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ECC)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9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手术及CABG ECC中的心肌保护经验。ECC中及时的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顺行灌注(顺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左右冠状动脉窦直视灌注(直视灌)、血管桥灌注(桥灌)多种方法结合,4∶1冷血(15~20℃)停搏液灌注-冷血(10~15℃)半钾停搏液维持-开放主动脉前温血(30~32℃)灌注的方式进行心肌保护。96例患者中单纯二尖瓣成形(MVP)+CABG 2例;二尖瓣置换(MVR)+CABG 18例(同期行血栓清除5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右房血栓清除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 24例(同期行瓦氏窦瘤修补1例,行室壁瘤切除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DVR+TVP)+CABG 8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置换(DVR+TVR)+CABG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Bentall术+CABG3例。结果 ECC时间101~3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67~241 min。全组96例患者自动复跳58例,自动复跳率60.4%。死亡5例,死亡率5.21%。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ECC中及时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针对手术方式,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可以较好的保护心肌,提高自动复跳率,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王喆妍  骆璇  姚昊  刘畅  王东进 《现代医学》2011,39(4):446-44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合并瓣膜手术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185例CABG合并瓣膜手术患者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经验进行总结。185例患者中,CABG+单纯二尖瓣成形(MVP)19例,CABG+二尖瓣置换(MVR)68例,CABG+主动脉瓣置换(AVR)43例,CABG+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55例。根据病情采用顺灌、逆灌、直视灌等多种方法。体外转流过程中常规应用乌司他丁、门冬氨酸钾镁(PMA);常规实施超滤;对于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或明显心脏肥大者,常规在停搏液中加入磷酸肌酸钠(里尔统)。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118~320 m in,阻断主动脉时间为75~231 m in;心脏自动复跳129例(69.7%)。术后24 h内发生心律失常41例(22%)。入住ICU时间为30~62 h。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2.7%,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CABG术同时行瓣膜手术的患者,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同时应用乌司他丁、PMA、里尔统等多种药物以及超滤技术,可以较好地保护心肌,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让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行主动脉瓣置换的方法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二尖瓣中度以上狭窄伴主动脉瓣轻度返流患者,在术中根据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使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作主动脉瓣置换,收集到心脏停跳未行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共54例,同期收集术前不合并主动脉瓣返流直接行二尖瓣置换患者49例,随访两组患者左室舒末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二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86±0.92)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室舒末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和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率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主动脉瓣轻度返流的患者,如果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够使心脏停跳,可以不行主动脉瓣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6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58.44±7.29)岁,体重(63.64±8.95)kg,平均CPB时间(135.28±38.74)min,平均阻断时间(79.36±26.04)min,术前均合并中、重度高血压。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加(CABG)术,5例行二尖瓣置换(MVR)加(CABG)术。采用中度低温CPB,中度血液稀释,冷、温血停搏液顺灌、逆灌、桥灌,取得较好心肌保护效果。结果33例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余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合理的CPB管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郭海涛  鲁传龙 《医学综述》2014,20(18):3452-3453
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瓣膜置换术肥厚心肌的保护方法。方法14例重度AS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采用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直接持续灌注,首次灌温4:1氧合血高钾停搏液,待心脏停跳充分后使用冷4:1氧合血低钾停搏液持续灌注。开放升主动脉前主动脉根部灌温血3~5min。应用碳酸氢钠及利尿剂,采用常规超滤滤出多余液体及钾。结果自动复跳9例,20Ws除颤1次后复跳2例,除颤3次后复跳3例。停机时血钾(5.20±0.39)mmol/L。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术后22d院内死亡1例,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其余痊愈出院,随访1~31个月,效果良好。结论温血高钾诱导-冷血低钾持续灌注-温血灌注为AS患者进行了良好的心肌保护,联合应用利尿剂、碳酸氢钠及常规超滤,可避免高血钾及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 对102例60岁以上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50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同时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冠脉搭桥(CABG)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CABG术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主动脉瓣置换1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15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左房折叠术5例.共置换瓣膜128枚,其中机械瓣86枚,生物瓣42枚.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6例,病死率5.88% (6/102).术后合并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呼吸功能不全15例,心律失常1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0例,精神症状5例,脑血管意外2例,术后开胸止血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老年换瓣手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或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对73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另外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然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替换,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有8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前辅助呼吸、IABP OPCABG者死亡.结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损伤轻、并发症少;同时行心瓣膜置换避免心脏停跳,极大程度地减少缺血缺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搭桥同期行瓣膜置换术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及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01年5月至2004年12月间,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1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瓣膜替换手术。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78岁,平均64.5岁。3例以多年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为主诉,近年出现胸痛,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以心肌缺血症状为主诉,同时合并瓣膜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8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心力衰竭病史5例,心房颤动7例。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45~87 mm[(56.7±7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67%(50.3%±11.7%)。心功能NYHAⅠ级1例,Ⅱ、Ⅲ和Ⅳ级分别为8、2和1例。12例患者中MVR(二尖瓣置换)+CABG 9例,AVR(主动脉瓣置换)+CABG 2例,DVR(双瓣置换)+CABG 1例。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至2年无1例死亡。结论年龄超过50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无论有无心绞痛症状均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决定是否同期行CABG;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到重度反流及主动脉瓣严重钙化者,应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与瓣膜病变同时存在的病例,2种手术同期进行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和4:1含血冷停搏液(St.Thomas液)在全机器人心脏瓣膜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2007年3月至2012年8月使用达芬奇(da Vinci.S)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周围体外循环(PECC)下完成心脏瓣膜直视手术111例,其中二尖瓣成形79例,二尖瓣置换32例。在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PECC。心肌保护分别采用HTK液(n=46)和4∶1含血冷停搏液(n=65)灌注,使用BD14G静脉穿刺针作为停搏液灌注针,经胸壁穿刺进入胸腔后插入升主动脉,TEE评估停搏液灌注针插入的深度、位置及停搏液灌注效果。HTK液经升主动脉一次性灌注1 300~3 000 ml(25~30 ml/kg),灌注时间4~6 min,灌注压力200~250 mm Hg;使用4∶1含血冷停搏液者,首次灌注剂量1 000~1 500 ml(20 ml/kg),灌注压力300~380 mm Hg,灌注流量250~350 ml/min,以后每20~30 min半量复灌。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苏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心肌酶CK、多巴胺用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胸腔引流量等亦无显著差异(P>0.05);HTK液组停搏液用量明显多于含血停搏液组(P<0.01);术中钠离子明显降低(P<0.05);液体总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HTK液和含血冷停搏液在机器人心脏瓣膜手术中均能获得相同的心肌保护效果,HTK液不影响手术进程,较为实用,但易导致血液过度稀释及低钠血症,需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双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分为两组: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17例;B组(间断顺灌组)17例。心肌保护方法: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逆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主动脉阻断钳放开前58 min开始逆行灌注温血直至开放;B组(间断顺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再顺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CPB开始、术后2 h和24 h分别抽动脉血测定心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CKMM)浓度。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00.9±19.6)min和(65.6±13.4)min;间断顺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99.1±19.8)min和(69.8±22.1)min。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82%自动复跳率高于间断顺灌组的47%。两组中的cTnT、CK、CKMB和CKMM浓度,在术后均逐步升高,与CPB开始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上升的幅度小于间断顺灌组,在术后2 h两组中的cTnT、CK和CKMM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采用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方法安全可靠,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常规的间断顺灌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近1年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包括介入治疗术后3例(心内支架术后急诊搭桥1例),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2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6例,占80%;电击复律4例,占20%。术后胸骨感染1例,围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70岁)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自动复跳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和分析老年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的灌注管理经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选择60例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n=32),二尖瓣置换(MVR,n=8),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n=3),MVR+CABG(n=3),二尖瓣成形(MVP,n=12),MVP+CABG(n=2)的患者按其年龄分为老年组(50~73岁,n=36)和成年组(33~49岁,n=24)。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方法等基本相同。对老年患者采用了持续冷血逆行灌注心肌保护、高流量灌注、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血糖、超滤、低温混合肺保护液行肺灌注等。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性别以及术前一般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51例,占85%;电击复律9例,占15%。老年组与成年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2.76±3.04)d vs(16.48±5.43)d,P〈0.05];术后房颤发生率降低(36.7%vs 53.3%,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6.7%vs 20%,P〈0.05),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术中对老年患者采取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血糖和乌司他丁与氧合机器血混合配成低温肺保护液进行肺保护等特殊方法,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双瓣膜置换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对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 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①顺行灌注组:先经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完成二尖瓣置换,再斜行切开主动脉,直接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心脏麻痹液,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 ②逆行灌注组:经冠状静脉窦间断逆行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依次完成二尖瓣置换和主动脉瓣置换术. ③顺灌加逆灌注组:先按顺行灌注方法完成二尖瓣置换,再采用逆灌方法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3组患者心肌氧摄取率、乳酸的变化.结果 2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阻断主动脉期间心肌氧摄取率均降低,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开放主动脉后10 min心肌氧摄取率仍低于阻断主动脉前,逆行灌注组降低更明显.阻断主动脉和开放主动脉10 min 3组各时相点动脉血和冠脉回流血乳酸含量均较阻断主动脉前明显升高,而冠脉回流血乳酸含量又较动脉血含量高.逆灌组阻断主动脉80 min和开放主动脉10 min动脉血和冠脉回流血液乳酸浓度均高于顺灌组,开放主动脉10 min时则高于顺灌加逆灌组.结论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顺行灌注或顺灌加逆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心肌灌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体外循环(ECC)下瓣膜置换术中不同的心肌灌注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各方法对心肌的保护效果及对围术期的影响。方法:53例瓣膜手术按所采用的心肌灌注方法分为晶体停搏液组(组Ⅰ),含血停搏液组(组Ⅱ)和温血逆灌不停跳组(组Ⅲ)。术前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但Ⅳ级心功者组Ⅱ(10%)、组Ⅲ(15.4%)多于组Ⅰ(0.0%)。结果:术中ECC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多巴胺支持率、引流量等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Ⅰ最低咽温、心脏自动复苏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组Ⅱ和组Ⅲ(P<0.05);ECC总液量、稀释度、晶体停搏液灌注量、血K^ 浓度均高于组Ⅱ和组Ⅲ(P<0.05)。组Ⅲ主动脉阻断时间、ECC总液量低于组Ⅰ和组Ⅱ(P<0.05);流量和最低咽温高于组Ⅰ和组Ⅱ(P<0.05)。与术前比,术后LVEF在组Ⅱ和组Ⅲ仅有轻微下降(P>0.05),而组Ⅰ显著降低(P<0.05)。结论:含血灌注和不停跳温血灌注能给心肌提供能量,因而较晶体停搏液具有更明显的心肌保护效果,且对围术早期的水、电解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方式,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值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资料。二尖瓣病变1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8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病变2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复苏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冠心病合并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14例,其中10例行瓣膜成形术,另外4例行二尖瓣置换。瓣膜置换手术中2例应用进口双叶机械瓣,其它均应用生物瓣,二尖瓣成形使用Carpentier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另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随访23例,随访时间2个月~45个月,心绞痛不同程度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