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主要对胆囊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患者其肝外胆管直径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到该院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实施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包括术后的3个月和6个月)的肝外胆管直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肝外胆管直径依次为(0.49±0.22)、(0.77±0.12)cm及(0.66±0.24)cm。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术后3个月的肝外胆管直径与术前、术后6个月相比有了显著的增大趋势(P<0.05),手术6个月后的肝外胆管直径术后3个月、术前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肝外胆管直径的变化在术后的3个月会有比较明显增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手术6个月后,患者的肝外胆管直径又有所回缩,逐渐趋于在手术的肝外胆管直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侧副肝管损伤的诊断、预防和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侧副肝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 8例右侧副肝管损伤病例中,5例为术中发现.3例为术后发现,处理方法 :5例副肝管直径小于3.0mm者予以结扎;1例副肝管直径为5.0mm者予以重建并支撑引流半年以上;1例副肝管直径为3.0mm,但近端与邻近肝叶胆管有交通胆管存在,亦予以结扎.结扎及重建的7例患者经6个月至5年随访,预后良好.另1例术中未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的副肝管直径为3.5咖的患者术后发生了严重的胆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历经3次引流手术,半年后治愈.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必须严格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警惕副肝管的存在,避免损伤,若发生副肝管损伤,应中转开腹,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复杂的良性胆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4例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75.3±14.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4.5±12.7)ml;术后肠蠕动平均恢复时间(30.0±7.0)h;腹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60.7±10.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0.9)d.无术后出血及肝外胆管损伤,术后出现胆汁渗漏5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出现胆囊残株炎2例,经服用抗生素及消炎利胆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1~67个月,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 对复杂的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手术方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ASO)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SO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0例,术后包括心电图和TTE在内的临床随访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TTE测定ASD直径(22.9±6.3)mm,球囊伸展直径为(23.8±6.7)m,29例患者封堵成功,置入ASO直径(25.8±7.2)mm.术后即刻超声提示48.3%患者有微量或少量分流,3 d后复查降至20.7%,1个月后无分流.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为(46.5±10.7)mmHg(1 mmHg=0.133 kPa),术后6个月为(30.2±9.6)mm Hg,术前右室舒张期内径(RVDD)为(48.5±7.0)m,术后6个月为(35.9±8.1)mm(P<0.01).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1.9±0.5)级,术后6月提高到(1.2±0.4)级.术后无新的心律失常出现,无血栓栓塞发生,无溶血和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和脱落,无房室瓣功能障碍.结论经导管置入ASO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气囊导管引导非直视下激光碎石治疗难治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13例巨大的嵌顿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经十二指肠镜气囊导管引导非直视下激光碎石治疗。结石数量1~4 (1.8±1.1)枚,结石直径1.0 ~ 5.5(2.8±1.3) cm,8例患者结石位于肝外胆管,3例患者结石位于肝外胆管及左、右肝管主干,2例患者为Mirrizzi综合征。合并乳头旁憩室6例,合并胆总管末端狭窄1例,1例患者胆总管末端成角。结果 激光碎石次数1~4( 1.6±1.0)次。总的结石清除率为77%(10/13),激光碎石有效率为92%(12/13),术后出现胰腺炎1例,胆管炎2例,经保守治疗均治愈,一过性胆道出血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 22.5±10.5)d,随访1~ 38个月,有1例患者于取石后1年结石复发。结论 经十二指肠镜气囊导管引导非直视下激光碎石治疗难治性肝外胆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医源性胆道损伤及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开腹或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或肝外胆管良性狭窄 2 5例 ,男 1 1例 ,女 1 4例 ,年龄 2 5~ 72 (51 .4± 1 3 .4)岁。用Bismuth诊断标准对胆管狭窄分型。结果 有明确胆管损伤病史 8例 ,胆囊切除术后数月出现胆管狭窄 1 7例。狭窄长 5~ 30mm ,宽 2~ 5mm。 5例Ⅰ型者均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除有明确胆管损伤和Ⅰ型狭窄病例外 ,9例 (75 % )有术后胆汁漏病史。手术直接修补加T管引流 2例 ,用肝圆韧带游离片修补胆道缺损 1例 ,胆肠Roux -en -Y重建2 0例。术后 2 1例 (2 1 / 2 3)效果良好。结论 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胆汁漏是产生远期肝外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术中出血史者多为BismuthⅢ、Ⅳ、Ⅴ型狭窄。胆囊术后胆汁漏可能出现BismuthⅡ型或Ⅲ型胆管狭窄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者常表现为BismuthⅠ型狭窄。用Roux -en -Y作胆道重建治疗此类病人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及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在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38例59个椎体接受PVP治疗;30例40个椎体接受PKP治疗。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伤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PVP组术前和术后1dVAS评分别为(7.1±1.2)分和(2.0±0.6)分,PKP组分别为(6.9±1.0)分和(1.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PVP组和PKP组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3±1.6)mm和(9.1±2.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止痛均有明显效果,二者无明显差异;PKP伤椎高度恢复明显优于PVP;同时给予安全、有效的护理对PVP、PKP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TURP)治疗晚期前列腺癌(PCa)的临床疗效.方法:伴有膀胱出口梗阻(BOO)症状的PCa患者28例,对21例术前确诊经治疗后仍存在梗阻的PCa患者,采取姑息性TURP;对7例术前未确诊患者按BPH切除,其中4例患者术中切除组织有明显PCa外观,冰冻切片确诊后,同时行睾丸切除,3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后再行睾丸切除术.结果:28例患者TURP后除1例需耻骨上膀胱造瘘外,均恢复排尿.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28.8±4.0)分,术后3个月降至(8.0±2.3,P<0.01);最大尿流率(Qmax)术前平均(6.7±3.2)ml/s,术后6个月时(15.8±3.3)ml/s(P<0.05);PSA术前(80.0±42.1)ng/ml,术后6个月降为(13.2±12.0)ng/ml(P<0.05).结论:TURP是治疗伴BOO的晚期PCa的安全、有效方法,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腹腔镜技术对85例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进行手术 ,并对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并发症及术后恢复等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 85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 83例顺利完成 ,2例因结石嵌顿取石失败而行术中ES。其中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 16例 ,手术平均时间 14 0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2d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共 6 7例 ,切开的胆总管内径平均 10mm ,其中T管引流 4 5例 ,手术平均时间 15 0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4d ,T管平均拔管时间术后 38d ;一期缝合 2 2例 ,手术平均时间 135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3d ,负压引流球放置的时间平均为 2d。本组术后无出血或胆漏 ,无死亡病例 ,残留结石 1例 ,术后ES取净结石 ,术后 (无症状 )淀粉酶升高 3例 ,1例于术后 2 3d拔T管后出现腹痛 ,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 ,无结石再生或胆管狭窄。结论 腹腔镜的方法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 ,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及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可避免与T管相关的可能并发症 ,使患者住院时间更短 ,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中非肝外胆管损伤性胆漏的预防及术后的治疗。方法 对 1 6例LC术后非肝外胆管损伤性胆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经手术治愈 ,1 5例经非手术治愈。 1 5例(93 75 % )获得随访 ,随访 3个月~ 2年 ,效果优。结论 胆漏的预防主要是对可疑迷走胆管应夹闭 ,胆囊床应普遍电凝 ;胆囊管应牢固夹闭 ,并用剪刀剪断。治疗上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立即手术治疗 ,否则可行保守治疗。有引流管者 ,保持引流管通畅 ,必要时加用鼻胆管引流 ;无引流管者 ,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或加用鼻胆管引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86例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实际难度评分分为困难组(67例)和容易组(19例),比较两组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包括胆囊容积、胆囊壁厚度及血流、胆囊腔、胆囊床和肝内外胆管情况,评价术前超声检测指标与手术难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困难组与容易组超声检测胆囊容积分别为(52.6 4±14.6)mm~3和(32.6±10.4)mm~3,胆囊壁厚度分别为(9.7±4.1)mm和(3.8±0.9)mm,胆囊壁血流信号丰富的发生率分别为89.5%(17/19)和17.9%(12/67),胆囊粘连的发生率分别为78.9%(15/19)和11.9%(8/67),胆囊颈部嵌顿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10.5%(2,19)和0(0/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胆囊容积≥50 mm~3、胆囊壁厚度≥5mm、胆囊颈部嵌顿结石、胆囊周围粘连为预测指标,86例急性胆囊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准确率为94.2%(81/86).结论 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的掌握,对手术难度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周口市中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成功52例,2例高龄患者术后因低蛋白血症出现胆漏,经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10d后治愈,治愈成功率91.2%。5例患者因胆总管解剖变异、扭曲、纤细直径〈7mm,结石〉15mm嵌顿取出困难,胆道出血、胆总管末端炎性水肿等原因而中转开腹并置入T管。全组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30)min。住院时间6~15d,平均(10±3.3)d。1~3年随访51例,失访6例,随访率89.4%。随访的51例患者中,无胆总管狭窄及结石残留的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张德重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35-1036,103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88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组)44例和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术组)44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术前1d、术后1d、3d及7d的血清IL-1β、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d、3d及7d的血清IL-1β、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也较高,并且可以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某医院194例胆囊结石行LC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68例、胆囊息肉6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20例。结果:经LC治愈186例,平均住院时间5.2天。中转开腹8例,其中1例高位胆管损伤转安医大手术治愈,胆囊癌1例、胆囊床出血1例、胆囊十二指肠内漏1例、胆囊三角区粘连局部解剖不清4例经开腹手术治愈。手术并发症6例。结论:县级基层医院开展LC手术应分阶段,根据手术医生技术熟练程度严格掌握适应证,逐步扩大适应证,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选择开腹手术,避免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CT及ERCP对肝吸虫性急性胆道梗阻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吸虫性胆道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手术证实的肝吸虫及其团块引起的急性胆道梗阻47例,其中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证实20例,胆总管探查术证实27例,分析其研及ERCP特点。结果43例患者见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均匀扩张,39例轻中度肝外胆管扩张,两者扩张不成比例。41例被膜下胆管末端呈囊状或杵状扩张。38例胆囊扩大,9例胆囊内可见软组织团块影。13例见胰腺肿胀,8例见胰管扩张。20例ERCP中16例见肝外胆管轻中度扩张,18例见肝内胆管呈迂曲扩张延伸,末梢呈囊状扩张,可见肝内扩张小胆管突然中断征象,在胆管内可见泥沙样、絮状不规则充盈缺损。3例见肝囊肿与扩张胆管相通。同时20例行FAT术,成功解除梗阻。结论急性梗阻性黄疸患者,CT显示肝内胆管均匀弥漫扩张,肝内胆管末端呈囊状改变,伴或不伴肝外胆管扩张,可诊断肝吸虫性梗阻。ERCP可通过抽取胆汁,找到肝吸虫或其虫卵而证实,并可通过FNT术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对照组则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治疗、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以及术后随访的情况。结果经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恢复良好,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短、出血量比较少、术后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疼痛较轻、费用较低,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48.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治疗后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病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LC联合术中ERCP同期治疗)和对照组(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LC+LCBDE)各5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胆瘘发生率(1.56%<15.69%)、残余结石率(0<13.73%)相对更低(P<0.05),卧床时间[(2.15±0.32)d<(2.97±0.56)d]和住院时间[(4.02±4.19)d<(6.33±2.04)d]相对更短(P<0.05)。结论:在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治疗中,LC联合术中ERCP同期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既可以有效清除结石,又能够降低治疗风险,帮助患者快速、良好的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结石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2001年1月-2011年1月以来,某医院共进行胆囊切除术631例,所有患者术后进行相应检查,其中18例患者因残余胆囊结石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在距离首次手术3个月~3年后进行再次手术,术式选择剖腹残余胆囊切除。并选取同一时间段内行胆囊切除术后没有残余胆囊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胆总管直径。结果:残余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2.85%。残余胆囊组的胆总管直径为(8.1±1.02)mm,对照组的胆总管直径为(6.0±0.62)m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5L(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再次出现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时,应该高度警惕残余胆囊结石,并采用B超、CT等检查进行检查,若存在残余胆囊,其胆总管宽度将大于无残余胆囊患者。手术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麻醉、手术野暴露和细致的解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术1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结果 开腹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横断1例,行对端吻合;胆管壁损伤6例,修补放T管引流;其余4例再次手术行胆肠吻合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横断1例、肝总管电灼伤2例,行二期胆肠吻合术;胆总管被钛夹夹闭1例,行钛夹松开,胆囊管残端重新缝扎,所有病例均治愈。结论 胆管损伤在术中早期发现并且妥善处理.可避免术后胆管狭窄的发生,术后发现者胆肠吻合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3例患者的Il盘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胆囊内伴有多发性小结石,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病史,1例转氨酶升高,3例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增粗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MRCP检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因出现不适症状发现胆总管结石,其大小与胆囊内小结石相当,6例经保守治疗结石自行排出,7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详细复习病史资料,及时补充检查,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采用保守治疗可使部分结石自行排出,EST治疗为首选手术方式,必要时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