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修订后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四川、重庆两地初一至高三的12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当前我国中学生应对生活压力的主要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忍耐、幻想、合理宣泄及消极反抗;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和合理宣泄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幻想和消极反抗应对;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更少采用忍耐和消极反抗应对;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应对方式有较大不同。结论在不同的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学校差异、年级差异仍旧存在,应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修订后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四川、重庆两地初一至高三的1 2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当前我国中学生应对生活压力的主要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忍耐、幻想、合理宣泄及消极反抗;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和合理宣泄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幻想和消极反抗应对;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更少采用忍耐和消极反抗应对;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应对方式有较大不同.结论 在不同的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学校差异、年级差异仍旧存在,应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了解当代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有利于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方法本研究以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265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城乡、独生子女情况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女生在求助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比男生更多的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各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等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求助、合理化维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12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类型高校学生之间的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生活满意和消极情感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女生较男生更多地采用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P<0.001),女生幸福感水平高于男生(P<0.01);各年级大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和负性情感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和求助维度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维度呈负相关.结论 个体的应对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幸福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为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52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女生应对方式中,采取发泄的方式显著多于男生;与初一、初二学生相比,初三学生更多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而初一学生则较多采取幻想的方式;与农村、牧区来源的学生相比,城镇学生更多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而农村学生则更多采取求助和退避的方式。结论在不同的应对方式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及不同生源地的初中学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某医学护理职业学院263名二年级大学生为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结果263名高职生有心理症状的占6.8%,男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在SCL-90各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更多倾向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但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幻想、自责方式;3个不同专业学生在幻想和总均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女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其心理症状较男生明显。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果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34-935
目的了解西安市中学生吸烟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治中学生吸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从西安市6个城区随机抽取8所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三年级的1 028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日常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幻想、忍耐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结果西安市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34.1%;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采取退避、发泄和忍耐的方式多于男生,高三学生更多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初二学生更多采取求助和退避的方式。中学生的问题解决、退避和幻想等应对方式与尝试吸烟行为之间存在相关。结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其应对方式有密切关系。教导中学生使用科学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少尝试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郑州市和漯河市农村中学初一至高二5个年级共计6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中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②自我意识与应付方式有相关性。结论农村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自我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与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为探讨父母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锦州市2所小学共835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7.01%,其中男生为16.43%,女生为17.5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0,P<0.01).男生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6,0.176,0.129,P值均<0.01);女生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9,0.108,0.165,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独生情况及性别均呈线性回归关系(R2=0.16,F=20.03,P<0.01).结论 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儿童家长在子女教育态度方面存在问题.应纠正问题儿童家长教育态度,并提供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关系,探讨父母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PLOC)、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MHRSP)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济南市长清区544名农村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PLOC各因子得分在不同性别、年级和偏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其中男生组明显高于女生组,偏离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LOC各因子得分与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等心理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086~0.200,P0.05)。【结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建议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改善父母的教育态度等,以便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智  杨军霞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24-825
目的 探讨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2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在应对方式上,各因子分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应对方式因子分与心理健康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高中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应对方式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上仍需要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住宿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情况问卷,抽取山东省2个地区共9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应对方式在不同地区和是否住校方面都存在统计学差异,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状况、学习成绩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亲子关系状况、是否住校、学习成绩对积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状况、是否住校对消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 【结论】 住宿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住校的学生倾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应对方式对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86名藏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层回归分析显示,第一层人口变量中上学方式、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留守、学习成绩进入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方程(F=8.526,P=0.000),控制人口变量后,应对方式能独立解释心理健康状况21.70%的方差变异。结论 住校、初一、留守、学习成绩差、家庭收入低的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管理者加强应对技巧的培训,能改善藏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曲靖市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 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离异家庭学生87名,完整家庭学生439名,组合家庭初中生40名进行了测查。结果 离异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应对显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组合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忍耐应对显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结论 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初中生比完整家庭初中生更多采用发泄,忍耐,幻想等应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个体时间管理倾向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为缓解中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青少年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中学生331名的时间管理倾向和应对方式进行团体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各因子均与问题解决求助呈正相关(P<0.01),时间价值感与发泄因子呈负相关(P<0.05),时间效能感与幻想、忍耐因子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求助、幻想3个因子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时间管理倾向者在对具体应对方式上的选择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为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52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女生应对方式中,采取发泄的方式显著多于男生;与初一、初二学生相比,初三学生更多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而初一学生则较多采取幻想的方式;与农村、牧区来源的学生相比,城镇学生更多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而农村学生则更多采取求助和退避的方式.结论 在不同的应对方式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及不同生源地的初中学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诸燕  赵晶 《健康研究》2012,32(1):32-35,44
目的 调查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64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男生在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生活事件中的表现,在寻求社会支持和发泄情绪应对方式中的表现均显著差于女生(P<0.05);(2)生活事件与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显著相关(P<0.05),与指向问题的应对无显著相关(P>0.05);(3)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丧失和其他三个因子进入指向问题应对方式的回归方程;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三个因子进入指向情绪应对方式的回归方程.结论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存在极显著相关,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高中生应对方式形成的因素。方法从深圳市2所中学中随机选取200名高中学生,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要求其完成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女高中生在采用发泄这种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男生(P<0·05);②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③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养育方式对高中生的积极应对方式有一定预测效应。而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养育方式对高中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有一定预测效应。此外,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母亲文化程度这些变量,一定程度上也能预测高中生的应对方式。结论高中女生更倾向于采用发泄的应对方式,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养育方式能预测高中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