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744-2745
目的探讨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病理状态下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17例患7种不同疾病的新生儿(患儿组)及15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血浆D-D值进行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检测数据。结果在疾病状态下患儿组整体血浆D-D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窒息及早产患儿组D-D水平升高显著,肺炎、出血性疾病患儿组有所升高,其余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新生儿疾病中患儿存在血液高凝和微血栓形成状态,此时D-D检测阳性率高,在新生儿患儿中常规开展D-D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患儿凝血功能状态,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病毒性脑炎患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病毒性脑炎患儿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记录患儿住院天数,评价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实验组患儿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改善患儿家属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对促进病毒性脑炎患儿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探讨COPD合并T2DM凝血与纤溶机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5例COPD合并T2DM患者、25例单纯COPD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D-D及FIB含量的检测。结果 COPD合并T2DM组血浆D-D及FIB含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PD合并T2DM组血浆D-D及FIB含量均高于单纯COPD组。结论 COPD合并T2DM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通过对血浆D-D及FIB的检测,及时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105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小于或等于90分;其中诊断为pre-DIC患儿57例;另选同期在妇产科出生的6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患儿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对比各组血浆D-D、TAT、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危重患儿血浆D-D、TAT、FDP水平明显升高,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re-DIC患儿血浆D-D、TAT、FDP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D、TAT、FDP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D-D、TAT、FDP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浆D-D、TAT、FDP检测可以作为新生儿DIC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健康儿童四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血浆含量是否随年龄变化.方法 用ELISA法检测了87例不同年龄健康儿童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的血浆含量.结果 各年龄段四种止凝分子标志物血浆含量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健康儿童的TM、F1+2、SFMC、D-D的血浆含量不随年龄变化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超早期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膜脑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小儿病毒性脑膜脑炎进行超早期、系统的护理干预后对其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48例患儿采取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的患儿实施早期、系统的护理干预,入院4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康复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功能评分为1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分,有明显的统计学上差异(P<0.05)。结论 对小儿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进行有效的超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诊断为肺炎的儿科住院患者132例.按照肺部感染的程度将其分为普通肺炎组84例和重症肺炎组48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测,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3)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PT、APTT、Fib和PLT四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D-D、A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另外两组比较,重症肺炎组AT3、PLT水平均低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PT、APTT、Fib和D-D则高于另外两个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容易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监控凝血纤溶功能指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中的护理应用.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儿科整体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整体护理模式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儿进行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应用不同的护理系统.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价得分及护患双方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可预防院内感染,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护患双方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检测血浆NSE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血浆申NSE。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NS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阳性率高达100%。结论血浆NSE辅助诊断病毒性脑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凝血指标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掷硬币法将上蔡县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术后,对照组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观察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PT、APTT均上升,D-D均降低,观察组PT、APTT水平较对照组高,D-D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DVT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浆黏度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可改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DVT发生率,且药物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儿脑炎患者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化脓性脑炎18例、结核性脑炎14例、病毒性脑炎26例、对照组20例脑脊液中CRP、β2-MG的含量。结果 (1)化脓性脑炎、结核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RP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脑炎患儿脑脊液中β2-M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化脓性脑炎高于结核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组,且与病毒性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脑脊液中CRP及β2-MG含量变化,有助于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浆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以2014年6月~2016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所有诊断为病毒性肝硬化且首次输注血浆的86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er prote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结果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后PT值显著降低,APTT延长,D-D和FDP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4.46,7.07,8.27,均P<0.05),以年龄段、性别分组均有显著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前TT﹑FIB和输注血浆后相比无显著性变化(t=0.78,1.16,均P>0.05),以年龄段、性别分组均无显著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FTS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7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FTS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疗效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TS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有效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CSFC)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62例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儿童非中枢感染性疾病患儿6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检出率、常规、生化特点。结果观察组单核吞噬细胞检测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浆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和转化型淋巴细胞的检测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SFC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常规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SFC生化检查异常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检测率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中脑钠尿肽(BNP)、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及病程发展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免疫荧光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对11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60例对照组进行血浆BNP、D-D及hs-CRP含量测定,同时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D-D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s-CR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PT和APTT无显著性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与D-D、hs-CRP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1、0.533).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BNP、D-D及hs-CRP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诊断、病变情况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重症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膜式血浆置换的护理流程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行膜式血浆置换的重症抗NMDAR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的12例患者,行60例次膜式血浆置换,实验组为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的13例患者,行62例次膜式血浆置换。实验组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膜式血浆置换中并发症(不自主运动增加、低血压、管路凝血、滤器破膜)发生率、膜式血浆置换参数值(血流速度、置换分数、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治疗时长)。结果 :实验组不自主运动增加、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并发症无差异;实验组血流速度、置换分数、静脉压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抗NMDAR脑炎患者膜式血浆置换优化护理流程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膜式血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伤残率等。结果:经过系统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肢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伤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中,康复护理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疾病治疗有效率,还能够缩短患儿惊厥恢复时间、平均出院时间,降低患儿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健康教育管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及家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6月~2011年5月(实施CNP前)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1年6月~2012年5月(实施CNP后)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设为实验组,每组130例.两组患儿均实施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指导,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模式编制健康教育路径图.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评定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家长的依从性、健康教育达标、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健康教育管理,促进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何笑琼  李春青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72-1373
目的 探讨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开始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5例住院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只作常规护理.经过10个疗程的康复护理后,用FMA评分法和Ashworth痉挛分级分别对每个患儿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0.9 %,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81.3%.第2次评价时干预组的FM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急性期开始康复护理,对恢复患儿运动功能和纠正肢体痉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病毒性脑炎恢复期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在四川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的3~12岁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恢复期儿童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依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2019年1—6月的28例患儿为对照组,同年7—12月的32例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恢复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障碍等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2周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恢复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恢复期儿童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