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的变化,了解SIRS患儿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情况,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在SIRS/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住院SIRS患儿共43例,分为单纯SIRS组(22例)和合并MODS组(21例)。入院24小时内(初期)、综合治疗三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一次,测定血浆AT-Ⅲ(发色底物法)、PC(ELISA法)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 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AT-Ⅲ、PC水平下降,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分别较发病初期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SIRS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AT-Ⅲ、PC水平下降;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表明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并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表明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SIRS/MODS的病理基础,有助于早期DIC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并为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机制及临床干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 PL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599-60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简称SIRS)是机体遭遇伤害刺激(如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时宿主防御反应不断扩大,超出机体正常代偿能力,导致广泛组织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被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共同通路。自20世纪80年代认识SIRS,90年代初期正式提出SIRS概念和诊断标准,到今天对SIRS开展全球、不同层面的广泛研究,临床医学及医学生物学研究人员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然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SIRS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应的临床干预对策缺乏有效性和特异性。因此,对该课题的探讨仍是当今危重病医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危重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出凝血系统的功能改变和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按照小儿/新生儿SIRS新定义将收住ICU的患儿分为SIRS组(24例)、非SIRS组(2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SIRS组按预后再分为死亡组(10例)和生存组(14例),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共10项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结果 (1)SIRS组中PT、APTT、TAT、TM、DD、TPA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AT-Ⅲ、PC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降低(P<0.05),非SIRS组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LT、FBG水平在SIRS组、非SIRS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SIRS患儿中,死亡组与生存组各出凝血指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SIRS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活化、抗凝活性的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2)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是疾病早期针对性反映患儿凝血系统所处状态的良好指标;(3)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意义尚需大样本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的干扰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简称SIRS)患儿炎性因子,补体的影响,以探讨大黄对SIRS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SIRS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患儿入院时及入院后48h对观察组测定血清TNF-α,IL-1,IL-6,C-RP,C3及C4,并与38例SIRS患儿常规治疗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观察大黄对SIRS患儿的预后影响。结果:SIRS患儿入院时血清TNF-α,IL-1,IL-6,C-RP,C3及C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情缓解,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经大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结论:大黄能改善SIRS患儿的预后,其主要机制是大黄对炎性因子,补体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脓毒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一、定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机体对各种严重损伤,包括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和再灌注等引起的全身反应。机体受到严重打击后引起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包括多种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导致抗炎反应与致炎反应系统失衡,若过度的炎症反应继续发展或恶化,可导致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或MSOF等。SIRS的含义比脓毒症(sepsis)更广泛,更有意义,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基于对感染、炎症和危重症发生、发展机制深入认识提出的新…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 ,感染、创伤、休克等的转归 ,不但与原发损伤因素的强度有关 ,同时还与机体自身对损伤的反应强度有关。不同致病因素从对机体的损害到器官功能衰竭存在一条共同通路 ,即机体过度失控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认识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 (ACCP)和危重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不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而是在临床上发现机体受到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严重打击时,立即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包括多种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引起组织损伤,最后可能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现象,经过对发生此现象的危重病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研究后,基于对炎症认识的加深而提出了SIRS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小儿SIRS凝血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机体对包括感染和非感染等严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这种炎症反应如果继续失控恶化,最终不可避免地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是其主要发生机制。但近年来研究已经初步了解了在SIRS和MODS的炎症反应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改变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凝血系统激活又可促进SIRS的发展、恶化。国内外学者已对SIRS时部分凝血、纤溶系统的检测指标作过研究,但在小儿全面系统的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对SIRS患儿的凝血…  相似文献   

1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儿在不同阶段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测定的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 6 0例符合SIRS诊断的患儿 ,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行血清CRP测定。同时选择同期住院无SIRS的非危重病儿 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CRP水平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MODS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SIRS患儿血清CRP水平在急性期显著升高(92 8mg/L) ,急性期与对照组 (15 1m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SIRS患儿急性期A、B二组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10 5 %、40 9%。 结论  CRP在SIR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在SIRS急性期CRP显著增高者提示病情危重。对预测MODS的发生 ,早期防治MODS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按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为SIRS1(≥90分)、SIRS2(80~90分)及SIRS3(≤80分)3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于急性期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AT-Ⅲ)、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活性,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IRS患儿急性期血浆DD及PAI-1含量均增高,AT-Ⅲ、PLG、t-PA含量降低,随着危重症评分的减少,变化程度更显著;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及PAI-1含量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AT-Ⅲ、PLG、t-PA含量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AT-Ⅲ、DD、PLG、t-PA、PAI-1水平可反映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紊乱程度,并与病情的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药物相关的凝血、止血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约占药物不良反应总病例数的10%左右,占药物相关死亡病例的40%[1]。许多药物可引起凝血、止血障碍,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药物相关的出血可危及生命。如果不进行相关监测,常无先兆的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1药物相关的凝血、止血障碍的临床类型及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 12 6例 ,在入院后 2 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D 二聚体 (DD)含量和血小板 (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 ,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 ,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PT、TT、APTT、DD也增高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 ,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 ,病情越重 ,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输血疗法的应用是原发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稳定患者内环境是保证原发病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血液制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推广,临床医师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病种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灵活精确掌握不同血液制剂的使用。本文就输血和凝血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正常止血功能主要取决于血管、血小板的质和量、血液凝固过程这三个因素,其中任一因素发生缺陷都将引起机体止、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性疾病。而许多出血性疾病的确诊,最终有赖于相关实验室检查。然而,小儿凝血与止血障碍涉及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实验检查也较为复杂,而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筛选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敏感炎症因子指标,为今后的合理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测定SIRS患儿血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比色法(ELISA)测定血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结果SIRS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TNFα-明显升高,血IL-6阳性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是SIRS早期检测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与血液透析后凝血、止血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外循环(cardiopul monary bypass,CPB)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均需将血液导入体外,这就必须进行抗凝,而手术后的凝血、止血障碍是CPB与HD的严重并发症。此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且诊治困难,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采用多种血液保护措施,可使CPB与HD后的出血率大大减  相似文献   

18.
During sepsis in adults, fat becomes a preferred fuel; however, oxidation may be impaired relative to the circulating fatty acid level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bility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to oxidize lipids during systemic inflammation (SIRS) and sep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oxidation of exogenous lipid in these patients. Sixteen patients with SIRS/sepsis and eight controls with no evidence of sepsis were studied by indirect calorimetry during an i.v. lipid utilization test (1 h of 0.3 g/kg/h glucose followed by 3 h of 0.1 g/kg/h glucose plus 0.15 g/kg/h lipid). The respiratory quotient (RQ) (1.0 for carbohydrate utilization and 0.7 for fat utilization) was measur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by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paired or unpaired t tes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baseline RQ between controls and patients with SIRS/sepsis (mean +/- SD; 0.82 +/- 0.08 versus 0.82 +/- 0.04). The RQ of controls dropped significantly to 0.78 +/- 0.08 at 240 min (p < 0.001). The RQ of patients with SIRS/sepsis also fell to 0.78 +/- 0.06 (p < 0.01).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SIRS/sepsis are able to oxidize i.v. lip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