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1 导言腹腔神经丛(以下简称腹腔丛)阻滞对减轻或消除上腹部内脏疼痛具有良好效果,其有效率达89%。自从1919年 Kappis 首次提出后,腹腔丛阻滞已被广泛应用于腹部内脏疼痛,并已发展有多种操作方法、穿刺径路和影像引导技术,WHO 已推荐使用神经破坏剂行腹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热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晚期癌性上腹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2例加热组和23例常温组晚期癌性上腹痛患者,CT引导下分别于背侧入路实施经皮穿刺无水乙醇双侧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止痛效果分为0级~Ⅲ级,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观察止痛效果。结果:随访观察3个月,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加热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5例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加热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乙醇弥散良好,可获得较常温乙醇更好的止痛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将活体家兔以不同浓度乙醇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毁损,通过病理进行组织学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按随机化原则分组:手术对照组 12只接受生理盐水,50%乙醇组、75%乙醇组、100%乙醇组各12只,其中乙醇治疗后各组任选6只共18只在注药后1周活检,另各组共 18只在注药后3月活检。取出实验侧腹腔神经节和腹腔神经丛标本,采用Thionine硫堇染色法显示尼氏体, HPIAS-1000病理图文报告系统对尼氏体定量检测,平均光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结果:一周后,对照组神经节中的细胞清晰可见,核大而圆。50%乙醇组,小量神经元的核仁消失,小量髓鞘消失。75%乙醇组,100%乙醇组大部分神经元核仁消失,而胞质内尼氏小体变细,髓鞘大部分消失。三月后,三组不同浓度乙醇组神经节镜下观与一周相似。图像分析结果:乙醇组与正常手术对照组尼氏体染色的平均光密度比较明显降低 (P<0.01);在 1周和3月比较,Ⅱ组(75%乙醇组)较Ⅰ组(50%乙醇组尼氏体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下降(P<0.05);Ⅱ组(75%乙醇组) 与Ⅲ组(100%乙醇组) 无显著差异 (P>0.05)。各浓度乙醇组内1周和3月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50%乙醇、75%乙醇和无水乙醇对兔腹腔神经丛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作用, 75%乙醇是更为适宜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腹腔神经丛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神经丛(Celiac plexus)是交感神经系统三大神经丛之最。此三丛中心脏丛支配胸腔器官,腹腔丛支配腹内脏器,腹下丛支配盆腔脏器。腹腔丛具有传入、传出的内脏交感神经纤维及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但主要是交感神经纤维。腹腔丛亦称为内脏神经丛或太阳丛。中上腹部脏器的感觉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腹腔神经丛阻滞对上腹部恶性肿瘤的止痛效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注射无水乙醇阻滞腹腔神经丛对上腹部恶性肿瘤的止痛效果。方法 在识别腹腔神经丛及肠系膜上丛声像图特征的基础上,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穿刺,穿刺角度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呈20~30°夹角,向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两旁及肿瘤压迫部背侧区域行多点无水乙醇注射,注射量20~50ml。穿刺时经过肿瘤者,退针时向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结果 28例上腹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15例(53.6%)止痛效果为一时性完全缓解,12例(42.8%)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6.4%(27/28)。止痛效果与乙醇注射量有一定关系,注射量≤12ml者4例,1例无效,3例部分缓解;注射15~28ml者6例,2例获一时性完全缓解;注射30~50ml者18例,13例(72.2%)达一时性完全缓解,2例经2次注射、1例经3次注射后达死亡前完全止痛(3~6个月)。对9例经过肿瘤穿刺者同时向肿瘤内注射乙醇,6例肿瘤缩小,局部压痛明显缓解。9例(32.1%)发生并发症,其中4例为体位性低血压,2例呕吐,2例呃逆,1例腹泻,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结论 超声引导腹腔神经丛阻滞对上腹部晚期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为较安全有效可行的止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癌性疼痛是现代医疗中的重要课题,癌瘤压迫、浸润神经是其主要原因。其他如浸润管腔脏器,引起梗阻;浸润、压迫动脉、静脉、淋巴管;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癌浸润骨骼等,均可引起疼痛。肝、胰、胃、食管等恶性肿瘤的疼痛可为剧痛,亦可为阵发钝痛,临床上使用吗啡、哌替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导引下阻滞腹腔神经丛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效果,分析影响止痛效果的因素.方法:56例腹部癌症患者,疼痛出现时间为5 d~2个月不等,包括顽固性上腹痛和牵涉性背痛,经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14例行单侧阻滞,42例行双侧阻滞,每一侧注入无水乙醇15 ml,止痛效果评价采用0级~Ⅲ级.结果:经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有效总数52例,效果明显29例,双侧阻滞优于单侧,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癌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部癌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时晚期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6例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随机分为50%乙醇组、75%乙醇组和无水乙醇组,每组32例,X线引导下分别于背侧入路实施经皮疆腔神经丛阻滞术,止痛效果被分为0~Ⅲ级,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止痛效果。结果随访观察3个月,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用75%乙醇组和无水乙醇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50%乙醇组。而75%乙醇组与无水乙醇组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腹腔神经丛75%乙醇和无水乙醇(15ml)阻滞治疗晚期上腹部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 CT导引下阻滞腹腔神经丛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效果 ,分析影响止痛效果的因素。方法 :5 6例腹部癌症患者 ,疼痛出现时间为 5 d~ 2个月不等 ,包括顽固性上腹痛和牵涉性背痛 ,经 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14例行单侧阻滞 ,4 2例行双侧阻滞 ,每一侧注入无水乙醇 15 m l,止痛效果评价采用 0级~ 级。结果 :经术后 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 ,有效总数 5 2例 ,效果明显 2 9例 ,双侧阻滞优于单侧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癌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用于解除或缓解上腹部恶性肿瘤晚期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在穿刺途径和毁损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疗效亦有了提高,本文介绍后入路椎间盘法、后入路膈脚法、后入路经皮连续腹腔神经丛毁损法等穿刺径路及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的成功率,增强晚期癌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 选择上腹部脏器晚期癌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4例,采用CT引导下腹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B组22例,采用CT引导下膈脚后间隙腹腔神经丛毁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治疗1周后,A组有效率100%,优良率90.6%;B组有效率95.5 %,优良率81.8%.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A组有效率92.2%,优良率82.8%;B组有效率90.9%,优良率77.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A组O%,B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般并发症发生率,A组65.6%.B组6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腹主动脉旁毁损腹腔神经丛治疗上腹部晚期癌痛,较膈脚后间隙毁损,定位准确、穿刺容易、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配伍臂丛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臂丛阻滞下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上及锁骨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成4组:M组(吗啡组n=12):吗啡1 mg+0.25%布比卡因。Q组(曲马朵组n=12):曲马朵50 mg+0.25%布比卡因。X组(新斯的明组n=12):新斯的明0.1 mg+0.25%布比卡因。D组(对照组n=12):0.25%布比卡因。均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并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记录药物副作用。结果M组、Q组、X组与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依次为(10.5±3.6)h、(11.7±4.5) h、(21.5±5.6)h与(7.6±1.9)h。与D组比较,其他3组的臂丛阻滞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新斯的明组最为明显,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吗啡、曲马朵、新斯的明与布比卡因配伍用于臂丛阻滞术后镇痛均有效,尤以新斯的明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急性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通过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采用局部注射等保守治疗及显微神经干松解手术,治疗16例各种急性臂丛神经卡压征引起颈肩上肢疼痛的病例。结果全组随访6个月,7例经保守治疗、9例经手术治疗者均缓解,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优良率分别达85.71%(6例)及88.89%(8例)。结论急性臂丛神经卡压征在治疗上可先经短期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臂丛神经阻滞是治疗慢性上肢疼痛的常用方法,传统的进针路径需要依靠体表解剖标志来确定。对于那些经过手术或放射治疗后局部解剖结构改变或拟行神经毁损治疗的患者,可以利用CT引导进行穿刺定位。本文报道1例上肢癌痛应用CT引导行臂丛神经毁损治疗的病例,并对CT引导下臂丛神经穿刺定位的方法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疼痛科住院保守治疗失败并接受CT引导下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的顽固性癌痛患者24例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结果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8.3±1.3)分下降到术后的(1.4±1.1)分,吗啡用量由术前的(120±80)mg/d下降到术后的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疼痛缓解持续到术后6个月或直至患者死亡。其中发生轻微腹泻8例(33.3%),低血压9例(37.5%),一过性下肢无力1例(4.2%),但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CT引导下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可有效缓解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患者的疼痛,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减少镇痛药的不良影响,且中远期疗效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骶丛及其分支神经阻滞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腔液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膝骨性关节炎7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关节腔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神经阻滞两周后IL-1β、TNF-α和N0显著降低(P〈O.01),MDA明显降低(P〈0.05)。结论IL-1β,TNF-α,NO和MDA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神经阻滞疗法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因子的含量具有抗炎和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顽固性粘连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顽固性粘连性肩周炎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5—62岁,病程1个月-1年,先以玻璃酸钠肩关节腔注射,继行臂丛阻滞后手法松解肩关节。结果15例经1次治疗,即有11例恢复肩关节活动或活动幅度明显改善,且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3例经2次松解治疗亦获良效;仅有1例患者效果不理想。治疗总有效率达93.3%(14/15),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顽固性粘连性肩周炎,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