胃阴不足证为最常见证候,中药四气以温、平药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脾、胃、肝、肺经为主;频次>20的中药共25味,有白芍、甘草、白术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16个,包括白芍-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等;药证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胃阴不足证常用白芍、石斛等,脾胃虚弱证常用白术、党参等,脾胃湿热证常用黄连、半夏等,脾虚湿阻证常用白术、陈皮,寒热错杂证常用黄连、黄芩等,肝胃气滞证常用白术、茯苓等,肝胃郁热证常用丹参、白芍等,胃络瘀血证则常用黄芪、丹参;通过聚类分析,将高频使用药物归为6大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可发现该疾病临床证...  相似文献   

10.
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1)——脾(胃)病篇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为脾 (胃 )病的辨证用药研究提供统计数据。方法 :总结中医历史上著名医家的医案 2 2 4 5 9条 ,建立大型数据库 (约 5 6 0 0 0 0 0 0条数据 )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 ,P <0 0 5。结果 :统计筛选出脾(胃 )病的常见临床证候 ,与某一证候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 ,并定量地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及用药对该证候的重要性。结论 :脾 (胃 )病的发病规律 ,从临床表现反证的脾 (胃 )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中医脏腑辨证,将老年性胃病分为寒邪伤胃、肝胃不和、痰湿内阻、胃热炽盛、胃络瘀阻、胃阴不足6型,并根据其病理特点,结合祛痰化瘀药物治疗,探讨老年性胃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察老年性胃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祛痰化瘀药治疗,其疗效比单纯用药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灭幽汤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名脾胃湿热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西药结合常规联合治疗,临床组采用灭幽汤加减进行治疗。两组在治疗四周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临床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证候疗效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灭幽汤在充分杀灭胃内幽门螺杆菌、遏制幽门螺杆菌继续滋生、发挥根治作用的前提下,可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尤其在改善主症和中医证候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4.
收集古今昏迷(闭证)病的医案,对治疗昏迷(闭证)病的方药使用和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从古至今治疗昏迷(闭证)病有几个趋势:1古今均以至宝丹、小续命汤、安宫牛黄丸等凉肝熄风化痰、清心醒脑开窍、化痰解毒、助阳祛风为主的汤剂方剂的使用为多,古代医家较多著作中昏迷(闭证)医案方中包含芳香开窍醒神、行气温中、燥湿化痰、清热解毒安神的三生饮、通关散、苏合香丸、牛黄丸、二陈汤加味、摄生饮等方剂,而期刊论文昏迷(闭证)医案中有了自制方和中西药合用的出现。2古今均常用燥湿化痰开窍、平肝潜阳熄风、清热凉血安神、养阴生津、化瘀止血类药物;由古代医家偏重化痰开窍、益气养阴,而转变为现代的偏重泻下攻积、清热泻火。3从古至今治疗昏迷(闭证)病方剂的药味数有所增加,常用药物的剂量有所增加,总药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陈小宁教授认为,声带白斑多由痰瘀互结、肝胃不和、气虚痰湿所致,治以化痰祛瘀、降逆和胃、健脾化痰等法.选用自拟化痰开音方、疏肝和胃汤、补中益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用药多选植物类药物,以其质轻,可达咽喉病变所在;固护脾胃,忌用大苦大寒等力猛峻烈药物.其辨证诊疗思路灵活,强调药方宜精、选药宜轻、药量宜小,并注重术后养护,取得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 (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数据,探讨真实世界亚急性甲状腺炎辨治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古今云医案平台数据挖掘系统分析湖北省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第一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数据,总结归纳其辨治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 纳入病案223例,累计处方712张。涉及25种证型,164个症状,高频症状聚类后得到外感风热证、肝经郁热证、痰瘀化热证、痰瘀互结证、痰热内扰证等证型的核心症状组合。证型拆分得到7个实性病机证素(火热、气滞、痰湿、血瘀、外风、外热、外寒),4个虚性病机证素(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及6个病位证素(肝、肺、肾、脾、心、胃)。712张处方包含282味中药,以性味苦寒、辛温,归肝经药多见,功效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得到药对16对,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体现了疏肝清热,透邪解表,化痰散结,解毒利咽,凉血活血等治法。结论 本研究中亚急性甲状腺炎以肝经郁热证最为常见,其次为痰瘀化热证、外感风热证、痰瘀互结证、痰热内扰证,遣方用药既要疏肝、清热,又要祛瘀、化痰,对症加减,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