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尿失禁对产后远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42天健康检查且接受问卷调查并于产后3月、6月、1年盆底功能随访的女性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妊娠期未发生尿失禁264例为对照组,妊娠期发生尿失禁61例为观察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妊娠期未发生尿失禁70例为对照组,妊娠期发生尿失禁31例为观察组)。比较再生育组和初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观察妊娠期尿失禁患者的产后自然转归。结果:妊娠期和产后1年,再生育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产后3月、产后6月,再生育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与初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初产妇观察组产褥期和产后1年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1.1%和18.0%,再生育产妇观察组分别为32.2%和38.7%;观察组产后各个阶段尿失禁发生概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再生育产妇妊娠期和产后远期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妊娠期发生尿失禁产妇较未发生尿失禁产妇产后远期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高。妊娠期尿失禁是产后远期尿失禁发生的一个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住院分娩的184例非妊娠期糖尿病且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初产妇分娩的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随机选择的同期分娩的无内外科合并症初产妇正常体重儿作对比分析。结果: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组孕妇的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产时及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异常产程、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都高于初产妇正常体重儿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初产妇正常体重儿组比较,正规产检比率明显降低,过期妊娠率高。结论:加强孕妇围生期管理、产前正确预测胎儿体重、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妊娠和分娩诱发了女性下尿路的生理性控尿机制异常,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其中分娩造成的女性盆底组织、阴部神经以及尿道肌细胞的损伤是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但是妊娠期胎盘分泌的大量激素同样导致了盆底胶原的代谢异常,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MMPs-TIMPs)家族对盆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并提出妊娠本身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始动因子,强调加强围产保健是降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病理生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妊娠和分娩诱发了女性下尿路的生理性控尿机制异常,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其中分娩造成的女性盆底组织、阴部神经以及尿道肌细胞的损伤是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但是妊娠期胎盘分泌的大量激素同样导致了盆底胶原的代谢异常,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MMPs-TIMPs)家族对盆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并提出妊娠本身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始动因子,强调加强围产保健是降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磁共振(3D MRI)重建技术分析妊娠和分娩是否改变初产妇骨盆大小及产后骨盆的恢复情况。方法采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查的120例未育女性,24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MRI原始数据,其中73例初产妇产后复查MRI。分别重建未育女性和初产妇产前、产后骨盆三维模型,测量骨盆大小及形态并分组比较。结果 (1)妊娠晚期孕妇与未育女性临床骨盆分型占比均为:女型猿型扁型男型,足月孕妇骨盆横径略微增大(0.2~0.3 cm);耻骨弓角度增大而骨盆倾斜度减小。(2)不同分娩方式产后骨盆变化不同,顺产后42 d中骨盆前后径稍增(0.2 cm),产后6个月后恢复至未育大小;剖宫产后骨盆径线无明显变化。(3)骶髂关节间隙和耻骨联合间隙妊娠晚期较未育状态增宽,产后42 d减小。至产后6个月耻骨联合间隙恢复至未育状态水平,而骶髂关节间隙与妊娠晚期无明显变化。结论初产妇骨盆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妊娠期骨盆的变化有利于经阴道分娩,不同分娩方式对骨盆影响不同,产后6个月初产妇骨盆径线大部分恢复至妊娠晚期状态。  相似文献   

6.
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评价妊娠期强力盆底肌肉锻炼是否能预防尿失禁,选择18岁以上妊娠18周常规B超检查为单活胎,自愿签署同意书加入实验的301例初产妇被随机分为盆底肌肉锻炼组(148例)和对照组(153例)。分组前均单独由理疗师介绍盆底解剖和  相似文献   

7.
真性应力性尿失禁是女性尿失禁中最常见的原因,历来认为此症与妊娠、阴道分娩、以往尿失禁手术、先天性括约肌薄弱以及绝经等有关。现代尿道和肛门括约肌电生理学研究及尿道压力测定巴确凿地证实阴道分娩可能是重要的原因。阴道分娩可使功能性尿道长度缩短,尿道关闭压力减小和最大尿道压力降低,剖腹产分娩则无此种改变。然而流行病学调查却提示先天性尿道括约肌薄弱及妊娠本身与真性应力性尿失禁有关。如Francis(1960)发现53%的初孕妇诉孕期尿失禁,产后则无尿失禁发生。为证实阴道分娩在真性应力性尿失禁发生中  相似文献   

8.
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201例非妊娠期糖尿病且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经产妇分娩的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分娩的初产妇巨大儿及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经产妇正常体重几进行比较.结果 经产妇巨大儿母亲的孕龄、孕末期体重、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新生儿窒息率等均高于经产妇正常体重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产妇巨大儿组比较,经产妇巨大儿正规产检比例明显降低,过期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择期剖宫产率低(P<0.05).结论 加强经产妇围生期管理,产前正确预测经产妇巨大儿,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和粪失禁(FI),是妇女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PFD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妊娠与分娩对盆底结构和功能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其目前常用的康复技术,如盆底肌肉锻炼...  相似文献   

1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临床症状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和粪失禁等症状的疾病,妊娠和分娩是产后PFD发生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表明,产后PFD的发生与阴道分娩相关,而剖宫产可预防产后PFD的发生,但是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对PFD发生的风险尚存争议.文章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和粪失禁的影响,探讨分娩...  相似文献   

11.
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评价妊娠期强力盆底肌肉锻炼是否能预防尿失禁,选择18岁以上妊娠18周常规B超检查为单活胎,自愿签署同意书加入实验的301例初产妇被随机分为盆底肌肉锻炼组(148例)和对照组(153例)。分组前均单独由理疗师介绍盆底解剖和正确收缩盆底肌肉方法进行督导,并通过阴道触诊和观察会  相似文献   

12.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发生与妊娠和分娩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三胎政策"开放, 高龄和肥胖孕产妇人群增加, 妊娠期及产后SUI的患病率渐趋升高, SUI与妊娠及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分娩方式、高龄、超重/肥胖、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硬膜外镇痛、母乳喂养等, 正确识别高危因素, 有利于对高危孕产妇进行早期干预, 减少远期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妇科常见病,以育龄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多发。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产后是女性的特殊时期,盆底经历分娩导致的损伤,尚未恢复,尿失禁的发病处于较高水平。为预防及减少产后SUI,必须对其病因进行研究。通过对可能引起的相关因素分析寻找导致产后SUI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其发生寻找可行途径。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产后早期盆底肌训练对SUI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存在宣教不足及产妇缺少相应指导的困难,需由社区保健人员或产科医师尽早给予指导实施。  相似文献   

14.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和粪失禁(FI),是妇女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PFD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妊娠与分娩对盆底结构和功能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其目前常用的康复技术,如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诊治进展等综述。  相似文献   

15.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妇科常见病,以育龄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多发。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产后是女性的特殊时期,盆底经历分娩导致的损伤,尚未恢复,尿失禁的发病处于较高水平。为预防及减少产后SUI。必须对其病因进行研究。通过对可能引起的相关因素分析寻找导致产后SUI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其发生寻找可行途径。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产后早期盆底肌训练对SUI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存在宣教不足及产妇缺少相应指导的困难,需由社区保健人员或产科医师尽早给予指导实施。  相似文献   

16.
74例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分娩的74例非妊娠期糖尿病,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的经产妇巨大儿资料,与随机选择的同期分娩的无合并症经产妇正常体重儿作对照分析,并与同期分娩的初产妇巨大儿比较.结果:经产妇巨大儿组平均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产时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异常产程、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都高于经产妇正常体重儿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初产妇巨大儿组比较,正规产检比例明显降低,过期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择期剖宫产率低.结论:加强经产妇围生期管理,产前正确预测经产妇巨大儿,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与此相关的性生活障碍,国内资料报道发病率可达25.8%~35.3%,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疾病。虽然为中老年妇女发生的疾病,但妊娠及分娩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妊娠期间盆腹腔压力的升高、妊娠高激素水平对于盆底结缔组织及肌肉的影响、分娩过程中对于肛提肌、盆底筋膜、阴部神经的损伤均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相关。但妊娠及分娩是女性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关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筛查盆底疾病高危因素,适时进行预防干预和康复治疗,是妇产科医生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近年文献,对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安全、有效且可控性高的分娩镇痛方式一直是麻醉科和产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椎管内分娩镇痛是首选的分娩镇痛方式,其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降低产妇的分娩疼痛,提高了分娩质量。与分娩有关的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产后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肛门括约肌损伤及女性性功能障碍等。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一直是许多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对盆底肌、肛门括约肌有保护作用,不影响盆底肌的电生理功能,可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且对产妇的性功能无不利影响。综述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为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的继续推广和初产妇PFD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1]。PFD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2]。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和阴道分娩后尿失禁(UI)患者盆底神经肌肉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常规产前检查的正常初产妇100例,于妊娠37周后和产后42 d采用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UI标准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记录UI情况,阴道分娩者于第三产程后取阴道前、后壁黏膜组织和肛提肌组织.阴道分娩的75例中39例产妇肛提肌取材成功,27例成功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肌肉形态学变化、测量肌纤维直径并进行分型.共64例产妇阴道黏膜成功取材,40例成功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等三种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数阴道黏膜内三种抗体阳性神经纤维末梢的数目. 结果孕期及产后UI和非UI组肛提肌标本中I型纤维均占优势(76.5%~79.6%),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比例在孕期及产后UI和非U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UI组阴道前壁固有层内VIP神经分布少于产后非UI组(3.7±1.0和5.2±2.1,P=0.012).产后UI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长于产后非UI组[(63.3±25.4)min和(44.8±23.3)min,p=0.018];第二产程时间长是发生产后UI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系数为0.028,P=0.028).结论 肛提肌形态学改变、肌纤维直径以及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比例的改变,不是引起妊娠期和产后UI的直接原因.阴道前壁固有层内的VIP神经分布减少,可能是产后UI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产程时间长是发生产后U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