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行胆管胰管双重外引流预防胆漏、胰漏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3例采用Child方法重建消化道,4例采用Whipple方法重建消化道,1例采用空肠胰腺捆绑式吻合重建。胰管内插入适当粗细塑料管并与胰管缝扎固定,T管一侧短臂经胆肠吻合口放入肝总管,另一短臂放入肠腔,T管长臂及胰液引流管经桥袢肠腔距胰肠吻合口15~20cm处肠壁分别引出、固定。10~14d胆汁、胰液适时回输肠道,带管3周拔除。结果28例患者无1例发生胆漏、胰漏,1例胰腺残端出血,1例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能有效降低吻合口张力,消除胆汁、胰酶侵蚀作用,预防胆漏和(或)胰漏,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一种新术式预防胰瘘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在Child术式基础上经T管胰液外引流预防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31.4%),其中肺部感染5例,右胸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局限性腹膜炎2例,腹腔脓肿1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及胰瘘发生.结论 采用稳妥的胰肠吻合,同时经T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及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胰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的测定在胰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3月泰兴市人医集团收治的7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3-5d测定胰肠、胆肠吻合口旁引流液淀粉酶浓度,同时测定血清、T管内胆汁淀粉酶。采用国际国内认可的胰瘘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77例中术后出现胰瘘(ISGPF)34例(44.2%),其中A级胰瘘22例(28.6%),B级或C级胰瘘12例(15.6%)。单纯性胰液渗漏22例,胰肠吻合口漏12例,相关死亡5例(6.5%)。结论:术后对胰肠吻合口引流液淀粉酶的监测十分必要,主动结合其他生化指标的监测,可较有效地获知早期胰接的发生及胰瘘的性质,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T管胰液引流预防胰瘘的方法、并发症、死亡率及疗效。方法分析4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术式基础上经T管胰液引流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无胰痿发生,3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14例(31.8%),肺部感染4例,右胸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2例,胃排空延迟2例,局限性腹膜炎2例,腹腔脓肿l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T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及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采用稳妥的胰肠吻合。对预防胰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胰瘘是重症胰腺炎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70年1月~1991年12月共收治重症胰腺炎所致胰瘘共15例。本组诊断标准:(1)引流液淀粉酶值高于正常;(2)外瘘或引流时间超过2周以上。结合本组病例,就其处理讨论如下。一、重症胰腺炎并发胰瘘的病理急性胰腺炎是自身消化性疾病。重症胰腺炎时,于由胰腺组织的严重自身消化。或病程中之继发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性胰腺坏死,均可导致胰腺的严重损害,这种损害一旦波及胰管(包括其分枝),破坏胰管的完整性,胰液就自胰管内溢出,此一病理阶段,称为胰漏。胰漏的病理类型与受损胰管之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闭合性胰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胰腺损伤16例,十二指肠损伤13例,其中包括联合胰十二指肠损伤3例,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采用单纯胰腺、十二指肠修补,远段胰腺切除,胰一空肠Roux—y吻合,带血管蒂空肠间置十二指肠修补,十二指肠二段与空肠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等。结果全组治愈,并发胰腺坏死化脓1例,胰瘘1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手术是取得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价值。方法在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均采用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预防胰瘘。结果36例中出现胰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肾功能衰竭。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可有效地预防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乌司他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 (Ulinastatintrypsininhibitor ,UTI)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抑制胰液的分泌、预防和治疗胰瘘的作用。方法 对照组 :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未应用乌司他丁 ;实验组 :3 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常规应用乌司他丁 10万U溶于 2 5 0ml生理盐水 ( 2h内滴完 ) ,Bid ,连续用 5~ 8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术式。结果 对照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2 48 5 6± 10 6 75 )ml/d ,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 13 8 2 6± 114 74)ml/d ,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比对照组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 6例 ,未应用乌司他丁治疗 ,死亡 6例。实验组术后发生胰瘘 2例 ,常规应用乌司他丁治疗 ,无死亡病例。结论 乌司他丁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抑制胰液分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胰瘘疗效可靠 ,能够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T)是治疗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标准术式 ,但胰瘘为PDT术后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一直为临床所关注。我们总结 89例PDT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如下。1 资料方法1990 - 2 0 0 2年 ,我们共施行PDT术 89例 ,男 6 3例 ,女2 6例 ,年龄 5 0~ 75岁 ,平均年龄 6 4 .6岁。全组消化道重建均按照胰肠、胆肠、胃肠吻合的顺序。我们根据胰腺质地、残胰粗细、胰管口径来决定吻合方式。本组行胰肠端侧吻合(ESPJ)者 4 1例 ,其中行胰端对空肠黏膜下层面术式 (RPC SM)者 39例 ,行胰端对空肠浆膜面术式 (RPCJS)者 2例。本组行胰肠套入吻合…  相似文献   

10.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R)后的重要合并症,为防止PDR后胰瘘,我们设计空肠“浆肌袖”与胰腺端端吻合技术改进,自1989年6月~1995年3月临床共应用PDR 1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后胰瘘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 2 0 0 1年以来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完成的 2 6例PD与 1993年~ 2 0 0 0年采用其他胰肠吻合方式完成的 82例PD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胰瘘的发生率为 13 9% ( 15 / 10 8) ,其中捆绑式胰肠吻合组无胰瘘发生 ,而胰 -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组及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 2 4 6% ( 14 / 5 7)、4 0 % ( 1/ 2 5 ) ,捆绑式胰肠吻合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胰 -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组 (P <0 0 1) ,而与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 ,预防胰瘘效果可靠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肠外与肠内营养联合奥曲肽对胰瘘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17例胰瘘病人在实施肠外与肠内营养联合奥曲肽对胰瘘分泌的影响。 方法 :观察肠外或经鼻空肠管和空肠造口管的肠内营养支持途径 ,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 1、4、7天胰液分泌、胰液中蛋白量、淀粉酶以及HCO-3 、K 、Na 和Cl-量的变化。 结果 :肠外与肠内营养期间胰液量、胰液中蛋白量、淀粉酶及HCO-3 、K 、Na 和Cl-量两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加用奥曲肽后两组均有下降 ,肠外营养加奥曲肽组虽下降幅度稍大于肠内营养加奥曲肽组 ,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肠外和经空肠置管的肠内营养没有刺激胰腺分泌和加重胰腺负担 ;若结合奥曲肽 ,则可明显抑制胰液分泌  相似文献   

13.
<正>提起胰腺癌,人们可能会想到乔布斯、帕瓦罗蒂……商界精英,艺术大家,即使"有钱有势"能得到最好医疗条件,也依然无法抵抗。因此,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1.最难治的恶性肿瘤胰腺位于上腹深面,靠近背部的后腹膜区域,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以及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是人体外分泌和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脏器。在上腹腔,胃通过十二指肠与小肠相连,胰头部正位于十二指肠"C"字形的怀抱中,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进入肠道,胆管下端在胰头部与胰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汁和胰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对黏膜联合贯穿交锁封闭式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采用胰腺导管对黏膜联合贯穿交锁封闭式胰肠吻合行LPD的连续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病率、病死率)、病理结果,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中12例成功施行LPD, 1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308.6 ± 61.7)min, 胰肠吻合时间(26.7 ± 4.3)min, 术中出血(188.1 ± 94.2)ml, 术中输血2例, 术后出现生化瘘1例, 未发生B级、C级胰瘘, 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4.2 ± 3.5)d, 术后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无Clavien 3级以上并发症发生及30 d再入院、死亡病例。结论胰腺导管对黏膜联合贯穿交锁封闭式胰肠吻合方式可有效降低LPD后胰腺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与胰肠吻合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73例(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60例(胰肠吻合组)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 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1.7%,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和15.0%,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6.2±5.3)d和(24.3±11.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较之胰肠吻合手术具有胰瘘发生率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28年来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等病人49例。胰头癌和壶腹癌术后生存最长者分别为8.5年和18年。本文总结了胰管处理方式、血清胆红质与并发症的关系。胰管—空肠粘膜吻合,胰瘘发生率为5.6%;胰腺断端空肠内套入,胰瘘发生率13.3%,血清胆红质高于10mg/dl,并发症发生率61.5%,低于10mg/dl,并发症发生率25%手术死亡率为6.1%。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胆漏的发生原因。方法 对 4 8例胰头癌、壶腹癌患者 ,随机分成2组 ,一组为传统Child术式 2 7例 ,另一组为胆汁T管外引流并胰液胶管外引流的Child术式 2 1例。结果 传统Child术式发生胰胆漏 6例 ,引流的Child术式组无胰胆漏发生。结论 胆汁T管外引流并胰液胶管外引流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 ,能有效地预防胰、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4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Whipple法和Child法与胰瘘、胆瘘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探讨其之间的关系。认为若吻合满意,胰管空肠粘膜吻合法在预防胰瘘上仍是可靠的。而近年倍受推荐的Child法可适用于各种口径之胰管,技术上改进后,尚可兼有Whipple法的优点,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术式。胰管内置支撑管且空肠内短管引流即可有效地减少胰瘘的发生。而胆瘘的发生与安置胆道引流无关。胆管戳孔T管引流仍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预置措施。认为胰腺残端继发性出血可能是Child法的一大缺陷而须加以改良。  相似文献   

19.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易并发感染成为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文介绍五点法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并胰液外引流 ,同时胆肠吻合口置支撑管技术 ,并探讨其在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自 1991年 1月~ 2 0 0 3年8月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 4 7例 ,其中男 30例 ,女 17例 ,年龄 32~ 6 8岁 ,平均年龄 5 4岁。其中A组 2 5例 ,采用五点法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及胆肠吻合口置支撑管技术 ;B组 2 2例 ,采用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 手术方法 B组采用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胃吻合术在胰头部横断伤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6年3月~2008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胰头部横断伤患者施行胰腺近侧断端交锁缝合、远侧断端胰胃吻合术.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1例胰瘘发生,全部治愈,无远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胰胃吻合术治疗胰头部横断伤不仅能降低病死率,预防胰瘘发生,而且可较大限度地保留胰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