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辜晓惠盛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2):33-3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20例,按年龄段分为A组(60~69岁)89例、B组(70~79岁)138例和C组(≥80岁)93例,分析三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不同年龄组的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C组的超杓型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C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率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杓型的比例上升,血压变异率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不少研究提示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能降低 2 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和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负荷。本文观察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与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经降压治疗后血压达到同一水平时 ,2 4小时血压变异性的不同变化。对象与方法1 病例选择 :68例经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后 ,血压降至1 30 /85mmHg以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6例 ,女性 1 2例 ,平均年龄 74± 6 4岁 ,全部符合1 999年WHO高血压分级标准。 1级高血压 1 0例 ,其中中危 2例、高危 8例 ;2级高血压 40例 ,其中高危 38例、很高危 2例 ;… 相似文献
3.
刘淑兰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9):15-16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的血压变异性,探讨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人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对53例高血压病人和50例血压正常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测得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无论是高血压组还是正常对照组血压变异性与血压均值一致白天增高,夜间下降,而且收缩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变异。但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两者血压变异性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
血压变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这一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人们对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及其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s damage,TOD)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对高血压病及ABPM有关参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关于BPV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1 BPV定义及研究方法 BPV又称血压波动性,表示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BPV的研究有赖于血压的长期连续动态监测,一般采用一段时间内血压的标准差(s)作为其量化指标。BPV可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高血压患者做了血压变异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比较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检测前3天停用任何药物,经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及一般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符合WHO标准的高血压病人35例,男28例,女7例,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从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PPI将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低PPI组(APPI24h≤0.335)和高PPI组(APPI24h>0.335)。应用24h动态血压(ABPM)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比较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的APPI与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高PPI组24h、白昼及夜间的血压、脉压、收缩压变异水平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各时段早搏的每小时发生次数(bph)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简单相关关系分析24hAPPI,24h、白昼收缩压水平,24h、白昼及夜间脉压均与收缩压变异性(SBPV)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3,0.252、0.276,0.393、0.346、0.333,P﹤0.05),24hAPPI、SBP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偏相关关系分析仅24hPPI与SBPV、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1、0.457,P﹤0.05)。结论:从未治疗的E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及BPV与APPI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变异性研究与临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受到学界日益重视,有关的研究报道很多,焦点已从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转移到研究ABPV与靶器官损害、ABPV与微循环的改变,并倡导对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同时,应重视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微循环血管改变和血液流态的变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一、ABPV的研究1.正常人ABPV特点:运用动态血压(ABPM)监测系统,临床研究已证实正常人的ABPM波动曲线呈“双峰一谷”的长柄杓形状,夜间尤其是午夜0~3时偏低,早晨起床活动即8~9时达第一高峰,1… 相似文献
8.
薛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6,7(11):38-38,4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冠心病(CHD)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方法:30例EH患者(EH组)、40例EH合并CHD患者(EH合并CHD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24hECG监测。观察3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EH合并CHD组SDNN、SDANN、SDNNindex、rMSSD及PNNS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室早总发生率、24h室早总次数和LownⅢ级以上室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脂异常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平均脉压差、白昼平均脉压差、夜间平均脉压差、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或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呈显著正相关,临床上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血脂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老年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ACI)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1年1月-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收治80例老年PACI患者,入院后监测血压,并于入院时、发病14 d及3个月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改良Ba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测评,分析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完成3个月随访者68例,失访12例.发病时58例(85.3%)患者出现血压升高,7d内部分患者血压有自然下降趋势.3个月时7d内收缩压下降幅度10%~20%组,5%~10%组和≥20%组的NIHSS评分及M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7d内舒张压下降幅度10%~20%组,5~10%组和≥2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PACI患者急性期收缩压变化幅度与远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定BPV、AASI.结果 AASI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r=0.231,P<0.001)、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r=-0.132,P<0.01)、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r=-0.13,P<0.01)、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r=-0.21,P<0.01)及勺型血压(r=-0.13,P<0.01)有明显的相关性.AASI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β=0.018,P<0.001)、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β=-0.011,P<0.01)、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β=0.036,P<0.01)、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β=-0.01,P<0.01)、勺型血压(β=-0.15,P<0.01)、及左心室质量指数(β=0.022,P=0.034)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AASI与BPV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所有患者血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水平。将入选患者按血浆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n=56)和高Hcy组(n=54),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生化、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将入选患者按照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为非杓型组(n=45)、杓型组(n=40)、极度杓型组(n=10)、反杓型组(n=15),对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Hcy、血生化进行比较。对患者血浆Hcy与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Hcy组男性比例较正常Hcy组高(P0.001);高Hcy组患者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正常Hcy组高(P0.05);高Hcy组高密度脂蛋白较正常Hcy组低(P=0.036),高Hcy组血肌酐水平较正常Hcy组高(P=0.001)。反杓型组患者血浆Hcy较其他3组高(P=0.001)。患者血浆Hcy与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线性相关(P0.05);血浆Hcy与血压变异、变异系数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浆Hcy水平可能与高血压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积极降低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压变异性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经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20例。根据降压方式,分为对照组193例和强化降压组227例。分析2组降压产生的血压变异程度及各组3月临床预后结果。结果:强化降压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较对照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小(P<0.05);2组预后良好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低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5)。结论:收缩压变异性越小,患者预后越好。强化降压能够有效控制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波动,并能够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与早期心脏损害的关系及护理。[方法 ]对 40例高血压病人和 2 1例正常对照组行2 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 ,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 ,并测定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 (LVMI)和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浓度。 [结果 ]高血压病人各时间段长时血压变异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高血压组LVMI、PCⅢ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LVMI和PCⅢ与各时间段血压变异性显著相关 (P <0 .0 5 )。 [结论 ]长时血压变异性可能与左心室肥厚有关 ,有效控制血压 ,减小血压变异性将能减轻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分析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70例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组)和4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B组)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24h、7:00-22:00(白昼)、22:00-次日7:00(夜间)的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SD)。结果:A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的平均标准差均高于B组(P〈0.05,0.01)。结论: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抑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年龄≥60岁的高血压73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分为抑郁组28例和非抑郁组45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和非特异性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结果 抑郁组全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抑郁组SF-36评分总分及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抑郁严重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及早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房主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应用无创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动测定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左室功能及房怀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昼夜节律消失组Kleiger3 ̄6发生率增加并伴有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而左室收缩功能及左房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有较高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此可能与左室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20.
老年前列腺手术患者术后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适合老年前列腺气化电切手术截石体位的上身摆放方法,分析影响患者血压变化的有关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手术患者120人,按4种不同上身体位进行随机分组摆放,记录手术结束后体位改变引起的血压变化值。结果术中患者上身体位的摆放对术后血压变化的影响基本上无差异;体重、手术时间长短、术中输入的液体量、有无高血压病史与术后体位改变后血压的变化有关,而年龄、术中膀胱冲洗液量、是否为改良的截石位与术后体位改变后血压的变化无关。结论老年前列腺气化电切手术截石体位术后的确会引起患者血压较大的波动,建议术中以10°的上身体位进行摆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