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患者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感觉最舒适通气压力水平时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1)患者感觉“最舒适”的IPAP为(1311±289)cmH2O,EPAP为(433±050)cmH2O。(2)与自主呼吸(SB)相比,NIPPV时的潮气量(VT)从050L升到057L(P<005),分钟通气量(VE)从1013L上升到1286L(P<001);(3)与SB相比,NIPPV时的跨膈压(Pdi)、压力时间乘积(PTP)和患者吸气做功均明显减少,分别减少74%、78%和73%(P<001)。(4)NIPPV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P<005)。结论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中采用适应性逐渐增加吸气压力,寻找患者感觉舒适的最高压力的方法设定吸气压力水平,可减轻患者的呼吸肌肉负担,改善患者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与辅助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时人机同步性的影响.方法: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压力支持通气(PSV)与比例辅助通气(PAV)两种通气模式及其各自3个不同辅助水平的通气,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呼吸方式和人机同步性的变化.结果:①自主呼吸(SB)时潮气量(VT)为(0.50±0.10)L;PSV时的VT为(0.58±0.12)L,与自主呼吸相比显著增高(P<0.05);PAV时为(0.53±0.12)L,与SB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正压通气时的呼吸频率(RR)均稍增高(P>0.05).②SB时跨膈压(Pdi)为(13.49±5.05)cmH2O(1 cmH2O=0.098 kPa,PSV和PAV时的Pdi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17±5.19)cmH2O和(5.13±5.14)cm H2O.与SB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PSV时,有3个患者在舒适和高压力支持水平时出现吸气时间的不一致;其中有2个患者出现无效吸气努力.PAV时无人机不同步现象.结论:本实验证实了PAV 3个不同辅助水平及PSV低压力水平在减轻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肌肉负担和改善患者呼吸方式的同时保持很好的人机同步性,而PSV舒适和高压力支持水平时可发生人机不同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吸氧及静脉应用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跨膈压(Pdi)的影响.方法:应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采用分段外曳法测定19例COPD患者平静呼吸时的Pdi,在用力呼尽肺内气体行最大努力吸气时测最大跨膈压(Pdimax);于吸氧(2 L/min) 30 min后以及静脉注射氨茶碱30 min后分别测定Pdi、Pdimax,并与8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COPD组Pdi为(41.78±21.63)cmH2O(1 cmH2O=0.098 kPa),Pdimax为(52.66±22.43) cmH2O,对照组分别为(102.43±20.67)和(132.35±29.12) cmH2O,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OPD患者吸氧30 min后PaO2由(62.63±11.81)mmHg(1 mmHg=0.133 kPa)上升到(87.63±9.70)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PaCO2下降,Pdi、Pdimax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吸氧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COPD患者静脉注射氨茶碱后,Pdi、Pdimax分别由(42.37±18.33)、(53.76±20.57)cmH2O上升到(57.48±23.39)、(73.94±24.86) cmH2O,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是测定Pdi的有效方法;氨茶碱可提高COPD患者跨膈压,有益于减轻膈肌疲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功的影响.方法 11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不同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 (1)与自主呼吸(SB)相比,常规压力支持(PS)和高压力支持水平(H-PS)时的潮气量(VT)(P<0.05)、分钟通气量(VE)(P<0.01)均显著增高.高呼气末正压(H-PEEP)时的VT和VE无显著增高(P>0.05).(2)SB时的吸气肌肉做功与呼气肌肉做功分别为0.89±0.24和0.03±0.04 J/L,3种通气方式时的患者吸气肌肉做功均明显减少(P<0.01),PS、H-PEEP、H-PS分别为0.22 0.17、0.26±0.23和0.22±0.19J/L;但呼气肌肉做功也均显著增高(P<0.01),PS、H-PEEP、H-PS分别为0.29 0.29、0.35±0.42和0.58±0.26 J/L.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在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中,NIPPV可减轻患者的吸气肌肉负担,PS、H-PEEP和H-PS时患者吸气做功分别减少75%、71%和76%;但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过高可呼气肌肉做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导管阻力补偿技术(ATC)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呼吸衰竭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BT)时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呼吸衰竭患者26例,均为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进行撤机试验。SBT时预置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为75%~80%的内源性PEEP(PEEPi),启动ATC时根据气管插管直径将补偿比例分别设置为40%、80%和100%,应用PSV时的吸气压力支持(PS)水平分别设置为4,6,8和10cmH2O。结果患者在ATC补偿比例为40%和80%时的各通气参数无明显变化,当补偿比例达到100%时,潮气量(VT)明显增高[(480·0±62·7)mL],而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比(TI/Ttot)和浅快呼吸指数(RSBI)则显著降低(P均<0·05)。PSV时随着PS水平的增高,VT逐渐增高,PS为10cmH2O时的VT与PS为4~6cmH2O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此时的RR则降至(14·6±3·7)次/min。不同PS水平时的分钟通气量(MV)及吸气峰流速(PIFR)均无明显差异。PS为10cmH2O时的RSBI最小,仅为(38·2±8·5)次·min-1·L-1。PS为8cmH2O时的RR、RSBI和TI/Ttot则与ATC为100%时相近(P>0·05)。当PS≥6cmH2O时,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AP)明显高于ATC时。结论ATC技术与PSV一样通过提供一定的预置压力,以帮助患者克服人工气道所引起的阻力。当ATC补偿比例为100%时,患者的自主通气状况与较高水平PSV(8~10cmH2O)通气时相似,呼吸作功也相近,但气道压力却明显降低。应用ATC时患者的自主呼吸接近正常状态,有利于临床医师评价其SBT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中枢增加所造成的呼吸力学改变及其对吸气开始信号的影响。方法以10例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O2重复呼吸的方法,使呼气末CO2分压(PCO2-ET)增高到最大耐受水平,观察呼吸中枢驱动增加时的呼吸力学和吸气开始时相关信号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志愿者重复呼吸试验最大可以耐受的PCO2-ET值为(81.2±6.6)mm Hg。随着PCO2-ET逐渐升高,膈肌肌电图的均方根(RMSdi)、跨膈压(Pdi)和潮气量(VT)进行性增高,而呼吸周期(Ttot)逐渐缩短,PCO2-ET水平从基础值[PCO2-ET(level-0)]到最大值[PCO2-ET(level-4)],RMSdi从(17.17±12.41)μV增加到(147.99±161.64)μV,Pdi和VT分别由(7.5±1.7)cm H2O和(0.68±0.27)L增加到(26.13±11.51)cm H2O和(2.21±0.37)L,而Ttot从(2.91±0.85)s减少到(1.92±0.39)s,RMSdi、Pdi、VT和Ttot与PCO2-ET的动态变化呈高度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956、0.973、0.956和0.89,P均<0.001)。吸气开始时,最早出现吸气信号改变为RMSdi,其次为口腔压(Pm),再次为吸气流量(Flow);随着PCO2-ET增加,Pm和Flow滞后于RMSdi的时间逐渐延长,而Flow滞后于Pm的时间不变。结论膈肌肌电图信号的出现先于其他吸气相关信号,随着呼吸中枢驱动的增加,传统的吸气同步信号口腔压和吸气流量滞后于膈肌肌电图时间延长,提示膈肌肌电图可作为更加敏感的吸气开始的信号,可以用于呼吸机的人机同步触发,改善同步性,尤其是适合在中枢驱动异常增高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8-199
目的:探讨Ti/Ttot(吸气时间分数)和f/VT(浅快呼吸指数)在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43例COPD撤机患者,应用BICORE-CP100呼吸监测仪床边监测病人Ti/Ttot、f/VT和常规撤机指标VT(潮气量)、RR(呼吸频率)、VE(每分钟通气量)、MIP(最大吸气压),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指标评分进行相互比较。其中,RR、VT在SPT(自主呼吸试验)开始时测定,观察其对撤机的指导意义。结果:撤机成功组28例,Ti/Ttot 0.31±0.03,f/VT 92±12;撤机失败组15例,Ti/Ttot 0.38±0.01,f/VT 104±9。撤机失败组Ti/Ttot、f/VT、MIP、VE均明显高于撤机成功组,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VT明显低于撤机成功组,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i/Ttot和f/VT对撤机都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单个仍非敏感指标,对COPD患者应同时结合临床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35例,在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使用口鼻面罩分别接受持续气道正压(CPAP)、PSV和PCV模式通气各60 min。PCV时采用辅助/控制(A/C)模式,监测患者的吸气流速和气道压力变化,以调整预置吸气时间(TI),通气频率(f)为6次/min,吸气压力(Pinsp)为12~20 cm H2O,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为4 cm H2O,吸气触发灵敏度(trigger)为2 L/min,偏流(bias flow)为2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为0.4~0.5;PSV时的压力支持水平(PS)为8~16 cm H2O(即Pinsp-PEEP),最大吸气时间限制(TImax)为3 s,其余参数保持不变。监测潮气量(VT)、TI、每分通气量(MV)、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TI/Ttot)和呼吸频率(RR),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并采集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患者在接受PSV和PCV通气时的VT均明显高于CPAP时,RR逐渐减慢(P<0.05);PCV时的MV明显低于PSV与CPAP时。PCV时的TI较PSV和CPAP时明显延长[(1.23±0.09)s与(1.06±0.11)s、(0.89±0.10)s,P<0.05],PCV与PSV时的TI/Ttot较CPAP时减小;浅快呼吸指数(RSBI)从CPAP时的(78.2±4.9)breaths.min-1.L-1降至PSV时的(44.9±2.6)breaths.min-1.L-1和PCV时的(35.6±1.9)breaths.min-1.L-1(P<0.05)。PSV和PCV模式时的PaO2/FiO2明显高于CPAP时(264.5±72.3、273.1±71.2与221±56.4,P<0.05),三种模式下的PaCO2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PSV相比,应用PCV治疗呼吸衰竭时通过预置适宜的TI及备用通气频率,能在与PSV相同的气道压的前提下提供相近的VT及MV;PCV不仅有助于调控患者的呼吸频率,提供必要的通气支持,还有利于减轻患者呼吸肌的作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入住呼吸监护室(RICU)的AECOPD呼吸衰竭[pH值≤7.33,且PaCO2≥55mmHg],PaO2/FiO2≤250mmHg]患者进行NPPV治疗,有明显意识障碍[Glasgow昏迷评分(GCS)<10]者为A组;意识障碍不明显(GCS≥10),且年龄、性别、COPD病程、吸烟指数、既往住院及插管次数与A组相匹配的患者为B组。A、B两组均不具有其他NPPV的禁忌证。结果28个月中共有43例AECOPD患者入住RICU,21例接受NPPV治疗的患者入选,其中符合A组标准11例,符合B组标准10例,A组基础PaCO2显著高于B组[(108±25)mmHg比(75±11)mmHg,P<0.01],而GCS、pH和PaO2/FiO2则明显低于B组[GCS:7.2±1.8比12.1±1.6;pH:7.17±0.06比7.29±0.05;PaO2/FiO2:(169±46)mmHg比(186±38)mmHg;P<0.05或P<0.01]。A组NPPV成功率和住院病死率分别为63.6%(7/11)和18.2%(2/11),B组分别为80.0%(8/10)和10.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最高支持压力均值较B组高5cmH2O,且NPPV、住ICU和总住院时间也分别较B组长3,3和5d(P<0.05或P<0.01)。NPPV失败患者中,A组4例(气道分泌物过多2例,误吸和低血压各1例),B组2例(均为气道分泌物过多)。结论NPPV对AECOPD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意识障碍本身可能不是NPPV的禁忌证,但需要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智能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UTOCPAP)记录并分析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治疗过程中CPAP压力的变化情况,探讨CPAP压力再滴定的必要性。方法25例经多导生理记录仪睡眠呼吸监测确诊的SAHS患者住院1周进行人工最适CPAP治疗压力调定和AUTOCPAP治疗;其中16例长期家庭应用AUTOCPAP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第1、3及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AUTOCPAP能明显改善患者夜间低氧血症,其最高压力与CPAP最适治疗压力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42±28)cmH2O和(143±28)cmH2O,P>005];(2)平均CPAP压力由第1d的(103±34)cmH2O降至第7d的(87±27)cmH2O(P<005),最高压力无显著变化;(3)16例长期应用AUTOCPAP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第1、3及6个月最高压力分别为(146±28)cmH2O、(144±27)cmH2O和(146±27)cmH2O,与最初调定的最适CPAP治疗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UTOCPAP治疗SAHS与传统CPAP治疗的效果相同,其平均CPAP压力水平显著低于后者,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尚无证据支持传统CPAP治疗过程中需重新进行压力滴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20.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