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岗。继2005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牵头达成慢性GVHD诊断和分期标准的共识后,2009年秋季在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举行了慢性GVHD临床实践共识会议,就慢性GVHD的主要治疗原则和方案达成了以下一些共识。  相似文献   

2.
对30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7例患者预处理采用经典或改良BuCy2方案,3例患者用非清髓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短程甲氨堞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感染、GVHD及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100d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7例(23、3%),经对症处理好转出院。随访3~88个月,移植相关死亡7例,疾病复发死亡1例,22例移植成功。提出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感染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164例allo-HSCT受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移植前疾病状态、是否有髓外浸润、预处理方案、供者类型、HLA相合程度、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等10个临床参数做单因素分析,对P<0.1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髓外复发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放疗、单纯手术切除,全身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和二次移植.结果 164例受者均顺利重建造血功能.术后发生白血病髓外复发9例(5.5%),髓外复发的中位时间为7.5个月(2.3~42.6个月);术后发生急性GVHD 94例次(57.3%),慢性GVHD 83例次(50.6%).复发后有4例受者死亡.单因素分析表明,受者性别、移植前疾病进展期、移植前髓外浸润、供者类型及术后发生慢性GVHD等因素与白血病髓外复发显著相关(P<0.1).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疾病处于进展期(P<0.05)、白血病髓外浸润(P<0.01)及术后发生慢性GVHD(P<0.01)为alloHSCT后白血病髓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参与了髓外复发的发病机理,免疫逃逸可能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疾病进展期、移植前伴髓外浸润和慢性GVHD是白血病髓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血病髓外复发常伴随骨髓复发,预后较差,因此预防白血病细胞由髓外向髓内扩散对长期存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芳  高磊  汪菊萍  熊啸 《护理学杂志》2007,22(15):38-39
对30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7例患者预处理采用经典或改良BuCy2方案,3例患者用非清髓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感染、GVHD及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100 d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 7例(23.3%),经对症处理好转出院.随访3~88个月,移植相关死亡7例,疾病复发死亡1例,22例移植成功.提出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感染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减低强度的氟达拉滨、白消安(Bu)和环磷酰胺(CTX)为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联合低剂量环孢素A(CsA)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恶性血液病患者11例,接受同胞间HSCT,供、受者问HLA配型,HLA全相合10例.5个抗原相合1例.预处理包括移植前第9~4天给予氟达拉滨30~35 mg·m-2·d-1,移植前第4、3天给予白消安3.2 mg·kg-1·d1,移植前第2、1天给予CTX 60mg·kg1·d-1.移植后联合使用CsA和短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供者细胞植入后,降低CsA用量.结果 移植后早期11例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骨髓细胞为完全供者型.随访3~17个月,9例并发急性GVHD,主要侵犯肝脏和皮肤;9例并发慢性GVHD,均侵犯口腔和肝脏,其中1例为广泛性慢性GVHD,其余为局限性慢性GVHD.增加CsA用量或者加用甲泼尼龙后,急、慢性GVHD均能得到控制,仅1例需加用霉酚酸脂.11例中,2例的原发病复发,其中1例病情得到控制,1例失访.结论 HSCT时采用氟达拉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CTX)预处理方案,并将白消安的用量减为常用剂量的一半,移植后采用低剂量CsA,细胞的植入率高;急、慢性GVHD的发生率较高,但对糖皮质激素和CsA的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防治。方法7例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的白血病患者接受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及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细胞植入后,动态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嵌合体的变化,根据嵌合体状态,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并配合环孢素A用量的调整来防治白血病复发。结果7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得到恢复,3例移植前合并的疾病有所加重,经处理缓解,移植早期相关并发症少而轻。移植后有3例嵌合体由混合嵌合体(MC)转为完全供者型嵌合体(CC),再转为MC,伴Ph染色体阳性,DLI5~6次后Ph染色体转为阴性,嵌合体状态又转为CC,其中2例发生广泛皮肤慢性GVHD;3例的嵌合体持续为CC,无复发,其中2例接受了1次DLI,此2例在环孢素A减量过程中发生GVHD;1例的嵌合体持续为MC,虽经3次DLI,但无效,患者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动态监测嵌合体状态,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并配合环孢素A用量的调整,对白血病的复发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时采用含氟达拉滨(Flu)和阿糖胞苷(Ara-C)的白消胺+环磷酰胺方案(BuCy方案)的预处理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在allo-HSCT前接受含Flu和Ara-C的BuCy方案预处理,按Bu使用天数(2、3和4 d)将患者分为2d组、3d组及4d组,于移植前第4、3、2天输注Flu,剂量为30 mg·m-2·d-1,在Flu输注完毕后4h开始滴注Ara-C,剂量为2 mg·m-2·d-1.观察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移植相关并发症、原发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受者的无病存活率(DFS)、总存活率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等.结果 所有受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4d(中位数),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8 d(中位数).预处理相关毒性有肝功能异常40例,腹泻20例,口腔红斑和溃疡21例,心功能损害4例,经相关处理后缓解.移植相关并发症有严重感染20例,出血性膀胱炎6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0例,慢性GVHD22例,肝静脉闭塞症1例.原发病复发8例,4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后获得持续分子生物学缓解,4例死亡.移植相关死亡15例,其中2例死于100d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症外,其余病例死于GVHD.受者的3年DFS、移植相关死亡率及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6.6%、27.2%和42.9%.2d组和3d组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0%和1 1.1%(P>0.05),DFS分别为72.4%和72.2% (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7.9%和23.3%(P>0.05).4d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原发病复发率为0.结论 在BuCy基础上联合应用Flu和Ara-C进行预处理,髓外毒性小,原发病复发率低,疗效确切,且严重GVHD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GVHD和感染等移植后并发症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主要困难。目前许多研究对GVHD、复发和死亡率进行了非HLA的基因预测。本文讨论了与异基因移植相关的非HLA基因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关系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断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是移植医生与受者共同迫求的目标。过去的20年,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但远期移植肾丢失率仍维持在4%-6%。曾经将远期移植肾丢失原因主要归结于肾纤维化、药物毒性或慢性移植肾肾病,针对这些损害因素进行的治疗策略改变并未取得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提高。以计划性移植肾穿刺活检为基础,结合实验室相关检测技术,为我们了解移植。肾丢失病因提供了技术保障。当前,特别要重视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肾病复发或新发以及多瘤病毒肾病所引起的移植肾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复发的效果.方法 3例CML(慢性期)患者,在接受预处理后,例1接受其胞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例2接受其胞兄的骨髓移植,例3接受其胞弟的骨髓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例1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CsA)和霉酚酸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例2采用CsA、短程甲氨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预防GVHD,例3应用CsA、MTX和MMF预防GVHD.采用细胞遗传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移植后发生血液学复发时,给予伊马替尼口服,并行DLI.结果 例1移植后30 d行DLI,输注CD3+T淋巴细胞0.5×107 /kg,移植后50 d和70 d,再次行DLI,分别输注CD3+ T淋巴细胞1.0 × 107 /kg和2.0×107 /kg,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提示为完全供者嵌合(DC).移植后120 d,疾病进展,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同时输注供者CD3+ T淋巴细胞2.5 × 107/kg.移植后180 d,STR检查提示仍为DC.患者最终于移植后17个月因髓外复发死亡.例2的染色体核型于移植后35 d转变为46,XY,XY为100%,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移植后100 d,原发病复发.停用免疫抑制剂,输入供者CD3+ T淋巴细胞3.9×107 /kg,同时口服伊马替尼500 mg/d.DLI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后30 d,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XY为100%,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患者至今无病存活53个月.例3移植后5 d造血功能获得重建,移植后60 d,染色体核型为46,XY.移植后120 d,确诊CML复发,遂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并行DLI,共输注供者CD3+ T淋巴细胞8×107 /kg,1个月后,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再次转为46,XY,患者至今无病存活50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DLI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L复发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