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8 8 9年Peabody首先对一组高血压或 /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突然出现一过性半身不遂、失语或失明等神经功能障碍发作 ,历时 2 4小时至数日自愈者称为“脑血管痉挛”。1 951年Denny Brown提出 ,由于中毒性肺炎或心源性休克等各种原因引起全身血压下降 ;或由于脑血管狭窄致脑内血流量的不足 ,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命名为脑供血不足(CVI)。 1 955年Millikan发现 ,临床表现为反复可逆性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缺失的病例 ,大多数可能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表面的微栓子脱落引起的微栓塞所致。其后 ,由于F…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BAEP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0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09例VBI患者做常规BAEP检查,并对其结果按年龄、病程进行分析。结果:109便中异常81例,异常表现为各主波的波间期延长。其中病程〈2年者异常率为40.6%,2-5年者为87.8%,〉5年者为88.9%。结论:VBI2的BAEP异常率有随病程延长而增高的倾向。BAEP对VBI缓解期间病例诊断有一定参考意  相似文献   

4.
赛莱乐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赛莱乐治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5例,应用赛莱乐(盐酸丁咯地尔)200mg溶于生理盐水200ml静滴,10天一疗程。对照组40例,应用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5%葡萄糖200ml静滴,10天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赛莱乐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青少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发病原因。方法:对41例VBI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多种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等成年人常见的原因,而在青少年VBI发病中无意义。(2)颈椎外伤、椎动脉先天性或继发性狭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偏头痛等致血管、血流异常则是青少年VBI发生的常见病因。结论:青少年VBI的发生具有多病因性,但有其不同于中老年人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晕厥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使用TCD在诊断热晕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2004年7~9月热晕厥病例资料27例,颈椎病椎动脉型病例资料25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8例;均使用美国CDST型二维TCD仪检测LVA,RVA、BA的参数值。结果三组间病例频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晕厥组和颈椎病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晕厥组和颈椎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热晕厥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合临床症状、体征、TCD检测诊断热晕厥具有可信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按造影结果对症状、体征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患者造影未见异常,22例颈动脉系统出现异常,2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异常,5例前后循环均见异常。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多种疾病表现与其类似,亟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分析了13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并针对诊断学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137例VBI中,临床确诊的51例(37%),临床不典型,但经过眼震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等特殊检查确诊的20例(15%);其它66例均拟诊为VBI。本文还对VBI的病因诊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BAEP与TCD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3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T为阴性的病人,进行了BAEP和TCD检查,异常率为83.8%和70.3%,(P>0.05),主要异常表现分别为:Ⅲ—Ⅴ>Ⅰ─Ⅲ间期,Ⅰ/Ⅴ波幅比>1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证明BAEP、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椎基底动脉系统通常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其主要供应脑干、小脑、大脑、枕叶和颞叶后下部,各种不同病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表现发作性眩晕, 听力减退,耳鸣、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平衡障碍等, 我院 2005-01~2009-01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电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电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作用,一直存在争论。为此,作者进行了下列研究。 对象和方法 25例脑梗塞恢复期(PRBI),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1例脑膜瘤患者以及10例健康对照者均做了神经系统检查。健康对照组均无高血压和颈椎病。 PRBI组中,18例男性病人平均年龄(X±SD)是63±7.0岁,7例女性是59±5.0。VBI组中,19例男性是49±14.0,13例女性是50.0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93例,年龄60~90岁。均突然眩晕,伴有恶心呕吐48.4%,耳鸣耳聋32.3%,构音障碍21.5%,一侧肢体无力12.9%。91.4%头位改变诱发。应用血塞通或维脑路通静点,内服阿司匹林,颈椎热敷牵引治疗,43%未再发作。讨论了发病机理。颈椎热敷牵引(重2.0~2.5kg)是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参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用10Hz探头探查颅外段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内径、血流频谱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56例患者有124例异常,表现为频谱形态的改变及血流速度的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判断椎动脉的血管结构,定量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100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丁咯地尔)50例与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 川芎嗪注射液)50例,对比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痊愈率与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丁咯地尔治疗VBI性眩晕疗效确定,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眩晕是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简称VBI)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临床治疗各异 ,疗效均不满意 ,为提高本病疗效 ,我院采用尼莫通 (Nimotop)注射液静滴治疗VBI患者 40例 ,疗效良好 ,现报道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我院从 1997年 1月~1999年 12月住院患者中选择 80例 ,所有病例均以眩晕为首发症状 ,且符合1989年WHO推荐的“可能VBI”诊断标准 ,起病急 ,同时合并下列其中①项以上者 :(1)运动障碍 ;(2 )感觉障碍 ;(3)单或双眼一侧视力 ,视野缺失 ;(4 )平衡失调、眼震、复视、耳鸣、构音不良等。患者全部做头颅CT或MR…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过时了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20世纪60年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首先被神经科接受和使用,并逐渐在普通内科、心血管科、骨科、五官科、老年科以及中医科广泛运用,许多患都因头晕或眩晕而被冠之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缺乏标准,对之处理更是杂乱无章,毫无规范可言,导致大量医疗资源浪费,而真正的患又未得到正确的防治。因此,澄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相关概念、规范诊断治疗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赛莱乐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 46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赛莱乐治疗了 2 4例与对照组 (低分子右旋糖酐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 2 2例 ,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基本痊愈与显效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赛莱乐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张燕于杰佟岩战杰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的多发病。长期以来病人多以眩晕就诊,而缺乏客观依据。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187例正常人(374根)及177例患者组(354根)椎动脉进行定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