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注意事项,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治疗、护理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66例住院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以白昼每15min~30 min、夜晚每30 min~60 min进行一次收缩压、舒张压的测量。时间周期为24小时时间(从上午8:00至次日上午8:00),总共获得48个血压监测值,通常大于80%为有效监测,即39个监测数据,对血压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166例住院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不具有显著性的昼夜节律特点。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血压监测数据,利于对患者的血压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利于临床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夜间出现的节律变化以及针对患者所研究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节律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具体的护理对策。结果:对老年人夜间的平均收缩压以及平均舒张压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观察血压发生的变化,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后显示了非常好的效果。结论:通过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夜间节律变化,为后续临床的护理给予了充分指导,医生能够有效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而来选择给患者用药的时间,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辜玉英 《四川医学》2010,31(5):627-628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在指导临床用药、护理以及在诊治高血压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偶测血压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均值(P〈0.05),24h动态血压节律均显示出两峰一谷及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同时为临床用药,护理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植入式遥测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清醒无束缚状态下血压昼夜波动变化。方法:取8只SPF级3月龄雄性SHR大鼠,进行C50-PXT植入子植入手术,恢复7d后,用遥测系统进行24h连续清醒无束缚的血压监测,并用EMKA分析软件对动态血压心率均值、24h血压心率趋势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月龄的SHR大鼠血压和心律呈昼夜节律性变化。白昼阶段血压明显低于夜间阶段(P<0.01),血压在凌晨AM1:30~2:30和晚上PM8:30~9:30时出现两个高峰期,下午PM2:00~2:30时出现一低谷期。其中夜间阶段平均收缩压为166.02mmHg,两个收缩压峰值分别为172.13mmHg和171.38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是162.73mmHg,收缩压谷底值为155.73mmHg。而心率两个高峰期出现在凌晨AM1:30~2:00和晚上8:00~9:00,高峰值分别为375.00次/min和373.26次/min;心率低谷出现在上午11:00左右,谷底值为310.91次/min,白昼和夜间的平均心率分别为328.85次/min和346.05次/min。结论:3月龄的SHR大鼠血压和心律呈昼夜节律性变化,血压和心率在夜间出现两个高峰,白昼出现一个低谷,且夜间的平均血压和心率要高于白昼,SHR大鼠的血压和心率的节律变化与其活动有关。植入式遥测技术可准确反映SHR大鼠血压昼夜的节律性变化,有助于正确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和高血压的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4 h动态血压检测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4h动态血压变化并给予护理干预,以减少本病对母婴的危害。方法应用BIOX-180型动态血压分析系统对50例轻、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无创伤性24h动态血压检测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增高,存在昼夜节律变化.峰值在早晨8时-10时,下午15时~20时,谷值夜间1时-4时。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节律异常率为20%,中、重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为65%.结论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4h动态血压有昼夜节律变化,呈勺型.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夜间血压下降明显,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规律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观察血压昼夜规律性变化。结果:20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清晨6时后血压由正常逐渐上升,约7:30~9:00时达第一峰值(156例,约占78%),下午:7:00~9:00时再次达第二峰值(148例,约占74%),零晨1:00~3:00时处于最低谷,其余时间维持在正常水平。重度高血压病32例24h血压持续升高,夜间血压下降小于10%,无明显曲线。结论: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每日血压有两次峰值,早晨6:00时后逐渐升高,7:30~9:00时达第一峰值,下午7:00~9:00达第二峰值,零晨1~3时处于最低状态,重度高血压失去此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夜间至清晨3:00逐渐降至低谷,而后平稳地升高,至清晨6:00~10:00血压骤升,收缩3mm Hg/h,舒张压以2mm Hg/h的速度上升.国外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客观显示人体血压近日节律(即近似于24h为周期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继而客观显示高血压患者在清晨时段出现的异常的晨峰反应,即清晨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哲仁  汪荣杰 《浙江医学》1998,20(5):273-274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的变化,对5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其中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组20例、不伴高血压组17例,单纯糖尿病组15例。结果显示:偶测血压明显高于24h动态血压;24h均压、白昼均压、夜间均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1)。各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依次增加(P<0.01),昼夜血压节律正常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4h尿蛋白排泄量依次减少,与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均P<0.01)。提示24h动态血压监测能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的动态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临床应用实践的观察分析研究。方法:对18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节律类型,对其中非勺型高血压111例患者采取晚间、睡前服药或在原有治疗药物基础上晚间、临睡前加服一次药物,观察血压水平控制和昼夜节律改善的效果。结果:111例中69(62.2%)者非勺型血压节律得到改善,24小时血压水平进一步控制。结论:改变服药时间和方法可改善非勺型血压节律,对靶器官保护有益。  相似文献   

10.
付文岚  任野  范静 《医学争鸣》2007,28(23):2172-2174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及与围生儿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0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晚孕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高于轻、中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P<0.05);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舒张压变异率好于中、重度患者(P<0.005).重度患者生后1 min Apgar评分<8分者率比轻、中度者高(P<0.05).结论: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大部分有昼夜节律变化,而中、重度患者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籍此可合理科学的设计治疗方案.动态血压监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诊断分度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压变化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正常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各57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无差异。无原发性高血压症、无其他疾病合并症。应用德国维龙动态血压分析仪,分别在妊娠34、38周,每周周一、三、五进行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峰值时段:6:00~8:00,16:00~18:00,低谷时段:2:00~3:00,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值,绘制图表。结果所有妊高征患者动态各个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数据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脉压差也高于正常妊娠组。妊高征组患者的收缩压呈日节律性,08:00~20:00高于夜间21:00~06:00,2:00~3:00时段血压呈现为低谷期。结论掌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压变化的规律性,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妊高征的诊断、治疗以及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周红燕  翁梅芳 《河北医学》2000,6(7):632-633
原发性高血压(EH)者靶器官损害(TOD),是指在EH持续过程中出现的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为研究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TOD的关系,我院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昼夜血压节律改变,并探讨其与TO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高血压患者64例,均符合1993年WHO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44~79岁,平均64±6.2岁,受试期间保持原有生活规律并存服降压药。1.2 方法。ABPM采用美国产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90207型),预设测压间隔时间为白天(6∶00~22∶00),每30m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白大衣"高血压10例,勺型高血压组36例,非勺型高血压组2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8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接收的7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5例,均给予厄贝沙坦,A组给药时间(20:00-21:00),B组给药时间(6:00-7:00),用药4周后监测24h动态血压,记录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结果:两组患者服用厄贝沙坦后以上血压观测指标均明显下降,而且A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晚间给予厄贝沙坦能够更加平稳的达到降压效果,避免发生昼夜规律异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180例测试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以及降压药物合理应用关系.方法 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伟伦Welch Allyn ABPM 6100型)观察180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超常模式,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24小时血压存在不同的变化,其中,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一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最为显著,二级次之,三级高血压夜间下降率不明显.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作为评价靶器官受损状况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探讨机体的生理和病例的节律特征以及高血压昼夜时间节律的变化。研究护士如何正确实施药物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如何保证降压达到最佳效应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80名,随机分成2组。分别于8:00或20:00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于用药前,用药后3d、7d连续监测患者血压,结合自然观察法对患者进行3个月疗效观察。结果:全组80名患者经过细致的指导性疗法,消除恐惧心理,自觉配合治疗,用药后可使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昼、夜均值、24小时均值显著下降。3周后血压下降至正常的为67例,血压明显下降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痛、头昏、乏力等临床表现均有好转。结论:护士指导患者昼夜节律规范服药,能有效的控制患者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探索动态血压在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2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高血压患者与 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二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有明显的区别 ;OSAS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 ,甚至还会高于白昼 ,多呈非杓改变 ,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正常的血压节律变化 ,呈杓型改变。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对初步诊断OSAS并高血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效降压药物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形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动态血压明确患者血压节律为非杓形(收缩压、舒张压)的高血压患者共10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56,18:00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 5mg)及对照组(n=53例,06:00~08:00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 5mg)。4周后动态血压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血压值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两种给药方式均能有效降低收缩压、舒张压;试验组能有效改善收缩压血压节律,使非杓形血压节律恢复杓形,对比对照组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 05),但对舒张压血压节律影响,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采用18:00给予长效制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能有效改善非杓形血压节律患者的收缩压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9.
关浩增  谢萍 《微创医学》2000,19(4):435-43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根据60例老年高血压的24小时DCG,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数分为节律正常组和节律消失组,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 而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低于节律正常组(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徐斌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981-983
目的评价不同时间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晨峰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2007年1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2例,选取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分别在06:00-07:00或18:00-19: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清晨及夜间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均能有效降低24h平均血压、昼夜平均血压及血压晨峰且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时间服药对控制血压、血压晨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