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选择1992年至1997年间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手术植入国产后房型人工晶体和应用国产粘弹剂的一组病例,将其分组对瞳孔膜形成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瞳孔膜的发生率在老年性白内障684眼中为11.8%,其中糖尿病组为19%,高血压组为21.7%,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为31.8%,成熟白内障组7%,未熟期组为15.1%,ECCE组11.8%超声乳化(Phaco)组12%,另外,外伤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材料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开展以来 ,术后人工晶体前表面附着物的形成 ,受到眼科界的重视 ,这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多。现已研究表明 ,人工晶体前表面附着含有 6种细胞成分。笔者从不同材料的人工晶体在眼科中的应用 ,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的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人工晶体均为后房型。硅凝胶软性人工晶体 ,单凸型 ,单片式 ,“J”袢 ,人工晶体光学面为 6 mm,应用 1 2例。PMMA硬性人工晶体 ,是多片式 ,亦为单凸型 ,美国 Al-con公司产为“C”袢 ,希炜、苏州产多应用“J”袢 ,人工晶体光学部分为 6~ 7mm。应用 Alcon公司… 相似文献
5.
晶体前膜形成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它是宿主对植入的人工晶体的排斥反应,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本文对晶体前膜形成的病因和治疗进行分析。认为治疗的关健在于运用5-氟脲嘧啶,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晶体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膜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对253例339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观察术后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结果前膜形成17例22眼,发生率为6.5%.结论人工晶体前膜的发生率及形成时间与白内障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7.
马文豪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3):381-382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人工晶体前膜的发生率及发病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6眼人工晶体植入后前膜形成情况。结果 前膜形成 66眼 ,发生率为 1 5 .1 % ,其中白内障摘除后常规植入人工晶体 341眼 ,前膜形成 46眼 ,发生率为1 1 .9% ;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术 33眼 ,前膜形成 1 0眼 ,发生率为 30 .3 % ;三联手术 1 6眼 ,前膜形成 1 0眼 ,发生率为 62 .3 %。三种手术方式的前膜形成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χ2 =37.0 32 ,P <0 .0 1 )。结论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与术前眼部本身具有的病理变化 ,以及复杂的手术易损伤睫状体、出血 ,加重了炎症反应及血—房水屏障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体前纤维素样膜形成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对我院1994年以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10例114眼术后情况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0例114眼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平均48岁。老年性白内障59眼,先天... 相似文献
9.
报道62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14例,发生率为25%,前膜的形成,形成时间及类型与白内障种类有关。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易发生前膜,一般于术后1-5天出现,大多为中厚膜;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前膜一般发生于术后7-8天,多为半透明薄膜。试用地塞米松,5-FU联合球结膜下注射使大多数前膜在发生后1周内吸收。对前膜的易患因素和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马文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5):899-899
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普及,瞳孔前膜作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已引起眼科医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缝线固定式人工晶体植入后,瞳孔前膜的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严重影响病人的术后视力.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笔者用地塞米松联合5-Fu治疗Ⅱ级瞳孔前膜12例,12只眼,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多甙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抑制眼内纤维膜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7只青紫蓝兔分为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组;术后雷公藤多甙治疗组;术后激素治疗组。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术后眼内纤维膜形成的病理学变化,发现雷公藤多甙和激素治疗均能显著降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纤维膜形成,雷公藤多甙治疗优于激素治疗,可能与雷公藤多甙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观察尿激酶 (UK)、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 PA)对兔眼人工晶体术后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反应及膜的影响。 方法 大耳白兔 36只 ,行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术毕前房注入液的不同分为 :对照组 ;尿激酶组 ;t PA组。术后第 1,4 ,7,14d取出人工晶体 ,观察其表面沉着物及细胞反应 ,并分类计数。 结果 用药组术后未见膜形成 ;术后第 7~ 14d人工晶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 (P <0 0 1)。其中t PA对纤维母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尿激酶 (P <0 0 5 )。 结论 尿激酶及t PA均可降低纤维膜形成 ,t PA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后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43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记录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视力,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屈光度数与预留屈光值接近,平均绝对屈光误差≤±1D;裸眼视力≥0.3者占72.09%,有46.51%术眼裸眼视力≥O.5。随访中无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屈率,超声乳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安全性高,预测性较好,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 :综合观察和分析 16 9例、2 0 6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视力与并发症。结果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187眼(90 .78% ) ,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 11眼 (5 .34% ) ,未植入人工晶体 8眼 (3.88% )。后囊膜破裂 4 1眼(19.90 % ) ,虹膜损伤 2 9眼 (14 .0 1% ) ,角膜水肿 86眼 (4 1.75 %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并发症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 ,与术者技术不熟练及病例选择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接受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57例62眼进行了术后临床观察。随访37眼视力1.0以上者62.16%,0.5以上者91.89%,术后并发症共计16眼,包括后囊混浊,虹膜周边部丝状前粘连、前房出血、人工晶体半脱位、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初步讨论了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了33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的治疗措施:如活动瞳孔、皮质激素治疗、YAG激光等。结果:治疗后前膜在2-10天消退,视力提高。结论:内白障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形成主要发生在儿童,预防应从术前、术中、术后多方面采取措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63例眼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平均6个月,表明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较其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在病例筛选、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等方面都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