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创伤院内评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拟建立统一的具有专科特性的颌面部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 ,为进一步对伤度分级提供基础。方法 在AIS 90的基础上 ,增加临床高发的颌面创伤诊断条目 ,将张口受限、咬合关系紊乱、颜面畸形 3个主要病症列入评分指标 ,规定伤度参数 ,得出颌面创伤严重度评分 (MTS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纯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颧弓、上下颌骨或颧骨复合骨折以及软组织伤各组之间平均评分差异有显著性。MTSS为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 本口腔颌面创伤严重度评分公式可以预测其治疗时医疗资源的消耗 ,对反映口腔颌面创伤的程度具有可信性、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颌面创伤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颌面创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医护人员进行医疗预防和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126例颌面创伤住院患者行心理测试.结果颌面创伤患者SCL-90总分为153.76±62.44.阳性项数目为31.52±24.55,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颌面创伤患者SCL-90总均分级别构成符合正态分布.颌面创伤住院患者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随着颌面创伤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SCL-90各因子得分呈上升趋势.年龄和性别因素对颌面创伤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文化程度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颌面创伤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并且随着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文化程度低者,其心理健康水平亦相对较低.创伤事件和医源性应激是影响患者心身健康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4种常用创伤评分评估颌面部骨折的效果,筛选出适合评价颌面部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分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1009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类型包括单纯上颌骨骨折46例,单纯下颌骨骨折536例,单纯颧骨颧弓骨折233例,复合型骨折194例.术前均采用新损伤严重度评...  相似文献   

4.
2461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2461例颌面部骨折病例进行临床回顾研究.方法 对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2003至2009年间因颌面部创伤住院的2461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明确患者性别、年龄、损伤原因、职业、地域分布、血型、骨折部位、多处合并伤、损伤程度、首诊收入科室、治疗效果.结果 2461例颌面部骨折病例中,男女比例为4.28∶1;20~4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1424/2461,57.86%);道路交通伤938例(40.98%),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第三产业900例(78.53%),尤其从事交通运输业人员是最易骨折群体;颧骨复合体、鼻骨、下颌骨骨折分别占22.08%(955处/4325处)、20.67%(894处/4325处)和16.35%(707处/4325处),以上是颌面部骨折最好发部位;常合并颅骨、颅脑损伤及软组织挫裂伤,分别为21.74%、38.36%和48.84%.简明损伤评分法(abbrebiated injury scale,AIS)评分85.98%(2116例/2461例)患者小于2分;38.16%(939例/2461例)的患者首诊收入骨科.结论 颌面部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损伤程度较轻,常合并骨科损伤,男性较女性多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2461 cases of maxillofacial fractures. Methods From 2003 to 2009, 2461 maxillofacial fracture cases were treated in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 regarding sex, age, cause of injury,occupation,geographic distribution, blood type, fracture site, multiple associated injuries, injury severity, the patient's first admitted department, treatment results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male and female ratio was was road traffic accident(938 cases,40.98% ). People in tertiary industry(900 cases,78.53% ) were most vulnerable to injuries. The zygomatic complex (22.08% ), nasal bone (20.67% ) and mandible ( 16.35% )were the most frequent fracture sites, which we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kull ( 21.74% ), brain ( 38.36% )and soft tissue contusion injury (48.84% ). 85.98% (2116/2461 cases), of patients' AIS score was less than 2. Orthopaedics (939/2461 cases, 38.16% ) was the first admitted department. Conclusions The traffic accidents are the main cause of the maxillofacial fractures. Most injuries are found in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相似文献   

5.
颧上颌骨骨折82例临床总结;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眶周骨折伴复视的CT评价;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研究和治疗;三维CT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口腔颌面部骨折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研究;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眼心反射的观察;颌面部火器伤后间接损伤的牙髓组织中白介素-1的表达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急性创伤进行严格清创,根据创面情况、部位等选择适当的处理。不伴组织缺损的普通裂伤应精细缝合或“Z”形缝合,关闭伤口;伴有组织器官缺损的创面应用组织移植等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并为二期修复打下基础。结果:本组共治疗400例患者,386例伤口Ⅰ期愈合,随防6个月至1年,无明显瘢痕增生,无功能障碍,不需要Ⅱ期修复,美容效果良好。结论: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早期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提高术后效果。减轻患者容貌缺陷及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创伤不同缝合法的心理学差异(附8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内缝合及普通对位缝合对颌面部创伤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 :选择颌面部创伤患者 80例 ,随机分成A、B两组 ,分别进行皮内缝合与普通对位缝合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 (HAD)情绪测定表 ,测定患者的情绪变化 ,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影响。结果 :采用皮内缝合法治疗的患者 ,有抑郁焦虑情绪的人数较普通对位缝合治疗组人数明显减少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皮内缝合法是一种较理想的颌面部软组织创伤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的急诊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对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就创伤的原因、部位、缺损面积、治疗方法及效果等问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8例中,应用随意皮瓣修复缺损98例,占76.56%;轴型皮瓣修复30例,占23.44%。本组病例缺损面积最大者3.8 cm×3.2 cm,最小者1.5 cm×0.8 cm,均获得满意的整形治疗效果。结论 :颌面部创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急诊治疗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有利于受损组织血运的恢复,提高了创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在创伤后继发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总结技术流程及临床操作常规.方法 将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患者共54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2.4岁.术前三维CT扫描数据,应用BrainLab Iplan或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数据分割、三维重建、术前虚拟规划,术中采用BrainLab Navigation系统引导手术操作.术后48 ~72 h复查头颅CT,术前、术后CT在BrainLab Iplan系统中进行自动数据融合,采用二维测量和三维色谱分析法评估真实外科手术与虚拟设计的吻合度.结果 54例手术均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导航系统精度在颧骨颧弓骨折复位手术为0.2~3.5 mm、单纯眶壁缺损重建手术为0.8~2.0 mm、个性化假体植入手术为0.2 ~2.2 mm.结论 计算机虚拟规划有利于提高术前规划的精确性、可控性;导航系统能够作为信息载体,将虚拟计划信息传达到外科手术中,保证后者按照设计精确执行.  相似文献   

10.
38例颌面部火器伤临床分析,螺旋扩弓器治疗上颌骨矢状骨折临床分析,髁突矢状骨折的特征和治疗,33例口腔颌面部损伤伴休克的急救处理,煤矿医院口腔颌面创伤885例临床分析,对位不良颌骨骨折患者11例咬合重建的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清创术后软组织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行清创术患者500例,按术后软组织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简明损伤定级法(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是否存在合并伤、颌面部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部位、骨折类型和是否有糖尿病史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口腔颌面清创术后软组织感染的因素为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较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AIS评分较高、上颌骨受累、唇颏损伤和有糖尿病史.结论:影响口腔颌面清创术术后软组织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AIS评分较高、颌骨受累、唇颏损伤和有糖尿病史可能是影响口腔颌面清创术后软组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颌面创伤3 958例临床回顾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对口腔颌面创伤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特点及合并损伤等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总结。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55年至2001年,47年间收治的395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958例颌面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4.27:1;21~30岁(33.4%)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交通事故(30.6%)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在颌面部创伤中,下颌骨骨折2299例,占骨折的72.7%,发生率最高。合并损伤以颅脑损伤最为多见,有916例(23.1%)发生。结论颌面创伤住院患者以骨折多见。骨折发生的数量、部位等与致伤原因、受力性质及相应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关。颅脑损伤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比较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2005与AIS 1998在评价颌面部损伤严重度及创伤结局的差异,探讨简明损伤定级AIS 2005的临床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AIS 2005和AIS 1998对450例颌面部创伤病例资料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AIS 2005组(450例,A组)、AIS 1998组(450例,B组).结果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ies severity score,ISS)值递增,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上升;当ISS>20时,A组病死率明显上升;ISS>15、ISS<20时,A组病死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01).各ISS分值段并发症发生率A组高于B组.结论 ISS评价创伤及其结局预测总体AIS 2005优于AIS 1998;AIS 2005评分标准较AIS 1998能够更加敏感地反映创伤的严重度.使用AIS 2005评价多发伤时,应以ISS>20界定严重多发伤.  相似文献   

14.
885例颌面部损伤回顾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分析深圳特区885例颌面部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口腔科1998年1月-2002年6月间收治的885名颌面部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结果:颌面损伤患者人数占本科住院总人数的76.6%,男女比例为3.5:1,21-3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机动车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占52.09%。颌面部损伤以单纯软组织损伤最为多见,占68.93%;颌面部骨折以下颌骨骨折最多见,占面部骨折总数的17.85%,其次是颧骨和上颌骨骨折。颅脑损伤和四肢损伤是颌面损伤的常见合并伤。结论:男性青年为颌面损伤高发人群,机动车是主要致伤原因,软组织伤最多见,下颌骨为骨折多发部位,颅脑伤为常见合并伤。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探讨其栓塞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1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行造影及栓塞治疗,其中5例深部间隙AVM中,1例行单纯动脉栓塞,1例行单纯瘤腔栓塞,3例行动脉及瘤腔栓塞;6例浅表AVM中,5例行单纯动脉栓塞,1例行动脉及瘤腔栓塞。栓塞材料1例采用PVA,3例采用NBCA,7例采用PVA及NBCA。结果 5例深部间隙AVM造影均显示畸形静脉团,其中4例经瘤腔栓塞后随访12~30个月无复发;1例经动脉栓塞后18个月无复发。6例浅表AVM病变血管均较弥散,其中4例在栓塞治疗(共8次)后随访6~15个月,病变得到控制;另2例栓后手术,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颌面深部间隙AVM多含明显静脉池,应行动脉及瘤腔栓塞,部分病变有望得以根治;浅表AVM血管多较弥散,宜采用动脉栓塞,若皮肤受累可于栓后行病变切除及修复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1995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18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有无远处转移、确诊方式、治疗及预后等,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女10例、男8例;平均发病年龄20.2岁(3~61岁);肿瘤平均直径4 cm(1.5~6.5 cm);原发部位包括:舌(10例)、颊(5例)、口咽(1例)、上前牙龈(1例)、下前牙龈(1例),其中1例发病初期即有肺转移,1例术后46个月发现肺转移。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均以病灶扩大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放疗3例,辅助性化疗1例。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6~75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早期肺转移患者带瘤生存19个月,1例复发伴多处肺转移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具有其自身特点;确诊依据免疫组织化学及PAS染色;治疗以病灶扩大切除为主,多数病例在病灶彻底切除后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多种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2种组织瓣整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技术特点及适应症。方法:对68例口腔颌面部大、中型组织缺损的患者,立即用带蒂肌皮瓣和游离组织瓣进行舌、口底、面颊部、腮腺区等部位的修复重建,并对效果进行观察。结果:54块带蒂肌皮瓣成功率为96.3%(52/54),使用最多的是胸大肌皮瓣;17块游离组织瓣成功率为88.3%(15/17),使用最多的是前臂游离皮瓣。所用各类组织瓣修复效果良好。结论:用组织瓣立即整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可及时恢复口腔颌面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特点.方法 2001年12月~2006年11月住院的口腔癌初诊患者10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1~60岁,平均47岁,中位年龄50岁.舌癌1例, 颊癌2例, 口底癌4例,牙龈癌3例.均采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术后所致软组织缺损.供区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无继发畸形.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舌骨下肌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全部或部分皮瓣坏死,移植成活率100%.患者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无一例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舌骨下肌皮瓣制备较简单,效果可靠,且成活率高.可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初探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35 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行血管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分析所有病变的供血动脉、回流静脉及畸形血管网的分布特征.20例单纯栓塞治疗,15例行栓塞与手术治疗,随访10个月~6年,分析其疗效.结果 从血管造影表现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可分为4型:弥散型(15例),病变由多个动脉支供血,畸形血管呈弥散的网状结构;密集型(11例),供养动脉及畸形血管网密集分布,呈团块状;混合型(6例),病变部分较弥散分布,部分呈密集的血管团状;伴动静脉瘘型(3例),病变内含较大的动静脉瘘结构.从疗效看,35例中20例疗效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复发;13例复发需进一步治疗;2例巨大病变则进行性发展.结论 颌面部软组织AVM的血管构筑可分为4型,血管构筑的分型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