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王肯堂的《杂病证治准绳》认为,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及内伤。外感病因中,感寒者,需以二陈汤散寒理气;感热者,需清泻郁热,并重视养阴;感湿者,需温通除湿。内伤病因中,若为七情所伤,则以四七汤治之;若为食积所伤,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兼以消食、理气;若因酒、醋、咸所伤,则以验方治之。在对咳嗽状态的论治中,咳而少痰、无痰者,可以蜜、杏仁、瓜蒌一类润之;喉中痰鸣者,除以半夏、紫菀一类化痰止咳之外,需加辛温、逐水、敛肺之品;痰滑而咳者,需燥湿化痰;咳而面赤者,需清热涤痰;面白喷嚏者,需辛温化痰;咳而失声者,可以贝母、麦冬一类生津宁肺。王氏还论述了五脏六腑咳所使用的方药,即肺咳者,宜麻黄汤;心咳者,宜桔梗汤;肝咳者,宜小柴胡汤;脾咳者,宜升麻汤;肾咳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胃咳者,宜乌梅丸;胆咳者,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小肠咳者,宜芍药甘草汤;膀胱咳者,宜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者,宜钱氏易功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王肯堂医学全书》中关于王肯堂诊治中风病证的方药进行数据分析,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治中风病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王肯堂医学全书》中王肯堂治疗中风疾病的文献,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方剂共计134首,包括中药208味,用药总频次共计1348次.数据结果显示,王肯堂辨治中风高频常用药物中,防风使用频次最高,甘草和当归位居其后;药物功效使用位于前三的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和清热药;药性以温性药使用频率最高,药味则多选用辛、甘、苦味;按药物归经划分,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脾经,其次为肝经和肺经.通过关联分析,共得到关联数据24条(9条两项、13条三项、2条四项),核心组合为"当归-川芎-防风".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药组,包括"补血活血药(川芎、当归、白芍、甘草)+温中散寒药(肉桂、麻黄、细辛)+祛风胜湿清热药(防风、羌活、独活、黄芩)""益气健脾药(白术、人参、茯苓、黄芪)""燥湿化痰药(半夏、天南星)""息风开窍药(天麻、麝香)"等药物组合.结论:王肯堂辨治中风多以虚为本,风火为标,故施以清肝泻火以息内风,益肺固卫以挡外风,同时培补中焦,顾护正气,以达治疗中风的目的;组方思路多以祛风补益、益气健脾为主,同时佐以息风开窍、燥湿化痰,其辨治中风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肯堂对优生优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慧光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3):48-50
王肯堂对优生优育的贡献是博采众说,结合己见,认为求子关键在于男子聚精,女子调经,不孕男女有责;对早孕的诊断结合脉诊和药物验胎,在养胎与安胎方面,方全法备。 相似文献
7.
从《伤寒论》原文解析入手,结合后世医家临证经验,探讨阳明中寒证的病机特征、诊断要点、治法方药,总结其证治规律。阳明中寒证属于阳明本证,其证候病机以胃气虚寒为本,阳明外热为标,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不能食、小便不利、六七日不大便,属寒热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以温通胃阳、传散邪气为总原则,又当根据病势的轻重缓急,灵活采用标本同治、标本分治的方法;临证施治除采用吴茱萸汤外,大半夏汤、茯苓甘草汤、理中丸等经方及叶天士所拟参苓姜夏枳术汤皆可辨证应用。《伤寒论》阳明中寒证辨治方法对外感病与脾胃内伤病的诊疗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瑜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2):11-12
关于辨证论治的运用,历代医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发挥,本文把王肯堂的辨证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视脾胃、权衡气机升降;善察病机,灵活施治;善吸收和创新。为我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朱莘农脐诊法及夹阴伤寒证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1):15-15
朱莘农脐诊法及夹阴伤寒证治简介陈正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朱莘农,脐诊法Treatmentof58CasesofWeaknessofOcularMuscleswithInjectiononPoints¥ChenJianpingAbs... 相似文献
10.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林慧光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4):51-52
《女科准绳》为明代名医王肯堂所著 ,全书共5卷 ,就妇人杂证、胎前、产后等常见病证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治疗方面 ,根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及薛己的注解 ,并采掇各家诸说 ,结合己见 ,颇多发挥。王氏不但系统地介绍女科病证内治法 ,而且还总结了多种外治法 ,如敷贴法、外涂法、糁药法、熏洗法、烟熏法、药熨法、脐疗法、搐鼻法、坐药法等等 ,这些外治法和方药 ,简便廉验 ,颇切临床实用。兹将王肯堂《女科准绳》外治法择要介绍如下。1 作用于体表特定面的外治法1 .1 敷贴法 是将药物研为细末 ,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治成糊状制剂 ,敷… 相似文献
12.
明末医家王肯堂系统地继承了丹溪学派的相火学说,并运用这一学说恰当地阐释了一些疑难病证的发病机制。目前中医教材的理论不易解释阴虚何以发生水肿,王肯堂则从肾经受邪,相火郁遏,郁极而发,引动水气的角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释。一般认为癫痫是体内固有的痰涎闭阻脏腑气机而成,而王肯堂提出一种新的机制,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引动痰涎,即部分痰涎是继发于肝风。治疗方面,王肯堂认同丹溪学派以滋阴降火对治相火妄动,但对具体用药则有所辨正。例如,他反对以知柏四物汤治疗阴虚痨瘵,因为久服知母、黄柏将伤阴助火,并使人体气机降而不升,而川芎、当归性温上行,将助长阴虚火炎之势。此外,他对八味丸中肉桂、附子功效的独到见解,也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但他对大补阴丸中龟甲的认识,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14.
“数脉”乃二十八脉之一。古谓:数脉主热,一息五至以上,脉来急速,属阳脉,散见于实热,虚热之中。以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为其辨证原则。笔者在临床观察“数脉”一证,亦可出 相似文献
15.
16.
《中医学报》2019,(12):2530-2533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25-326
列举《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个代表方剂,榄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阐述其病机异同点、用药侧重面等。 相似文献
18.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相似文献
19.
刘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4):325-326
列举《伤寒论》上热下寒证 5个代表方剂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麻黄升麻汤 ,阐述其病机异同点、用药侧重面等 相似文献
20.
刍议《伤寒论》阳明病之虚寒证乐都县人民医院俞长宏,吴顺安,俞文选《伤寒论》阳明病之虚寒证,乃是涉及中医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题目.综观历代注家多强调其实热证,现代教科书在其“本证”和“兼变证”的分型中亦无“虚寒证”。我们认为,忽视阳明病的虚寒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