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1998年10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8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结果直肠问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相关,主要包括便次增多、排尿困难、血便及肛门疼痛等。病变部位均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常常较大。8例均经病理确诊为直肠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7例,CD34(+)8例。2例行格列卫(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结果症状明显缓解,肿物较前缩小。7例行手术完整切除(5例行Miles术,2例行经肛门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直肠间质瘤引起症状时常已较大,确诊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证实。对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直肠间质瘤病人,宜行腹会阴部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格列卫术前辅助治疗可能会提高肿物完整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3年3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14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4)、腹部不适(4/14)、腹部肿块(2/14),无症状1例。病变部位为结肠6例,直肠8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CD117( )92%(13/14),CD34( )78%(11/14)。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分析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多属于高危风险,术后生存率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增值指数、手术根治程度、术后药物治疗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相比较,术后生存差异有显著差异(P〈0.01)。根治性手术是延长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靶向治疗可提高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恶性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恶性直肠间质瘤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下段,且病灶常常较大。本组1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Miles术,4例行Parks术,1例行姑息性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11例(100%),CD34阳性9例(81.8%)。结果表明,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最后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CD117和CD34是其最有价值的确诊指标;其治疗仍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恶性直肠间质瘤,宜行腹会阴部联合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5.
直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约占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的80%,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发病率列于胃、小肠之后居第三位[1]。考虑到目前直肠间质瘤的研究较少、直肠解剖的特殊性和直肠手术的复杂性,本文就直肠间质瘤的临床  相似文献   

6.
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 YL  Tang JQ  Liu P  Liu YC  Wang X  Wu T  Pan YS  Huang YT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897-900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例直肠间叶组织肿瘤进行CD117等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16例直肠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直肠间质瘤16例,直肠平滑肌肉瘤3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组中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3例,CD117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100%(16/16)和88%(14/16);直肠间质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首发症状主要为排尿排便困难(38%)和腹痛(31%),14例(88%)肛诊阳性;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4%、48%,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7个月。结论 直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直肠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常表现为恶性,易局部浸润和术后复发,早期诊断、根治性切除和及时发现复发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MRI表现及其与病变危险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拟于我院手术治疗的24例直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应用改良NIH标准判定直肠间质瘤病变危险度,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病变危险度的差异。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病变低危险度2例,中危险度6例,高危险度16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病变危险度与肿瘤大小、边界清晰度及信号均匀情况有关(P<0.05),与病变部位、肿瘤形态、生长方式无关(P>0.05)。结论:直肠间质瘤患者术前MRI检查获得的肿瘤大小、边界清晰度及信号均匀情况信息对于病变危险度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GIST)的手术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R0)。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采取局部或楔形切除术。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术。胃小弯的间质瘤可以酌情采取远端胃切除术,胃间质瘤病例极少需要采取全胃切除术。发生于胃大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采取联合脾、胰尾或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小肠间质瘤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必要时可以采取联合脏器手术。直肠间质瘤原则上应该避免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转移复发GIST在靶向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手术干预可能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来源于Cajal间质干细胞的胃肠道肿瘤,相对少见,我院2003年3月-2010年10月共收治GIST20例,其中胃间质瘤13例,小肠间质瘤5例,直肠间质瘤2例,给予综合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直肠间质瘤PD-1/PD-L1表达与患者的预后转归的相关性。随访直肠间质瘤患者100例,分析PD-1/PD-L1在直肠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直肠间质肿瘤组织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与术后生存期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分析直肠间质肿瘤组织中PD-1/PD-L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肿瘤切除部位和分化程度细胞PD-L1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间质肿瘤组织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与术后生存期间的关系存在差异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直肠间质肿瘤组织中PD-1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存在相关性。结果表明,直肠间质瘤PD-1/PD-L1表达与患者的预后转归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直肠恶性间质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直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4年7月间收治的9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D34、c-kit.9例均阳性,1例SMA阳性,1例SMA可疑阳性.1例S100阳性。予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例,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3例,经腹前切除加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1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者,1例术后2年死于肝转移。结论直肠恶性间质瘤应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60.0%(72/120), 空回肠27.5%(33/120),十二指肠8.3%(10/120),结直肠4.2%(5/120).72例胃间质瘤中22例为恶性(30.5%),33例空回肠间质瘤中27例为恶性(81.8%).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高于胃间质瘤(P<0.05).肿瘤发生坏死20例,其中18例为恶性(90.0%),Ki-67>15%者15例均为恶性.出现坏死或Ki-67>15%的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率高(P<0.05).11例复发或转移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例有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复发或转移者可以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结肠癌合并直肠间质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消化道的间叶细胞肿瘤,直肠间质瘤更少见。同时发生结肠癌和直肠间质瘤的病例甚为罕见,我们于2005年9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格列卫治疗幼儿胃肠道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列卫治疗成人无法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已获得较为肯定的疗效,但在幼儿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上的应用较少报道。本文报道应用格列卫治疗幼儿臀部间质瘤1例。病儿,女,3岁(2002年5月出生)。2004年3月其父母发现病儿的肛门周围的皮肤颜色变红,可以触及肿块,于当地医院拟诊“直肠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3年收治的12例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0~84岁,平均53.33±13.44岁。肿瘤大小在1~5cm之间,平均2.0±1.37cm。其中高危3(25%)例,中危4(33.3%)例,极低危5(41.6%)例。病理核分裂象5/50HP为7例。CD117阳性10(91.67%)例,CD34阳性8(75%)例。目前患者均存活,随访时间27.75±15.21个月,复发4(33.33%)例。结论对肛门直肠间质瘤应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尽量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2例直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7~81岁,平均51岁。12例患者无症状,10例有症状者表现为便血4例,排便困难2例,便形改变2例,肛周疼痛1例,便次增多1例;病程2周~18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8例,经肛门肿物切除术8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3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3例。肿瘤直径最小者0.4cm,最大者18.5cm,平均3.1cm,其中小于2.0cm者11例,2.1~5.0cm者8例,5.1~10.0cm者2例,大于10.0cm者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18例,Desmin阳性2例,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5例。随访时间1个月~7年,平均26个月,2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较小时可选择局部切除,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直肠间质瘤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长海医院1991年至2001年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了的10例病例。结果: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血、腹部或直肠包块。病理类型: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8例。结论:肠道间质瘤表现无特殊性、易误诊,内镜和X线钡灌肠检查是术前常用的方法,腹部核素扫描、超长型电子小肠镜可提高诊断率。治疗上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小肠和胃;肿块平均直径10.2cm;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1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病人诊断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例患者中胃部肿瘤3例,小肠肿瘤3例,直肠肿瘤1例。良性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4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示CDll7、CDM、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胃肠间质瘤术前不易确诊,根治性外科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囊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例精囊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从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手术切除后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患者行连同肿瘤的精囊切除,病理报告符合精囊间质瘤,术后至今10个月超声、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精囊间质瘤临床少见,易漏诊、误诊。应常规行直肠指检,泌尿系超声,泌尿系CT、MRI有利于明确诊断。目前公认的治疗为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