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灌流胸主动脉环张力变化。结果:①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0.25~32.0 g/L)对苯肾上腺素(PE,1-0 6m o l/L)和KC l(6×1-0 2m o l/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和去内皮的血管环均有舒张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②EC50(KC l 6 g/L,PE 6.4 g/L)的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使CaC l2量效曲线下移,最大反应降低;③经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预处理的去内皮血管,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可加强PE引起的血管收缩,与ryanod ine受体阻断剂钌红共孵育可取消维拉帕米的上述作用,而IP3受体阻断剂肝素则不能取消其作用。结论: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血管呈非内皮依赖性的双重作用,其舒张效应大于收缩效应。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产生的血管舒张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电压依从性钙通道和受体依从性钙通道减少Ca2 内流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所致;其收缩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内质网ryanod ine受体,引起内质网内Ca2 释放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黄芪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黄芪对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在去除血管环内皮后,观察累积浓度黄芪对基础状态(基础组)、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苯肾上腺素组)、氯化钾预收缩(氯化钾组)的血管环的作用和黄芪对经无钙液(无钙液组)、无钙液加肝素(肝素组)、普萘洛尔(普萘洛尔组)预处理后的血管环的作用.结果:在血管内皮被去除后,黄芪对基础状态或氯化钾预收缩的血管环无影响;当黄芪浓度累积达(10-1、3×10-1、100、3×100)g/L时,对PE(3×10-7mol/L)预收缩的血管环产生剂量依赖性舒张作用(P<0.05).经无钙液预处理后,黄芪(3×100 g/L)对血管环的舒张作用未被阻断;但经无钙液加肝素预处理后,该作用被显著抑制(P<0.01);而普萘洛尔预处理不影响黄芪对PE预收缩血管环的舒张作用.结论:黄芪对去除内皮的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敏感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内钙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槲皮素与芦丁对离体大鼠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研究槲皮素与芦丁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及其可能的途径。方法:采用累积加药法,检测槲皮素和芦丁对去氧肾上腺素(pheny lephrine,PE)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结果:槲皮素对离体大鼠内皮完整和去内皮的胸主动脉环均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而芦丁对PE预收缩血管的舒张作用是内皮依赖性的。槲皮素和芦丁对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环的最大舒张反应分别为(77.20±6.11)%和(44.28±7.48)%,但两者对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环最大舒张的半数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 E(0.1 mm o l/L)预处理后,可阻断芦丁诱导的舒张血管作用,但不能阻断槲皮素引起的舒张血管作用;用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10μm o l/L)预处理后,两者的血管舒张作用均被阻断。用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μm o l/L)预处理后可减弱槲皮素诱导的舒张血管作用,但不能阻断芦丁引起的舒张血管作用。结论:槲皮素的舒血管作用强于芦丁,槲皮素可能是通过鸟苷酸环化酶和环氧合酶途径产生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而芦丁可能是通过NO-鸟苷酸环化酶途径产生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辣椒素(capsaicin,CAP)对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的舒张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取肠系膜动脉三级分支约2 mm长血管环,置于DMT 610M系统,记录张力变化。 结果:CAP(10-9~10-5 mol/L)对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和去内皮血管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其中内皮完整组的血管舒张作用比去内皮组更明显,两者相比CAP在10-7~10-5 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舒张作用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和CGRP竞争性阻滞剂CGRP8-37阻断。CGRP(10-10~3×10-8 mol/L)对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和去内皮血管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其中内皮完整组的血管舒张作用比去内皮组更明显,两者相比CGRP在3×10-9~3×10-8 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物质对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无舒张作用。 结论:CAP对大鼠肠系膜阻力动脉具有部分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该作用机制与其促进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S)途径有关;CAP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效应与CGRP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引起大鼠穹窿下器(subfornicalorgan,SFO)和最后区(areapostrema,AP)升压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脑内微量注射不同药物,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SFO内或AP内分别注射AⅡ均引起升压反应;(2)SFO升压反应可被双侧室旁核(nucleusparaventricularis,NPV)内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ventrolateralmedula,RVL)内分别注入[Sar1,Thr8]血管紧张素Ⅱ(AⅡ拮抗剂)衰减;(3)AP升压反应则被双侧NPV或RVL内分别注入酚妥拉明衰减。结论:AⅡ作用于SFO或AP均可通过NPV和RVL产生升压效应,但NPV和RVL内的AⅡ受体参与SFO升压反应,该二核团内的α受体则参与AP升压反应  相似文献   

8.
华蟾素对大鼠胸主动脉的缩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成药华蟾素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灌流模型,观察华蟾素对血管张力的影响。结果:华蟾素(2.5、5.0、7.5、10.0 g/L)浓度依赖性地收缩去内皮的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幅度分别为(16.3±3.39)%、(52.5±7.70)%、(60.9±8.84)%、(69.2±11.34)%,显著高于内皮完整的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幅度[(6.2±2.07)%、(14.7±4.91)%、(17.6±5.86)%、(20.3±6.78)%](P<0.01);在无Ca2 液中,10.0 g/L华蟾素对去内皮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7.1±0.79)%]显著低于有Ca2 液中的收缩幅度[(78.1±4.32)%](P<0.01);维拉帕米(1-0 7m o l/L,V er)预处理可消除10.0 g/L华蟾素的缩血管作用(P<0.01);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 E(1-0 4m o l/L)预处理内皮完整的主动脉环,可增强10.0 g/L华蟾素的缩血管作用(P<0.01)。结论:华蟾素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有收缩作用,其缩血管机制与其促使细胞外Ca2 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关;同时,华蟾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释放,部分抵消其缩血管效应。  相似文献   

9.
对小鼠采用4种光照方案以及热板测痛法,证明生理基础痛阈和哌替啶的镇痛效力均有明显的光暗差异,在标准光照周期中,二者的峰值均出现于黑暗时相,光照可使痛阈降低。摘除松果体后,上述昼夜节律消失。给小鼠注射褪黑激素后小剂量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增强。这些结果提示,哌替啶镇痛作用的昼夜节律受松果体褪黑激素的调节,并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曾秀琼 《黑龙江医学》2005,29(9):668-669
目的观察哌替啶在人流中的止痛作用以寻找一种有效的人流止痛药。方法以病例对照方法观察2003-01~2004-01共378例早孕妇女随机将用哌替啶止痛的194例分为1组,未用哌替啶的18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哌替啶在人流中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并能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结论哌替啶在人流中的止痛效果好,简便易行,并且不需要麻醉医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静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吸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n=30)和咪唑安定组(M组,n=30),静注等效剂量的异丙酚和咪唑安定,观察时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异丙酚组MAP HR SVRI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咪唑安定组,CI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持续时间、PaCO2上升幅度异丙酚组亦明显高于咪唑安定组。结论:咪唑安定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抑制轻于异丙酚。  相似文献   

12.
鸡胚绒毛尿囊膜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摸索改进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技术,为抗血管形成药物筛选提供良好的体内血管实验模型.方法:对传统的蛋壳上开窗方式的CAM技术进行改进,将孵育3 d的鸡胚脱离蛋壳移入平皿中,继续孵育3 d后将待测药物植入到CAM和卵黄囊膜(yolk sac membrane,YSM)上,24 h后观察药物对CAM和YSM血管的作用.结果:平皿中孵育鸡胚至第6天,鸡胚存活率为46.7%,生长状况良好,CAM直径达到1.2 cn.检测的6种药物出现两种不同的心血管效应,即抑制和吸引趋化血管的效应.结论:平皿中孵育CAM技术在研究药物、生物因子、肿瘤等的血管效应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未成年大鼠空间变换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与以海马为主的脑内蛋白激酶Cγ(protein kinase Cγ, PKCγ)的相关性,从而研究抗癫药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21日龄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未训练组)、训练组、苯巴比妥组(PB 每日60 mg*kg-1)、卡马西平组(CBZ 每日60 mg*kg-1)及丙戊酸组(VPA每日500 mg*kg-1),每组6只.其中后4组每日行饮水为奖励的空间变换学习训练,共10 d,计算各组正确反应率.末次训练后用免疫组化法了解海马CA1-2区、CA3-4区、齿状回、内嗅皮层及杏仁核区PKCγ的染色阳性程度.结果:(1)苯巴比妥组、卡马西平组及丙戊酸组大鼠末次正确反应率均明显低于训练组;(2)训练组海马CA1-2区PKCγ免疫反应阳性程度(用平均光密度表示)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苯巴比妥组、卡马西平及丙戊酸组与训练组无差异;海马CA3-4区、齿状回、内嗅皮层的免疫反应阳性程度各组间无差异;(3)海马CA1-2区PKCγ免疫反应阳性程度与空间变换学习记忆训练的末次正确反应率成正相关.结论:空间学习伴随脑内海马PKCγ的激活,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未成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其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PKCγ激活受阻可能是苯巴比妥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之一,而CBZ及VPA则可能通过影响PKC的功能或底物或其他机制影响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的机制。方法:以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用细胞粘附实验、流式细胞仪荧光强度测定、细胞ELISA、Northernblot等方法分别从细胞、蛋白表达、基因表达方面研究NO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celadhesionmolecule,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NO抑制IL1α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粘附,抑制IL1α诱发的VCAM1的表达并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NO在粘附分子V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上亦呈现抑制作用。结论:NO抑制VCAM1的表达是其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粘附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底外侧杏仁核注射戊巴比妥钠对睡眠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内注射戊巴比妥钠对睡眠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多导睡眠描记术和杏仁核微量注射。结果 戊巴比妥钠引起觉醒减少,慢波睡眠和总睡眠时间增多,开野实验中踩格数和修饰行为减少,而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延长。结论 戊巴比妥钠作用于BLA可产生明显的促睡眠效应和镇静作用,BLA参与了睡眠和行为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地氟醚和异氟醚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地氟醚组和异氟醚组 ,每组各 10例。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下气管插管。Ⅰ组不给吸入麻醉药 ,Ⅱ组吸入地氟醚 ,Ⅲ组吸入异氟醚 ,记录麻醉前、麻醉后 30min、6 0min、90min、12 0min、术毕的SBp、DBp、HR、SPO2 、PETCO2 、ETAC。麻醉前、术毕、术后 2 4h抽静脉血 2ml检测cTnI。结果 患者麻醉后SBp、DBp均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SPO2 、PETCO2 麻醉前后在正常值范围。术毕、术后 2 4hcTnⅠ比麻醉前升高 (P <0 0 5 ) ,但组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地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对血液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对cTnⅠ无明显影响 ,地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cTnⅠ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不同剂量的白细胞介素-1(IL-1)对乙醇诱导的离体孵育胃粘膜细胞损伤的影响。用5%的乙醇造成胃粘膜细胞损伤,观察到IL-1对乙醇引起的胃粘膜细胞损伤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表现在细胞存活率升高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减少。提示IL-1对胃粘膜细胞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这也可能是其整体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杏仁核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多层睡眠描记术(PSG)和杏仁核微量注射。结果 L-谷氨酸引起觉醒(W)增多、慢波睡眠(SWS)和总睡眠时间(TST)减少;注射海人酸后第1天引起失眠,第3天后W减少,SWS和TST增多,而快波睡眠无显著变化。结论 兴奋杏仁核神经元胞体可引起睡眠抑制,而损毁杏仁核神经元胞体则引起SWS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renomedullin;ADM) 对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胎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经 ADM孵育,3H-胸腺嘧啶(3H-thymidine, 3 H-TdR)参入法测定DNA合成,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环磷酸腺甙(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含量,用底物蛋白磷酸法测定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 PKA)、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活性.结果:随ADM浓度(10-12~10-8 mol*L-1)增加,成骨细胞3H-TdR参入呈线性增加(r=0.998,P<0.01).ADM使成骨细胞cAMP含量和PKA、PKC、MAPK活性增加(P<0.05或P<0.01).PKC和MAPK激酶抑制剂能阻断ADM刺激成骨细胞3H-TdR参入增加的作用,而PKA和P38MAPK抑制剂对此无影响.结论:ADM能够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激活PKC和MAPK/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是其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PKA、P38MAPK途径可能与此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