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锌锰硼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对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收获期测定产量,取样测定青蒿素含量.结果:本试验中喷施0.1%~0.5%的锰肥和喷施0.1%~0.5%的锌肥对提高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有一定作用.结论:施用适宜浓度的锰、锌对黄花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黄花蒿多倍体诱导研究,探讨解决黄花蒿资源紧张及产量较低问题。方法:以秋水仙素诱导产生黄花蒿多倍体,并对黄花蒿多倍体进行鉴定,通过HPLC对青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以0.05%的秋水仙素处理叶芽时,其诱导率为24%,死亡率为6.7%。30 d后,二倍体黄花蒿气孔长为(23.3±4.66)μm,多倍体黄花蒿气孔长为(40.4±4.66)μm。多倍体中的叶绿体含量比二倍体叶绿体高31.6%。30 d后,多倍体的生物生长量为二倍体生物生长量的1.25倍。在显微镜观察中,多倍体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36,观察到的多倍体染色体数率为91%。通过HPLC检测表明:二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2.10‰,多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2.17‰。结论:诱导的多倍体与二倍体中青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同一生长期内诱导的多倍体生物量比二倍体高出20%。  相似文献   

3.
播种期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黄花蒿播种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播种期的叶片及种子产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播种期对叶片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结论以收获叶片为目的时适宜播种期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以收获种子为目的时最佳播种期为2月中旬以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土壤水分下黄花蒿生理及产量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黄花蒿抗旱生理及需水特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不同生长期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在处理后2周及花蕾期前进行采样分析.结果:各生长期不同土壤水分对黄花蒿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生物产量及青蒿素累积都有很大影响.在土壤水分胁迫时叶片水分含量下降,质膜透性增加,脯氨酸快速积累以增强细胞的保水能力,保护酶POD与CAT二者相互协调并与SOD共同作用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减少膜的损伤.土壤水分降低时黄花蒿生物量下降,而青蒿素含量与产量反应复杂.苗期处理的土壤水分在50%~55%时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最高,分枝初期处理的土壤水分为50%~55%时青蒿素含量最高,70%~75%时青蒿素产量最高,分枝末期处理的土壤水分在40%~45%时青蒿素含量最高,60%~65%时产量最高.结论:黄花蒿各生长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苗期最适土壤水分范围为50%~55%,分枝初期和分枝末期时在较高的土壤水分下青蒿素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钟国跃  周华蓉  凌云  胡鸣  赵萍萍 《中草药》1998,29(4):264-267
黄花蒿资源品质(青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生态地域性,可能是黄花蒿的不同生态型之间的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的表现。作者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区山峡武陵山地所属的川东南、鄂西、湘西及黔东北各地进行了黄花蒿的生态环境调查及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内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4.847‰~8.853‰之间,最高可达10.221‰,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黄花蒿中青蒿素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转化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氮磷钾肥用量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不同氮磷钾用量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钾肥用量对叶蕾产量影响较大,适宜用量为每亩8kg;氮肥用量对种子产量影响较大,适宜用量为每亩12kg。  相似文献   

7.
黄花蒿超临界CO2提取物中青蒿素含量的RP—HPLC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黄晓芬  李莹 《中药材》1998,21(6):303-304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从黄花蒿中革取青蒿素粗(简称提取物)。用RP-HPLC法对提取物中青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本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黄花蒿不同组织中挥发油及青蒿素的含量差异,为该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提取挥发油。利用HPLC测定黄花蒿叶、花、根、子及茎中青蒿素的含量,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甲醇(40∶60),检测波长260 nm,流速0.8 m L·min-1。结果:黄花蒿植株各组织挥发油含量排序为花叶子根茎,青蒿素含量排序为花子叶根茎。青蒿素在1.025×10-3~1.025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1.0),平均回收率100.34%,RSD 2.3%。结论:挥发油和青蒿素在黄花蒿不同组织中分布差异较大,两者均以花中含量为最高。青蒿素HPLC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较好,方法可靠,适用于黄花蒿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快捷准确的测定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用以指导青蒿素生产原料的收购及青蒿素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方法 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292 nm,青蒿素含量计算公式:M(mg/g)=(A样品×V×r×2)/(A标准×3).结果 青蒿素对照品在0.02 ~0.14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n=7),平均回收率为99.81%(n=7).重庆市酉阳县等7份不同产地黄花蒿样品中青蒿素含量范围为6.71~10.19 mg/g.测定结果与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青蒿素含量测定简单易行,线性及重复性良好,可以取代传统的分析方法作为青蒿素生产过程中含量测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又名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其有效成分青蒿素是一种含过氧桥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种能有效抗疟的药物。很多理化因子例如盐分、水分、光照、植物激素等均能诱导黄花蒿中次生代谢产物青蒿素的合成,温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长因素对青蒿素的合成也有极大地影响。该文旨在研究高温诱导对黄花蒿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将黄花蒿幼苗放置在25,40℃条件下,分别在0,3,12,36 h后取样,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各个样品中的青蒿素含量;提取样品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青蒿素合成途径及竞争途经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40℃处理3,12,36 h后,青蒿素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0%,42%,68%;FDS,ALDH1,CYP71AV1和ADS的表达量分别上调4. 3,3. 3,2. 5,1. 9倍,SQS和BPS的表达量下调了37%和90%。综上,高温可以通过促进青蒿素合成途径合成酶基因表达量,并且抑制青蒿素竞争途径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促进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1.
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洁  张霁  郭兰萍  李耿  杨光  赵曼茜  黄璐琦 《中草药》2010,41(8):1371-1374
目的探讨叶面喷施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植株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量黄花蒿Artemisiaannua叶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采用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Fv/Fm、Fv/Fo等荧光参数,采用UPLC法测定青蒿素量,使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不同浓度LaCl3处理22 d,黄花蒿地上部分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变化;20~80μmol/L LaCl3处理促进青蒿素积累,而160μmol/L处理抑制其积累;20~80μmol/L LaCl3处理表现出促进Pn的优势,而160μmol/L处理Pn低于对照;20~80μmol/L处理2 d后,Fv/Fm、Fv/Fo显著提高,160μmol/L处理2 d,Fv/Fm显著提高,Fv/Fo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适宜浓度(20~80μmol/L)LaCl3可促进黄花蒿体内青蒿素积累及提高Pn,Pn提高可能与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及PSⅡ潜在活性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HPLC-ELSD法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翱翱  郑文欣  葛发欢 《中药材》2006,29(3):242-245
目的:首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青蒿素含量的方法,并对大量的青蒿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对青蒿药材中的青蒿素进行HPLC分析,色谱柱:迪马公司D iamon-sil C18(250×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1 m l/m 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40℃,载气压力3.5 bar,放大系数(gain)为9;进样体积20μ。l结果:青蒿素在1~5μ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33%(RSD=1.97%)。结论:本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为青蒿药材的收购及栽培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云阳县不同产地的黄花蒿所含的青蒿素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波长292nm。结果:对照品在0.02~0.14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81%(n=7),方法精密度试验RSD=0.3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云阳县不同产地的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接近,适合在当地大规模栽培。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地栽培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四辉 《中药材》2007,30(10):1257-1259
目的:建立测定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青蒿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青蒿素标准溶液进行波长扫描,确定最适吸收波长并建立吸收度-浓度曲线。根据标准曲线测定青蒿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结果:青蒿素的最适吸收波长为292 nm,吸收度-浓度回归方程为:A=0.05826C-0.00117,相关系数r=0.9999。结论:本法快捷、简便,可作为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同栽培地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为青蒿药材的收购及栽培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漆小雪  韦霄  陈宗游  王熊军  蒋运生 《中草药》2011,42(12):2541-2544
目的 通过对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解黄花蒿植株N、P、K的需求比例以及干物质的积累及N、P、K量和青蒿素量之间的关系,为肥料的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桂93001号黄花蒿为观测对象,定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其生物量和根、茎、叶、花中的N、P、K以及叶片和花的青蒿素量.结果 黄花蒿7月中旬前干物质积累量最少,青蒿素的积累量最大,8月中旬到9月底干物质积累量较大,9月底叶片的青蒿素量达到最低;黄花蒿植株N、P、K积累量较多的时期主要在其生长前期,其中N、K是黄花蒿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N、P、K在植株体内分配的比例为1:0.12:0.76,每生产100 kg黄花蒿需要N19.6~28.2、P2.0~3.4、K13.6~17.3kg.结论 施肥的重要时期主要放在生长前期,而肥料应以N、K肥为主,配施适量的P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N、P、K量确定其施肥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家族是高等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参与植物中光、激素、非生物胁迫等多种胁迫响应调控。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黄花蒿Dof(AaDof)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探究Dof家族基因在青蒿素合成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经PFAM数据库鉴定获得AaDof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以及启动子序列结合元件等,并基于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 GA)、紫外线B(UV-B)及二者协同胁迫下黄花蒿转录组数据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出51个AaDof基因,均含有保守的C2-C2单锌指结构,依据系统发育分析分为8个亚族,同一亚族内基因结构与蛋白保守结构域相对保守。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12个AaDof蛋白定位在细胞外,其余均定位在细胞核。启动子元件分析发现AaDof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富含光、激素等多种响应元件。对AaDof在GA、UV-B和GA+UV-B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aDof基因对GA胁迫处理响应较弱,仅有少量基因敏感,其表达主要受到UV-B胁迫影响。C1及C2.1亚族大部分基因在UV-B胁迫下上调表达,而A亚族大部分基因在UV-B胁迫下下调表达。qRT-PCR验证表明AaDof1AaDof17AaDof44在GA和UV-B处理下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其可能通过参与GA和UV-B调控网络,正向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结论 本研究系统鉴定了黄花蒿AaDof家族基因并筛选了3个可能正向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候选AaDof基因,为黄花蒿Dof家族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黄花蒿中新分离的化学成分,分析了不同品种黄花蒿中活性成分及其合成前体的含量,提出可通过生物合成影响结构或选择产地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西南农业学报2010,(2):519-522比较了62个黄花蒿产地的环境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差异,各产地的气象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青蒿素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不同种源黄花蒿内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比较不同来源黄花蒿种质在水培均一化生长条件下青蒿素与青蒿乙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影响黄花蒿主要成分含量差异的关键因素。方法 黄花蒿种子采用随机排列水培混合培养,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选择水-乙腈(95∶5,含0.1%甲酸,A)-乙腈-水(95∶5,含0.1%甲酸,B)进行梯度洗脱(0~3.5 min,25%~1%A;3.5~3.6 min,1%~25%A;3.6~5.0 min,25%A),流速0.4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不同种源黄花蒿中青蒿素及青蒿乙素的含量差异。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良好。不同种源黄花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即25 ℃恒温下循环水培养,青蒿素和青蒿乙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种源产地是云南,质量分数达3 810.597 μg·g-1;青蒿乙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种源地是山西,质量分数1 691.747 μg·g-1,青蒿素含量按照从高到低种源地排列依次为云南>海南>湖北>广西>浙江>山西>北京>山东>黑龙江>甘肃。相关性分析发现,以地域划分时,青蒿素含量与黄花蒿来源地的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但青蒿素与青蒿乙素含量均与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同一培养环境不同种源黄花蒿内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黄花蒿中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的主导因素可能是其遗传背景,提示改良青蒿品种是后续黄花蒿栽培中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集未种植、种植1年、3年和5年的黄花蒿土壤,利用常规分析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连作对黄花蒿生长、青蒿素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显著抑制黄花蒿生长,降低叶片生物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最大降幅依次为30.20%,7.70%,35.58%。黄花蒿连作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含量和细菌16S rRNA序列数。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不同种植年限的黄花蒿土壤中,共有634~812种细菌,归属于21个门类,代表不同处理年限细菌群落的点在主成分坐标系中分布距离较远,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随黄花蒿连作年限增加,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降低,但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增加。与未种黄花蒿的土壤相比,在种植土壤的前20种优势细菌中,硝化螺旋菌和根瘤菌消失,仅有芽单胞菌、微单孢菌、亚硝化单胞菌、黄色杆菌和不可培养细菌JG30-KF-AS9等5种相同。说明种植尤其是连作黄花蒿选择性抑制了土壤细菌的生长繁殖,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供应,导致黄花蒿生长不佳,青蒿素含量和产量降低。因此,在种植黄花蒿的过程中,提倡轮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