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近年来ITP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特别是对诊断时的分期、症状的评分、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该文就儿童ITP近年来在病因和流行病学、症状及评分、诊断及分期、辅助检查、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被动免疫性、同族免疫性及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种,如防治不当,可引起生命危险,现就前二种疾病的防治加以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特性和造血支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和支持造血的功能。方法从AA患儿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MS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标记;用3H-TdR法检测PHA刺激后,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以及MSCs对转化的影响;用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法(CFU-c)检测MSCs对造血的支持作用。结果从AA患儿骨髓中分离得到了MSCs,与正常骨髓MSCs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但其增殖能力低于正常骨髓MSCs。AA-MSCs体外可抑制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其抑制能力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但与正常骨髓MSCs相比,抑制作用较弱。AA-MSCs体外可以支持脐血造血细胞的生长,但其支持能力只有正常骨髓MSCs的一半。结论AA-MSCs与正常MSCs虽体外生长形态相似,但传代能力、免疫抑制力及对造血集落生长的支持作用均较正常骨髓MSCs减低,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些年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多种组织损伤中的修复作用也逐步被揭示。而近几年来发现,BMSCs 除了能通过直接分化为靶细胞而发挥修复作用,其旁分泌作用也在对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MSCs 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对损伤组织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红美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3):125-127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体或同种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反胎儿血小板而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根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两种:胎母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发展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CITP病因复杂。传统的一线治疗对CITP患者疗效有限,研究中的二线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1],具有复杂的异质发病和临床出血表型不一的特点,目前对本病认识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和生成不足[2-3],颅内出血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本病的诊断尚无"金标准",骨髓穿刺具有创伤性,是否需要常规进行骨 相似文献
9.
10.
三种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MK)形态与造血功能,分析不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原因,以期对其进行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对 16例ITP、17例AA、16例MDS患儿,进行骨髓涂片CD41α免疫酶标染色检测;并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ITP患儿小巨核细胞及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分别为 87%和 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巨核细胞总数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 MK)分别为 602 /mm2、93个 /2×105 MNC和 6 5个 /2×105 MNC,高于对照组,前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患儿小巨核细胞检出率、计数及CFU MK与BFU MK的形成率分别为 43%、0 5 /mm2、0个 /2×105 MNC和 0个 /2×105 MNC,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S患儿小巨核细胞检出率 8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数及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分别为 37 /mm2、7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U MK形成率 3个 /2×105 MN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 90%可信区间比较,有 63%的患儿CFU MK降低, 25%增高 相似文献
1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人脐带华尔通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特性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移植寻找新的细胞来源。方法 检测人脐带来源的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丹参和B巯基乙醇诱导人脐带来源的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的神经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从人脐带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体外生长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可以维持在未分化状态稳定增殖,体外增殖超过10代。这类细胞MSCs的表面标记CD29、CD44、CD59、CD105仿呈现高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14、CD33、CD34、CD27、CD45、CD117和与移植免疫排斥相关的表面标记CD80(137—1)、CD86(B7-2)、CD40、CD40L不表达或低表达。丹参和β巯基乙醇均可诱导人脐带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记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的标记类神经微管(β-TubulinⅢ)和神经微丝(NF),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RT-PCR检测证实,经丹参诱导后的MSCs表达神经干细胞相关基因Nestin,诱导前和诱导后的MSCs均表达神经细胞基因Pleiotrophin,诱导后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人脐带华尔通胶含有丰富的MSCs,易于培养扩增,其表达MSCs的表面标记。不表达或低表达造血细胞和与移植排斥相关的细胞标记。人脐带来源的MSCs能分化为神经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的相关标记和基因,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移植的一个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中分离BMSCs;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标记分子CD44和CD90在BMSCs上的表达;应用0、10和20 μmol/L的5-AZA体外诱导培养BMSCs 48 h,应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荧光标记的半胱天冬酶抑制剂(FLICA)凋亡试剂盒检测5-AZA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Annexin V和Caspase-3在处理后的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中,BMSCs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CD44和CD90.DAPI染色和Caspase-3染色均显示10和20 μmol/L 5-AZA可增加BMSC的凋亡率;对照组、10 μmol/L组5-AZA和20 μmol/L 5-AZA组DAPI染色阳性凋亡率分别为(21.086±2.601)%、(34.467 ±3.724)%和(46.512±3.864)%,Caspase-3染色阳性凋亡率分别为(5.354±0.735)%、(15.462±2.385)%和(28.190 ±4.19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Annexin V和Caspase-3在5-AZA处理后表达均显著增高;对照组、10 μmol/L组5-AZA和20μmol/L 5-AZA组Annexin V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6.612±2.184)%、(42.873 ±4.313)%和(50.056±4.457)%,Caspase-3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9.231 ±2.683)%、(38.618 ±5.385)%和(91.235 ±7.11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常规剂量的5-AZA可诱导BMSCs凋亡.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的慢性肺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功能,可分离、纯化、扩增和运用于临床实验.该文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理、发病机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阐述,提出循环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肺组织定植,并对肺损伤有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异种组织工程化尿道修复兔尿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60只兔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用种植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脱细胞猪尿道基质修复长约2 cm兔尿道缺损,对照组用脱细胞猪尿道基质修复.两组术后2、4、8、24周切取再造尿道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术后24周行尿动力检查,比较差异.结果 实验组术后再造尿道腔面光滑,可见和正常尿道类似的组织结构.对照组血管和平滑肌形成较少,再造尿道腔面不如实验组光滑.实验组的术后最大尿道压(25±2)cmH2O与术前(24±3)cm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最大尿道压(30±2)cmH2O与术前(24±2)cm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脱细胞猪尿道基质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移植修复兔尿道缺损,可形成类似于正常尿道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过新生大鼠血脑屏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透过新生大鼠血脑屏障 (BBB) ,大脑缺氧缺血对其透过率及分化有无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扩增MSCs,Rice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模型 ,再经腹腔向HIE组 (n =8)和正常对照组 (n =8)新生大鼠注射BrdU标记的MSCs( 4× 10 6,0 5ml) ,移植后 14天免疫组化法检测进入脑组织的移植细胞及其分化抗原的表达。结果 MSCs广泛分布于大脑组织 ,HIE组和对照组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6 2 6± 4 6 1vs2 4 15± 2 2 6 ;t=6 6 8,P <0 0 5 ) ;HIE组右侧 (缺血侧 )大脑半球的MSCs为 190 4± 2 6 7,左侧大脑半球MSCs为 172 3± 2 0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 4 7,P <0 0 5 ) ;对照组右侧及左侧大脑半球MSCs计数分别为 1193± 12 7和 12 2 2± 2 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 31,P >0 0 5 )。仅观察到少量的MSCs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 巢蛋白 (Nestin) ,未检测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论 MSCs可以透过新生大鼠BBB进入脑实质 ,并更多地向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 ;14天内定居脑实质的MSCs没有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6.
Alexander Meleshko Irina Prakharenia Semen Kletski Yanina Isaikina 《Pediatric transplantation》2013,17(8):E189-E194
Although an infusion of culture‐expanded MSCs is applied in clinic to improve results of HSCs transplantation and for a treatment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homing, and engraftment potential of culture‐expanded MSC in humans is still obscure. We report two femal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llogeneic BM transplantation as a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a transplantation of MSCs from third‐party male donors. Both patients died within one yr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Specimens of paraffin‐embedded blocks of tissues from transplanted patients were take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stimate possible homing and engraftment of allogeneic BM‐derived MSCs in some tissues/organs of recipient. Sensitiv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was applied with SRY gene as a target. MSC chimerism was found in BM, liver, and spleen of both patients. We conclude that sensitive RQ‐PCR analysis is acceptable for low‐level chimerism evaluation even in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specime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损伤SD大鼠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MSC移植组、PBS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取体外培养至第6代的骨髓MSC,经烟酸己可碱33342标记后,于造模24 h后经阴茎静脉进行移植,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分别于实验第2、3、4、8、15、22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MSC在脑组织内的定植情况,并对脑组织进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及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移植后2d在受损的脑组织局部便可见蓝色荧光分布,并于15 d时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MSC移植组大鼠受损脑组织局部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SC移植组自第8天受损部位脑梗死的范围即出现显著缩小,NSS评分也明显下降,且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骨髓MSC移植可有效增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局部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对神经损伤的修复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激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对T淋巴细胞激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脐血中分离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用B r-du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观察UCB-MSCs对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6 9细胞水平。结果从脐血获得的MSCs免疫表型分析显示,其不表达HLA-II抗原。对PHA刺激的脐带血T淋巴细胞,UCB-MSCs对其的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呈细胞数量剂量依赖性;UCB-MSCs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CD 69细胞比例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CB-MSCs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的增殖及激活,这种抑制特性表明,UCB-MSCs对免疫反应具负调节作用,可能为GVHD的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