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再次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术中因分离粘连心包出血多、创伤大、心脏功能差、增加手术风险。我院从 1994~ 1999年再次瓣膜置换术 2 1例。住院期间死亡 3例。良好的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对保证手术成功 ,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年龄 2 0~ 57岁 ,平均年龄 4 1岁。体重 71~ 4 8kg。术前心功能Ⅲ级 15例。Ⅳ级 6例。生物瓣毁损 8例 ,其他心脏直视手术后再次手术瓣膜置换 1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12例 ,主动脉瓣置换 5例 ,双瓣膜置换 4例。1.2 体外循环方法本组病人均静脉复合麻醉 ,肝素化后… 相似文献
2.
88例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 择期心脏瓣膜病变患者88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33例,年龄11~55岁,体重27~73kg,心功能Ⅱ~Ⅳ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使用Sarns 7400型体外循环机,预充液中加入晶体液、胶体液、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成分,使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比容维持在25%左右,心肌停跳液使用晶体冷停跳液和4:1含血晶体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阻断时间平均为77.38±19.63min,转流时间平均为120.41±32.47min,尿量平均为757.82±116.52mL,低血压20例,需要超滤12例,血尿6例,心脏复跳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或室颤共15例,需要除颤10例。术后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应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合理选择预充液和人工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3.
卢磊红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4):314-31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平均术后20 d出院。术中转流134~144 min,平均(139±3)min,阻断110~119 min,平均(113±3)min。结论术前加强对病人的心肺功能训练、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和痊愈的基础,术后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患者病情平稳,是患者顺利恢复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卢磊红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314-31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平均术后20 d出院。术中转流134~144 min,平均(139±3)min,阻断110~119 min,平均(113±3)min。结论术前加强对病人的心肺功能训练、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和痊愈的基础,术后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患者病情平稳,是患者顺利恢复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约占瓣膜病变手术人群的10%~15%[1]。在对此类患者行瓣膜置换时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行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才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疗效,避免再次手术。从2002年至2008年间,我们手术治疗此类患者18例,术后死亡1例,生存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诊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自2002年至2008年,笔者完成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岁~76岁,体重46kg~82kg,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Ⅲ级13例,Ⅳ级3例。全组术前有心绞痛症状11例,16例患者因有心绞痛或年龄超过50岁行冠脉造影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病变7例,主动脉病变9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左室EF值47%~63%。冠脉病变单支9例,二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1例。1.2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建立体外循环后阻断心脏并灌注停跳液,先作旁路的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再依次行二尖瓣或并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缝合心脏切口,开放升主动脉,心脏排气,心脏复跳后阻断升主动脉侧壁,作旁... 相似文献
6.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约占瓣膜病变手术人群的10%~15%[1]。在对此类患者行瓣膜置换时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行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才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疗效,避免再次手术。从2002年至2008年间,我们手术治疗此类患者18例,术后死亡1例,生存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诊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自2002年至2008年,笔者完成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岁~76岁,体重46kg~82kg,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Ⅲ级13例,Ⅳ级3例。全组术前有心绞痛症状11例,16例患者因有心绞痛或年龄超过50岁行冠脉造影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病变7例,主动脉病变9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左室EF值47%~63%。冠脉病变单支9例,二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1例。1.2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建立体外循环后阻断心脏并灌注停跳液,先作旁路的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再依次行二尖瓣或并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缝合心脏切口,开放升主动脉,心脏排气,心脏复跳后阻断升主动脉侧壁,作旁... 相似文献
7.
8.
9.
大心室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回顾61例左室舒张末径大于6.5cm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总结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 CPB采用中度低温,3例二次开胸不能分离上下腔行停循环(鼻咽温18~22℃)。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右房,腹水,恶液质的患者,预充白蛋白并附加入工肾超滤,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 CPB时间41~215min,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间45~66min,心肌缺血时间28~178min。心脏自动复苏率92%。无全心辅助及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4人。结论 手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可减低手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是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延长其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CABG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ECC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术后恢复等情况,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心脏功能疗效。结果患者ECC转流时间平均为(121±67)分,阻断升主动脉时间平均为(102±46)分,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9.2%(25/28),术后治愈率为89.2%(25/28),21例随访15个月,心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0.5%,术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分别比术前减少了72.8%和76.3%(P<0.01),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心脏指数分别比术前增加16.7%、24.1%、30.2%(P<0.05)。结论手术治疗效果很好,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严密监护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完成的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应用体外循环22例,非体外循环18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1例,为同术期心肌梗塞:1例术后10d室颤,急症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内支架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恢复正常。39例顺利出院,随访无心绞痛症状发生,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和于术方式、良好的心肌保护、完全再血管化及围术期密切监护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使用微创体外循环(MECC)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的早期经验及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单纯CABG术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微创体外循环组(ME组)、常规体外循环组(CE组)、非体外循环组(OP组)各40例。ME组采用Jostra MECC系统;CE组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标志物、脏器功能和血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性别组成、既往病史、术前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移植旁路血管数量无统计学差异。ME组与OP组肌钙蛋白I(cTnI)转后2 h、6 h、12 h均低于CE组(P〈0.01)。CE组在转后早期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范围,并且ALT在转后2 h、6 h(P〈0.05),TBIL在停机、转后2 h(P〈0.05)分别显著高于ME组OP组。CE组在转中及围手术期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平均值均高于另外两组。结论 MECC系统应用于所有病例中,没有发生任何技术故障,是安全、可靠的。在CABG术中应用MECC可减轻常规体外循环对组织、血液及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时在围手术期经静脉给予钙拮抗剂地尔硫 ,对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 选取 4 0例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2 0例 )和对照组 (2 0例 )。对照组常规处理 ;实验组的患者从体外循环开始至主动脉阻断后的 2 4h ,持续输入盐酸地尔硫 0 .1mg·kg-1·h-1。分别于CABG术前和撤除主动脉阻断钳后第 1、2、4、8、12、16、2 0h及 2 4h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和心肌酶学监测。结果 (1)在撤除主动脉阻断钳后 4~ 4 8h内 ,试验组的平均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始终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2 )两组间所有患者的CK峰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对照组的CK MB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明显较高。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中 ,对照组其CK、CK MB和cTNT值均明显的高于实验组。 (3)实验组的患者其平均每小时发生的心律失常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尤其是在ST段压低期间 ,平均每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地尔硫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围术期胃黏膜p H值(PH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血乳酸(Lac)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月60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按是否进行体外循环(CPB)随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每组30例。观察术前(T1)、术中予鱼精蛋白时(T2)、术后4 h(T3)3个时点PHi、Sv O2、Lac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在T2时,OPCAB组的PHi高于CCABG组,Sv O2低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OPCAB组的胃黏膜PHi、Sv O2高于CCABG组,Lac低于CCAB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OPCAB组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CCABG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利于术中胃黏膜和脏器的保护,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减少患者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体外循环(ECC)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CABG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r13、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ml,5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ml。于ECC前、术毕、术后6h、24h和72h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脏复跳情况、正性肌力药、ICU滞留时间等项目。结果两组MYO水平于术后72h恢复至正常,其余各时点两组术后CKMB、MYO和cTnI水平均高于ECC前(P〈0.05~P〈0.01)。除MYO的水平在术后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组比较,P组在其他各时点CKMB、MYO和cTnI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组患者术毕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低于G组(P〈0.05),心指数(CI)高于G组(P〈0.05)。P组患者术后24h多巴胺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双侧胸椎旁阻滞对ECC下CABG术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对5例冠心病联合心瓣膜病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总结、整理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冠心病联合心瓣膜病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瓣膜置换术的术中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行CABG+心瓣膜置换术75例,共移植血管136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1.81支,其中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3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DVR)2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6.7%,5/75),死亡原因:低心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心室颤动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随访6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晚期死亡2例,其余6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CABG联合心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瓣膜病的有效方法,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进行支持治疗的结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计对30例CABG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行ECMO辅助支持治疗。以患者院内死亡或生存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基本情况,辅助原因,辅助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结果30例出院组和死亡组患者,男26例,女4例。25例(83.3%)患者脱机,其中3例脱机后死亡,22例存活出院(73.3%)。5例不能撤离ECMO,终止治疗,院内死亡。出院患者平均ECMO支持时间42—235(129.36±63.58)h,死亡患者平均ECMO支持时间28-152(77.13±45.22)h,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出院组ECMO前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死亡组,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肢体坏死、肾功能不全、感染等。结论ECMO可以为CABG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有效支持治疗。尽早使用ECMO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是ECMO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