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8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对该病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1989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8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例均为经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确诊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胃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肠6例(小肠4例、回肓部2例)。临床分期:Ⅱ期6例,Ⅲ期1例,Ⅱ期~Ⅲ期1例,病理免疫类型:8例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辅以联合化疗,方案为COP或CHOP。6例可随访,1例失随访,1例死亡,随访率75%。结论小儿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性最多见,回盲部及近回盲部小肠最多见,直肠最少;本病术前诊断率较低,完整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关键,不能完整切除的病例,活检术值得推荐,术后辅以化(放)疗及综合性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982年1月—2010年1月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195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儿童NHL发病年龄高峰在6~8岁,男女之比为2.3∶1,Ⅲ期和Ⅳ期占49.2%。病理组织类型主要有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Burkitt淋巴瘤(BL)、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88.8%LBL为T细胞性淋巴瘤,BL皆为B细胞性淋巴瘤,ALCL皆为T细胞性淋巴瘤。37.9%病例首发于淋巴结外组织,56.1%LBL患儿确诊时已累及1个以上部位。结论儿童NHL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与成人NHL存在很大差异。免疫组化等技术对NHL的病理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型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24例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并行临床分期,依据类型,分期选择治疗方案。结果 23/24例为晚期NHL,3例小无裂细胞型均为B细胞型,5例淋巴母细胞型均为T细胞型,大细胞型8例显示不均一的表现,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94.4%(17/18例)。10例长期治疗患儿目前无病存活7例。结论 依据病理,免疫类型及分期采用强化多药联合的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晚期NHL,可以达到较高的长期无病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1996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3例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儿术前均误诊,10例诊断为肠套叠,1例为不全性肠梗阻,1例为腹部包块并严重的腹水,1例为小肠套叠并梗阻性黄疸。均急诊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2例为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1例为T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发病部位:12例在回盲部,1例在空肠及十二指肠和胃部。术后4例拒绝化疗,其中2例失访,2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11个月死亡。9例术后辅以CHOP方案化疗,均获随访,1例大量腹水并腹膜转移患儿在化疗过程中死亡,1例化疗2个疗程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7例患儿能坚持化疗,元复发及转移,随访最短1年,最长6年。结论小儿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回盲部多见,以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带来困难,早期诊断尤其困难,常因诱发其它疾病而急诊手术。手术中疑为肠道肿瘤时应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肠管,术后辅化疗及综合治疗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淋巴瘤系儿童期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儿童肿瘤第3位。根据肿瘤主要成分和组织结构可分为霍奇金病(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儿童时期NHL较HL多见,且与成人NHL在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方面也有所不同。为了解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我们收集了本院51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4年1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5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其中男35例,女16例。病理活检、骨髓细胞涂片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工作分类(WF)方案分类及WHO分类标准重新归…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怡瑾  吴?  姜荣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5):309-310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分析高怡瑾吴姜荣高解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儿童期第3位恶性肿瘤。与成人不同,儿童NHL结外侵犯较多见,胃肠道是NHL最常见的结外受侵犯部位,国内外有关报道不多。本院1970年1月~1997年6月共收治19例原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7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儿童医院73例初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资料,其中男52例,女21例;年龄2~13岁。对所有患儿发病的起始或累积器官、病理诊断、疾病分期、手术及疗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73例儿...  相似文献   

8.
儿童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特点和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儿童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及远期临床疗效,对3l例NHL(Ⅲ期16例,Ⅳ期15例)进行分析,其中初治24例,治疗后复发7例。对15例Ⅳ期和6例Ⅲ期T细胞型NHL应用MCP—84l方案,8例T细胞和2例未分型Ⅲ期NHL予MCP—842方案序贯化疗,化疗期间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治疗。结果显示,从首发症状出现到确诊时间为0.5一1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病列经序贯化疗后持续完全缓解(CCR)19例(占61.3%),其中Ⅳ期6例,Ⅲ期13例;目前CCR最短1月,大于5年8例,CCR中位时间29个月;序贯方案中的强烈化疗方案应用后骨髓抑制明显,但无感染相关死亡,无严重出血,无明显肝、肾和心脏等重要脏器损伤。提示儿童NHL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应用MCP方案序贯治疗儿童Ⅳ和Ⅲ期NHL后,临床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小且可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小儿恶性淋巴瘤特别是非霍奇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病例诊断困难.我院2001年8月至2004年7月我院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共56例,院内及院外临床误诊共46例,误诊率为82.1%,本组病理诊断误诊共10例,误诊率为17.8%,现将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的发病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1例经病理确诊的NHL患儿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中位年龄72个月。分析临床发病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1)原发部位:头颈部结外淋巴组织19例,占90%,其中咽淋巴环及眼眶内各8例,分别占38%;原发于咽淋巴环8例患儿中,鼻咽部4例,扁桃体1例,会厌1例,咽旁间隙1例,上颚1例。(2)临床分期:Ⅱ期7例(33%),Ⅲ期6例(29%),Ⅳ期8例(38%)。(3)疗效及预后:21例患儿中19例规律治疗并获随访。中位化疗疗程11个疗程,首次治疗后化疗有效率95%,无效率5%。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90%和80%。结论儿童头颈部NHL对化疗敏感,即使晚期行综合治疗仍具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及生存期,但应注意起病特点增加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pleuro.pulmonaryblastoma,PPB)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例反复咳嗽,x线及CT检查发现胸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l例放弃治疗,3例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PPB,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由原始胚胎小圆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呈巢状分布,原始细胞胞质空泡状,核深染,可见明显核分裂现象。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结论 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是罕见的肺间质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差,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应及早完全手术切除,必要时辅以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血管瘤(CH)患儿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 对32例行手术切除CH患儿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患儿男20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6∶1,平均就诊年龄3岁7个月.均为单发肿块,头颈部8例,躯干12例,上肢5例,下肢7例.1例为产前B型超声发现,余31例为患儿出生时发现.25例肿块有逐渐增大表现;3例肿块较出生时有缩小;4例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1例肿块触诊皮温较高,1例肿物中央可及一窦道,余30例均无局部疼痛、红肿破溃等情况.所有病例术前血常规及凝血谱检查均未见异常.1例患儿曾接受硬化剂注射术,术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1例患儿术中出血过多,术后接受输血治疗.结合临床表现后诊断: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ICH)3例,余29例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NICH:镜下见瘤组织呈小叶状结构,小叶内微血管内皮细胞核呈“靴钉样”向管腔内突出.小叶中央见星形管腔,间质为致密纤维组织,可见淋巴管结构及明显的小动、静脉.RICH:镜下见与NICH相似的小叶状结构,小叶内多量血管闭锁,余血管腔变窄,内皮细胞较扁平,小叶间纤维脂肪组织增多,可见灶性出血坏死、钙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均不表达Glut1,均表达CD31、CD34、WT1,D2-40部分表达.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1个月),可见残留轻微线样瘢痕,均未见复发.结论 CH属良性脉管肿瘤,预后较好.诊断RICH/NICH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病理上需与脉管畸形、婴儿性血管瘤、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及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表现为软组织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临床特征,以提高医师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院外或我院初诊为软组织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结果 在收治的NHL168例中,被院外诊断或我院初诊为软组织感染15例,占同期淋巴瘤8.9%.男10例,女5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8岁(1~14岁),中位病程时间约为72.7 d(7 d~7个月).初诊感染类型:脓肿3例,蜂窝组织炎1例,急性淋巴结炎10例,结核合并细菌感染1例.临床表现:15例患儿均表现进行性增大红肿包块,合并发热7例,脓肿3例,消瘦1例,盗汗1例,肝脾肿大4例.12例有外院抗生素使用史或手术史,其中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炎症肉芽肿切除2例.入院检查:60%患儿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分类、CRP升高,40%的患儿LDH升高;脓培养均阴性.影像检查除局部炎症和肿块外,部分患儿伴有远处器官转移.骨髓和脑脊液受累少.本组患儿组织学分型中,以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为主,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诊断明确11例,基因重排明确诊断4例.结论 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为红肿包块,伴发热,消瘦,外周血象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病史提示为软组织感染可能,临床医生需要结合LDH、CT,必要时PET/CT协助检查,尤其是在治疗软组织感染效果欠佳时,需警惕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应尽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包括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以期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141例儿童尸检病理报告分析,总结尸检病例的主要病理/死因及误诊分析,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86年6月至2006年6月,141例儿童尸检结果,按①疾病分类: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对每一例的一项主要病理诊断予以分类、统计;②年龄分组:28 d一3岁为婴幼儿组,~7岁为学龄前期组,~14岁为学龄期组;③临床诊断列出多项时,统计时计前三项,若其中有一项与病理诊断一致时,则为基本相符,反之为临床误诊.结果 (1)主要病理诊断/死因前三位是:①按系统分:肿瘤41例(29.1%),呼吸系统25例(17.7%),感染性疾病18例(12.7%);②按疾病分: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18例、败血症12例、小叶性肺炎11例.(2)前10年首位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后10年则为肿瘤;28 d~3岁尸检95例(67.4%),同时发现少见病;(3)基本相符为90例(63.8%),临床误诊51例(36.2%);误诊情况:间质性肺炎、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结论 对危重患者的诊断应兼顾常见病与少见病;尸检可以检验、证实、修正临床诊断,有助于总结临床诊治经验,但对先天性代谢性疾病要结合尿氨基酸筛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identify and to generate national estimates of the principal gastrointestinal (GI) diagnoses associated with hospital utilization and to describe national hospital utiliz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pediatric GI disorders. STUDY DESIGN: We analyzed a nationwide and stratified probability sample of 1.9 million hospital discharges from 1997 of children 18 years and younger, weighted to 6.7 million discharges nationally. Principal GI diagnos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Software and Major Diagnostic Categories. RESULTS: In 1997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ere 329,825 pediatric discharges associated with a principal GI diagnosi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2.6 billion US dollars in hospital charges and more than 1.1 million hospital days. Appendicitis, intestinal infection, non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abdominal pain, esophageal disorders, and digestive congenital anomalies combined accounted for 75.1% of GI discharge diagnoses, 64.2% of GI hospital charges, and 68.0% of GI hospital days. Excluding normal newborn infants and conditions related to pregnancy, GI disorders were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hospitalization. CONCLUSIONS: GI disorders are a leading cause of hospitalization of children. A minority of GI condition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measures of utilization. Children are hospitalized for GI conditions and at institutions that are distinct from adul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了解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例丛状血管瘤患儿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6例丛状血管瘤患儿,年龄为15 d至11岁1个月,平均29.3个月龄;男13例,女3例;其中头部5例,躯干3例,肢体8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采用手术切除.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淡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片、丘疹、结节或斑块,可伴有深在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学见: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成簇分布的瘤样毛细血管丛,低倍镜下呈"炮弹"样外观,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31(+)、CD34(+)、FⅧAg(+)、SMA(+)、VEGF(+)、Vimentin(+)和Glut1(-).随访3个月至7年1个月,仅有1例右耳后丛状血管瘤术后3个月复发,改用平阳霉素瘤体注射治疗,间隔1个月,注射3次后痊愈,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丛状血管瘤有一定自限性,局部切除可治愈,但有复发倾向,保守观察和术后的患儿应监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数量,若有发现潜在侵袭性,有向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转化倾向,应行扩大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及新华医院收治的19例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应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点,同时统计临床及随访资料.19例患儿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19个月,标准差为22.7个月,中位年龄10个月.14例位于皮肤及皮下软组织,3例原发于盆腔,2例原发于骨.临床上多出现局部肿块,少部分因发生凝血异常症状而就诊.实验室检查,8例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7例凝血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原降低.结果 本组病理大体标本为不规则实性肿块,无包膜,最大径0.3~1.5 cm.镜下肿瘤形成小叶状结构,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小叶由增生的血管和梭形细胞组成,可见新月形和裂隙状血管腔,部分腔内可见微血栓.1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31、CD34和D2-40,不表达Glut-1.19例患儿均经手术切除,其中8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病例,经过对症治疗后再手术切除.随访时间3~75个月,18例术后无复发,1例并发致死性消耗性凝血(kasabach-merritt,KM)现象,患儿死亡.结论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是少见的交界性儿童血管肿瘤,有特殊的组织学特点,因其可合并KM现象,所以明确诊断对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病毒病原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咽拭子标本349份,同时收集该349例病例中因发热抽搐而需行腰椎穿刺术的患儿脑脊液标本130份,选取社区健康体检儿童87份咽拭子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技术,对咽拭子和脑脊液标本进行16种呼吸道病毒检测,同时应用荧光实时PCR技术,对脑脊液标本检测13种脑炎相关病毒,并对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49份咽拭子标本中,病毒阳性209例(59.9%),其中鼻病毒11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60例,流感病毒A 20例,腺病毒10例,副流感病毒-3 6例,博卡病毒6例,流感病毒C5例,副流感病毒4 4例,冠状病毒HJYl/OC43 4例,流感病毒B3例,WU多瘤病毒3例,副流感病毒-l 2例,偏肺病毒2例,冠状病毒NL63/229E l例.87名健康儿童呼吸道病毒检测均为阴性.130例留取脑脊液标本的病例中,最后诊断为病毒性脑炎58例,病毒阳性22例(37.9%),其中肠道病毒通用型14例,巨细胞病毒3例,腮腺炎病毒2例,柯萨奇A16型l例,单纯疱疹病毒1例,鼻病毒1例.349例入选病例中,咽拭子和脑脊液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63.3% (221/349).同一患儿检测到病毒混合感染45例(12.9%),占所有病毒阳性病例的20.4%.混合感染率最高为WU多瘤病毒(100%,3/3)和人偏肺病毒(100%,2/2).病毒阳性病例中,年龄<6个月病毒感染率最高(72.2%),男性(148例)明显多于女性(73例).病毒阳性组中非危重病例少于病毒阴性组,而极危重病例则多于阴性组.结论 病毒是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全面监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病毒病原谱,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喂养方式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与胃肠损害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收治的56例危重新生儿开展前瞻性研究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其中24例早产儿中,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12例;32例足月儿中,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16例.所有新生儿在生后6h内开奶,按微量喂养[0.1~4.0 mL/(kg·d)]和按需喂养[开始10~20 mL/(kg·d),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0~15 mL]分成两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发生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 (1)无论早产或足月儿,微量喂养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2)早产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3)生后24h内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24~48 h胃肠损害发生率(P<0.05).(4)出生48h内极危重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结论 危重新生儿出生后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生后24h内尤应慎重;提倡出生后6h从1∶1稀释奶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至生后48h才逐渐过渡至全奶,以减少胃肠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肺部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经验。方法 以198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70例肺部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描述。结果 本组170例肺部肿瘤患儿中,男99例,女71例;中位诊断年龄62个月(0.8~211个月)。手术切除163例(开胸手术100例、腔镜手术63例),其中全肺切除5例(左侧1例、右侧4例),中位手术时间73 min,手术时间范围15~30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 mL,术中出血量范围2~500 mL。术后病理结果:胸膜肺母细胞瘤57例(57/170,33.5%),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6例(36/170,21.2%),肺转移瘤47例(47/170,27.6%),其他肿瘤30例(30/170,17.6%)。结论 儿童肺部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且多数为恶性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