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7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的早期全面处理(ETC)技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则予以DCO技术进行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记录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治疗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救治的成功率分别为97.44%(38/39)、89.74%(3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时间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DCO技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对1999年3月~2008年6月救治的394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多发伤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4.3±7.4)。急诊手术305例次,其中78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2.7±6.3)d。临床治愈283例(71.8%),致残49例(12.5%),死亡62例(15.7%)。结论:诊断性胸腹腔穿刺和床旁B超检查快速、简捷、敏感。病情允许的伤者可考虑头、胸、腹同时CT扫描。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效果较好。手术顺序应按其致命性严重程度决定,尽可能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术后均入住ICU,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进行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研究同期未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组中5例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10例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对于"开书型"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外支架临时固定,对于不稳定后环骨盆骨折,采用骶髂螺钉、LCP钢板微创内固定,对于骨盆前后环均有严重损伤的病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微创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中,15例病例均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13例病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 将DCO应用于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提高抢救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患者采用DCS的方法分三个阶段(简化手术阶段、ICU复苏阶段、确定性手术阶段)进行救治,在救治的同时根据不同创伤、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总结其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死亡2例,分别死于心脏破裂伤和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并发症9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随访30例,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患者生活恢复正常,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根据DCS的三个阶段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在提高救治成功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我院是1所部队综合性3级甲等医院,每年诊治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多发伤患者1 000余例,其中手术救治多发伤危重患者近200例。2013年1—6月我院共进行急诊手术1 347例,其中多发伤手术有539例。这类手术不同于一般急诊手术,它要求有较高的时效性,而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正好契合这一精神。199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救物品箱在手术救治多发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9月我院烧创伤手术室为31例多发伤患者实施手术控制性手术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平均物品准备时间缩短至6±2min,巡回护士平均外出手术间次数降至1±1次,多发伤患者致残率降至12.9%。结论:急救物品箱在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多发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满意,提高了医患双方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修正创伤评分预警表评估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方法。结果: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治愈成功率为93.75%,死亡率为6.25%。结论:根据修正创伤评分设置分级预警表,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予以量化、预警提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ICU内严重多发伤救治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2例为对照组,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按照ICU内制定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流程后的10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入ICU时(T0)、入ICU后1小时(T1)、24小时(T2)的血乳酸、血红蛋白指标;比较两组需急诊手术时在各环节救治时间、ICU住院时间、漏诊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T1、T2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需急诊手术者的影像检查时间、安排急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ICU内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体系,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漏诊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严多发伤并发症的早期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对严重多发伤并发症早期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武汉市同济医院收治的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依据救治方式分为损伤控制组(55例)和常规方式组(61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LTD)"的纠正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损伤控制手术和常规确定性手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症的早期控制情况.结果 采用两种不同救治方式后,损伤控制组手术持续时间为(67.43±19.52)min,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纠正时间分别为(6.77±3.16)h和(11.54±4.10)h,常规方式组手术持续时间为(163.95±55.41)win,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纠正时间分别为(22.51±11.65)h和(34.55±5.63)h,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控制组并发症人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7.27%和3.64%,常规方式组并发症人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63.93%和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早期纠正休克和LTD,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6月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的120例多发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3年6月—2006年5月收治的106例非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ISS及伤后至入院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死亡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13.2%)(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出急诊室至手术室时间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结论: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院内分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2-12收治的20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将病例分为3组:组1,以胸伤腹伤为主的病例107例(52.5%);组2,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病例79例(38.7%);组3,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8.8%)。采用分期救治的策略,即按照严重多发伤在不同治疗阶段(手术复苏期、脏器功能支持期、创伤修复期和功能康复期)的特点,对伤者进行救治的方法。主要分析了手术复苏期各种急诊手术的复苏方式,心肺肝肾等各个主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手段以及创伤修复的方式。结果:全组204例,存活190例,存活率93.1%;死亡14例,死亡率6.9%。其中以胸伤腹伤为主的107例病例中,存活100例(93.5%),死亡7例(6.5%);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79例病例中,存活77例(97.5%),死亡2例(2.5%);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病例中,存活13例(72.2%),死亡5例(27.8%)。全组病例在手术复苏期死亡8例,占死亡总数的57.1%,死亡原因: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肺挫裂伤呼吸功能衰竭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急性脂肪栓塞并肺栓塞1例;在脏器功能支持期死亡4例,占死亡总数的28.6%,死亡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严重脓毒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在创伤修复期死亡2例,占死亡总数的14.3%,死亡原因:迟发型肠坏死和创伤后脓胸全身感染各1例。结论:从接诊严重多发伤的第一刻起,特别是胸伤腹伤或合并骨盆脊柱损伤,即应主动、有计划地实施分期救治。掌握手术复苏期合理的手术复苏方式、加强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以及选择最佳的创伤修复方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实施多发伤分期救治一体化模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外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01-2012-08收治的84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总结救治经验。结果: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占据同一时期颅脑损伤患者的15.3%,合并伤中以胸部外伤和全身多发骨折最多。颅脑损伤处理最为棘手,ISS评分最高,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分级,经治疗和抢救后恢复良好27例(32.1%),轻度残疾2l例(25.0%),重度残疾24例(28.5%),死亡12例(14.4%)例。死亡原因:8例因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致死,2例因失血性休克,1例因严重的胸部外伤,1例因误吸致死。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多发伤的患者多见于车祸伤。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和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是关键,入院后诊断明确和处理及时、正确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后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救治成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Late deaths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receiving intensive car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 reviewed the cause and timing of death of all the patients who died within hospital following multiple trauma and admission to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hat also acts as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re for neurosurgery. The ICU database identified 101 such patients in a 3-year period and their record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40 (39%) deaths within 24 h of admission to the ICU, 38 of which resulted from severe brain injury and two from haemorrhagic shock (HS). A further 61 (60%) deaths occurred more than 24 h after the time of admission to ICU (mean 7 days; range 2-49 days), of which 46 (75%) were due to severe brain injury. While these findings do not question the promulgated tri-modal distribution of death following trauma, they are at variance with the view that the third peak of deaths is due mainly to multiple organ failure. When severe head injury accompanies multiple trauma, it is likely to be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late mortality. If outcome from major trauma is to be improved, then a greater emphasis needs to be placed on the prevention and optimal management of severe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损伤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82例肾损伤病人的检查结果及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血尿152例(83.5%);B超检查66例,有异常改变43例(65.2%);CT检查86例,65例(76.1%)表现异常。136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手术治疗29例.26例痊愈,3例死于多发伤失血性休克。17例肾动脉栓塞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本组肾损伤治愈率98.9%.结论:血尿是诊断肾损伤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多发伤的病例,不论有无血尿.应常规进行B超和CT检查。轻中度肾损伤能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肾动脉栓塞对中度肾损伤疗效确切,对严重肾损伤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治疗重症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自2004-2011年行HVHF治疗的82例重症创伤后MODS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 82例患者中好转43例,死亡39例,病死率为47.5%;HVHF治疗后Cr、氧合指数、MAP均明显改善。结论 HVHF可有效治疗重症创伤后MODS;高质量的护理可保证HVHF的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治疗重症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2004-2011年行HVHF治疗的82例重症创伤后MODS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 82例患者中好转43例,死亡39例,病死率为47.5%;HVHF治疗后患者的血肌酐、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均明显改善。结论 HVHF可有效治疗重症创伤后MODS;高质量的护理可保证HVHF的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严重腹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严重腹部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和方法,提高创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8例严重腹部损伤(ISS〉16)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策略进行救治的情况,8例患者入院后在积极抗休克急救处理的同时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初期均采用大纱垫填塞的方法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复苏后,所有患者都进行了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经过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的严重损伤复苏过程较平稳,腹部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痊愈6例,死亡2例。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胆瘘1例,经引流治疗痊愈。结论:对于符合DCO指征的严重腹部损伤的患者要尽早、尽快地实施DCO,提高综合治疗水平,根据腹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采取适宜的再次确定手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严重腹部损伤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骨科(DCO)技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DCO技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采用传统早期手术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参照组,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LT、APTT、FIB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PLT、FIB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APTT明显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O技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