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毒剧中药的炮制目的,主要是改变其化学性质,使其毒性降低,消除药物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乌头有大毒,《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经甘草黑豆炮制后,其有毒成分乌头硷转变为低毒的乌头原硷,降低了毒性,可入汤剂,处方用量可达9克,而生乌头一日极量:煎剂3克,散剂仅1.5克。梁代陶弘景就半夏而言,“凡使半夏,须用汤洗十余遍,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说明中药的炮制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蟾酥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和蟾毒灵三种成分配伍后的镇痛效果,以筛选出三种成分的最佳配伍方式。方法: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进行镇痛实验研究。结果:蟾毒灵的镇痛作用最强,其次是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作用最弱;脂蟾毒配基用量较大时,与华蟾酥毒基配伍表现为相互的抑制作用,用量较小时则为协同作用;脂蟾毒配基与蟾毒灵配伍表现为相互的抑制作用;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配伍主要表现为蟾毒灵的镇痛作用;三者共同配伍时,未表现出相互间的协同或抑制作用。结论:欲发挥三种成分的镇痛作用,应该单独使用,或者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混合使用,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相似文献   

3.
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有逐寒凝、回阳气、蠲痹痛之功,善治胸腹、肢节疼痛等证。用乌头配伍方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现录医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乌头汤反药半夏、贝母与乌头汤配伍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阐述乌头反半夏、贝母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FRAP法测试抗氧化活性,对比乌头汤配伍反药半夏、贝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乌头汤与半夏、贝母配伍可抑制抗氧化活性,其中与贝母配伍作用十分显著。结论半夏、贝母与乌头汤配伍可有效抑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乌头反半夏”,附子为川乌的子根,据此《药典》将其列入“乌头类”配伍禁忌。然而自《金匮要略》至今,临证附子与半夏同用者又多不胜举。为寻求其应用根据,从附子与半夏基源、临床配伍应用、现代信息化研究及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临床配用禁忌五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成药临床配用禁忌五则吴终慧(赣南师范学院医院341000)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临床上往往因对其处方组成不够了解而导致重复用药或配伍不当。本文就一些不宜配伍应用的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探讨。1含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中成药与其它中成药的相巨...  相似文献   

7.
笔者用升麻配伍葛根灵活变通,临床上扩大运用范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一、化瘀解毒治疗骨髓炎骨髓炎,中医叫附骨疽,多因跌打损伤,气滞血瘀、感染毒邪、瘀毒搏结,深伏骨髓,腐败化脓而成。笔者抓住瘀、毒两大病理特点,选用大量升麻、葛根治疗本病,无不取得满意效果。处方:绿升麻30克粉葛根30克当归30克黄精30克麦冬15克生山渣30克生甘草30克,水煎,早晚分服.二、散火解毒可治肝炎肝炎由病毒引起,西医多采用保肝疗法和对症处理,中医则可通过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效果。升麻葛  相似文献   

8.
附子有一定毒性.一般规定用量为15克/次以内。但在恰当配伍及合理煎熬情况下,大剂量(每剂30~45克)运用。往往取得意外疗效。大剂量使用附子,其毒性及副作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要久煎;二要注意配伍及同煎。久煎指煎30分钟以上,配伍指配甘草、干姜。  相似文献   

9.
黄芪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疗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1日用量为9~30 g.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所治病证、配伍药物等不同情况,斟酌用量.本文就黄芪在不同配伍中的用量做初步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立定 《右江医学》2000,28(2):90-90
乌头碱类植物常用于治疗外伤、腰背痛、关节痛等 ,但每当用量太大 ,煎煮不当则易引起中毒表现 ,其症状主要为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后者尤以各种心律失常表现 ,严重则可致死。本文将我院自 1996年~ 1999年用乌头碱中毒致明显心律失常的 1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2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4例 ,年龄 4 0~ 68岁 ,全部病例无心脏病史。病人均为服草乌头或附子等酒浸剂所致 ,服用量 2 0~ 80ml不等。服药后出现中毒症状时间为 10分钟~ 1小时 ,其中10例在 30分钟内发病。临床表现多以口腔麻木 ,逐渐波及四肢和全身 ,并有胸闷心悸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方法: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tmax延迟,MRT0-t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tmax延迟,MRT0-t缩短。结论: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郝大宏 《当代医学》2010,16(32):38-39
目的总结历代医家对附子临床应用,促进合理使用附子。方法研究对附子的功效,附子与乌头的区别,附子常用配伍,用量,煎煮方法,中毒及解救。结果应用附子的合理性。结论附子虽然毒性很大,但只要临床用药中配伍得当,煎煮适宜,因症施用,其临床疗效是显著的,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试析附子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附子的临床运用,从性味功效、适应证、配伍、用量、煎服法、毒性反应及处理、禁忌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附子的治疗靶向是阴证、寒证,且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都很明显,因而善用、广用附子前提是精辨阴阳,洞察寒热,深层次的学术思想则是养生疗疾推崇阳气的重要作用。附子所含乌头硷,就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而言,是有毒成分;就其镇痛等作用而言,则是有效成分。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差异(体质和证候),可影响对乌头硷的耐受性,而不同的剂量和煎煮法,可影响乌头硷的含量,进而改变附子的毒性和治疗作用。因而附子的用量、煎煮法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乌头止痛功效与其峻烈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乌头的不同配伍在痛证治疗方面的应用,为临床灵活运用乌头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医籍,搜集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及相关用药经验,从痛证的不同病因病机探讨乌头的配伍应用,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一般规律。[结果]在风、寒、湿、瘀等以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为主要病机的痛证中,多取用乌头辛热发散之药性祛除病因,同时消除湿浊、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来达到止痛目的;热痛虽为邪实疼痛,但其病机与乌头大辛大热之性不相适宜,治疗应配伍石膏、知母、白芍等与之药性相反的药物,起到"去性存用"的效果;虚痛的治疗应以标本兼治为原则,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保留或增强乌头的止痛作用",减毒增效"成为其应用的关键;在外伤、麻醉、癌痛等各类杂痛中,重视对乌头药理活性成分及其抗炎镇痛效应的现代研究,并结合历代医家方药,侧重于发挥乌头"对症治疗"的作用。[结论]乌头为止痛之要药,通过准确辨证,合理配伍,各类痛证均可大胆用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16.
“乌头反半夏”属中药十八反范畴,中医界将其视为配伍禁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均指出不宜与半夏同用[1]。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赤丸,《千金要方》乌头丸,《张氏医...  相似文献   

17.
临床运用反药配伍治疗某些顽疾难症可以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基于"乌头-半夏"组合,从文献记载、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三个角度,结合众多学者对乌头-半夏配伍的理解与临床运用,分析其配伍机制、临床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探究其配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使学界对于该组反药配伍有新的理解,为临床安全使用该配伍治疗沉疴顽疾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治疗某些疑难重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川乌与防己酸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粉防己碱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或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川乌与防己配伍合煎,乌头碱,粉防己碱的煎出量均较单煎时降低。结论 川乌,防己配伍使用为其增效减毒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金匮》监制乌附毒性的配伍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金匮要略》全书共20首含乌头与附子的有关方剂组成的分析,探讨了仲景应用药物配伍监制乌、附毒性的规律。认为:依据不同病情在含乌、附方中,配以一定比例的较大剂量的生姜、干姜、甘草、白蜜或乌梅等药,其立意主要不丰于用其治疗主症或兼症,而在于监制乌、附之毒。这就是仲景应用乌、附和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20.
"气血水"学说由日本古方派医家吉益南涯提出,认为疾病为气毒、血毒、水毒之变。痹证气、血、水三毒夹杂,毒乘于气,则关节疼痛、发热、肌肉萎缩;毒乘于血,则疼痛固定,肌肤紫暗、结节;毒乘于水,关节肿胀变形,酸楚重着,病情缠绵。桂枝芍药知母汤以祛气、水二毒为主,祛血毒力度薄弱。陈宝田教授将此方与乌头汤、小续命汤合用,简称小乌桂汤。乌头汤加强祛气、水二毒之功,小续命汤善祛血毒,三方合用契合痹证病机。并附医案两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