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医院上报的31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病例男女比例为l:1.20;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3.32%(7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1.69%(287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5.62%(268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70.93%(222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78.59%(246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3年上报的15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及所涉及的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4例ADR报告中,不同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6%(118例);不同种类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9.4%(76例),中成药占10.4%(16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0.0%(77例).结论 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并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2006~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类药物,54个品种,其次是抗感染药物74例(59.2%);静脉用药引发ADR为116例(92.8%);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皮肤损害(53例),其次为消化系统(21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31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例ADR中大于60岁老年患者132例(占4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82例(占89.5%);涉及用药品种以抗菌药物最多,有104例(占33.0%);其次是中药制剂,有92例(占29.2%).累及气管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2例(占32.3%).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坚持能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的原则,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规律和特点,以期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0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上报人群的职业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88例(占42.93%),女性患者(154例,占75.12%)明显多于男性(51例,占24.88%);静脉给药引发ADR最多,共188例(占91.71%);引发ADR的药品共涉及12类、6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包括13个品种,居首位(20.00%),抗感染药物同时居ADR上报例数首位,共计80例(39.0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10类,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共57例(27.81%)。ADR上报人群的职业主要是医师,占86.83%。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秦颖 《吉林医学》2012,33(19):4170-417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收集到的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79例ADR中,中青年患者较多,占93.67%(74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9.75%(63例);ADR造成的损害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占总例数的35.71%(30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17年7-9月份所收集的31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1例报告中,女性发生率(51.61%)明显高于男性(48.39%);在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90.32%,口服途径引发的ADR占6.45%;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35.48%),其次是神经系统药物(16.13%);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发生ADR居首位(5例)其次是大环内酯类(4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的ADR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共10例(32.26%)。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与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方法依据2010年1月-2013年3月上报的200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ADR报告中,ADR发生集中在40~4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发生ADR例次远高于男性患者;引发ADR的药品中,以抗肿瘤药为主(30.50%),其次为中药制剂(22.50%);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93.5%);引起ADR的前10种药品中,以注射用奈达铂为主(7.0%),其次为奥沙利铂注射液(6.5%)和紫杉醇注射液(4.0%);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杨大亮  冯丰凑 《当代医学》2013,(13):141-14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收集的174例ADR报告。结果男性发生ADR患者占54.6%略高于女性;>60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2.41%),30~40岁患者发生ADR最少(占6.32%);对用药途径分析,静脉注射发生ADR的患者最多(占59.20%);对药品种类分析,抗感染药物(占27.01%)和中药制剂(19.54%)发生ADR的患者最多;对ADR临床表现分析,皮肤及附件发生损伤最多(占39.56%);对发生ADR的抗感染类药物分析,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ADR最多(占27.66%)。结论应加强临床ADR监测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ADR的发生,做到合理、有效、安全用药,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我院近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94例抗菌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94份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共涉及药物6大类20个品种;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93例,占98.9%;阿齐霉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16例,占17%;变异性反应最常见,占59.5%;重度药品不良反应1例,占1.06%.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1.08:l).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必须定期监测与分析不良反应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的111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1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类,47个品种,经静脉引发的ADR为101例(90.99%),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为63例(56.76%),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率居首位(45.0%)。结论:引发ADR的原因很多,应加强ADR的监测力度和知识宣传,减少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10年1~12月上报的21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21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126例(58.3%),儿童43例(19.9%),老年患者50例(23.1%);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4.4%;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分别为51.9%和10.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有120例,占51.1%.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到合理、有效、安全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靳蓉  赵柏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70-5171
目的 了解妇幼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上报的17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纳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 17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79种药物,其中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1.41%);其次为妇产科用药(占14.65%).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为107例,占61.1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和其附件损害(67例,占总数的36.61%);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4例,占34.97%).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以便保障妇女儿童的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某院2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08年1~12月上报的245份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临床表现、中药制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45例报告涉及16类药物,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3.1%),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26.5%),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较多(38.0%),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 25例(10.2%),严重ADR 6例(2.4%).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 - 2011年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ADR中,61岁以上患者发生ADR较多,共21例,占47%;静脉给药引发的ADR高于口服制剂,共26例,占58%;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共28例,占62%.结论:应加强药品ADR的监测,关注老年人用药,重视静脉给药,规范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减少ADR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布和特点以及发生规律,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6年该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的15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分类、名称、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等信息。结果在发生的ADR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占比分别为56.78%和43.22%),年龄≥60岁的人群ADR发生比例为55.92%,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静脉用药发生比例最高(96.05%);以喹诺酮类为最高(47例,占比30.92%),其次为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40例,占比26.32%)以及头孢菌素类(25例,占比16.45%);临床上抗菌药物引发的ADR表现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受损(77例,占比50.66%);ADR发生时间最多为用药后30 min以内(89例,占比58.55%);新的不良反应有6例。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开展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1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涉及ADR药品6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92例(73.02%);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 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上报的9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92例ADR中,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产生ADR的重要给药途径(91.3%),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比例最高(56.52%),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9.78%).结论 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8年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2008年度汇总的15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的15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84.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2.4%;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占38.0%.ADR的临床表现以瘙痒、皮疹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6.7%.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陈红娟  何伟康 《吉林医学》2010,31(23):3856-385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临床医生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的意识,促进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80例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ADR报告中,患者中年龄在41~60岁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占45%;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口服给药途径是引发门诊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61.25%;77.5%的药物不良反应损伤的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和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结论:药师应配合临床医生,保障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医院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