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2.
3.
4.
血管生成与肝癌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病理基础和必要条件。肝癌作为一种富血供的实体肿瘤,生长快,易转移,手术后复发率高,抗肿瘤血管生成结合介入疗法在肝癌的治疗中有可能成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原因及其预防、处理.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至2007年7月行肝TACE术患者164例,观察并分析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情况. 结果 164例中发生血管损伤者57例(34.76%),其中47例(28.66%)发生血管痉挛,8例(4.88%)发生血管穿孔,2例(1.22%)发生内膜撕裂.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发生与术者操作、导管头位置、患者血管条件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6.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引起患者双下肢截瘫为极其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我们遇到因肝癌行TACE引起患者双下肢截瘫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癌重复介入治疗致靶血管损伤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次动脉化学性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型肝癌过程中,肝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闭塞的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35例原发型肝癌病人行重复肝动脉介入治疗术,观察每次术后肝动脉及其分支新发生狭窄及闭塞的情况。并分析行化疗栓塞时导管末端在血管内的位置与血管闭塞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35例中42例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闭塞率按治疗频次呈单峰分布,治疗中期(第5-7次),肝动脉主干及大分支发生狭窄、闭塞的比例最高。导管末端与血管内膜接触者,靶血管的早、中期狭窄、闭塞率明显高于无接触组。结论:TACE治疗中导管末端与内膜接触是靶血管早、中期发生狭窄、闭塞常见的重要因素,在操作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于897例肝癌患者中经血管造影证实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7例.采用5 F Yashiro导管联合3 F SP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肝癌供血支造影,行化疗栓塞术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行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示脾动脉肝癌供血支2例为主要供血动脉,5例为非主要肝癌供血动脉.所有病例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均完全栓塞.术后AFP下降均>50%,2例降至正常.术后4~6周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2.5~4.6 cm.结论 脾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比较少见.对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超选择并充分栓塞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对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因、预防措施、临床检查及治疗。方法:原发性肝癌病人3例,均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果:3你病人均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静脉输液部位淤斑,1例伴口腔黏膜出血并颌下血肿。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值升高。经治疗后,2例好转出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后所发生的DIC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可疑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在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0.
11.
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及其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总结76 例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特征。76 例肝癌动脉栓塞术前常规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位于膈顶部肿瘤还作膈动脉造影,发现肝外供血支进一步超选插管,并同时进行肝动脉、肝外动脉双动脉内化疗栓塞术。结果 76 例肝外供血支,由肝动脉闭塞引起侧支动脉供血达21 例,其余55 例为肝脏本身固有的寄生性供血。肝外供血与肿块部位、大小密切相关。Cobra、Yashiro 导管配合SP 导管肝外动脉插管成功率为72 .4% ,随访36 例,1、2 年生存率分别为52 % 和21% 。结论 1 . 依据肿块部位积极寻找肝外供血支;2. 在介入治疗中,预防肝动脉闭塞,减少侧支供血形成至关重要;3. 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肝癌采取双动脉内化疗栓塞是必要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肝癌动脉血供变异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动脉血供变异在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我院2006年全年共220例(330次)肝癌动脉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结果:220例中171例(77.7%)为典型腹腔动脉-肝总动脉供血。肝动脉解剖变异29例(13.2%,29/220),其中肝总动脉变异2例,肝右动脉变异23例,变异的肝右动脉或副肝右动脉有22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5.9%,22/29),肝左动脉变异2例,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20例(9.1%,20/220)在初次或重复介入治疗中发现存在寄生性供血动脉,其中起源于右膈下动脉10例,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网膜动脉及脾动脉各2例,左膈下动脉及右肋间动脉各1例。肝外侧支供血动脉的存在与病灶大小、位置及介入治疗次数之间显著相关。结论:认识肝癌动脉血供变异有助于提高经动脉导管栓塞成功率及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介入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技术在肝脏移植前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拟行肝脏移植的30例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选择造影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肝脏移植术后怀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行造影及介入下溶栓及内支架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术前造影中提示肝癌11例;4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变异。29例患者间接门脉造影成功,其中2例肝癌患者发现门脉癌栓,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对6例怀疑胆道和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血管造影及相关介入治疗。其中2例成功行狭窄动脉吻合口金属内支架治疗,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造影显示肝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其他3例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血管造影能够提供准确的动脉和门静脉解剖和变异信息;血管介入技术有助于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L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无法手术切除或切除不完全的CLM分为2组,治疗组39例先行TACE,1周后在CT引导下行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然后注入超液化碘油与丝裂霉素+阿霉素混合乳剂适量。对照组38例仅行TACE。结果:治疗组CR 4例(10.2%),PR 34例(87.2%),有效率(CR+PR)97.4%,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45.8%、31.3%。对照组CR 1例(2.6%),PR28例(73.7%),有效率(CR+PR)76.3%,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22.6%、9.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转移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  相似文献   

15.
双重介入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综合应用化疗栓塞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 4例患者 ,其中原发性肝癌 2 3例 (包括外科手术后复发性肝癌 3例 ) ,转移性肝癌 1例 ,瘤体平均大小为 4.1cm× 3 .7cm。先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内化疗栓塞 ,术后 1周内再于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间隔 3~ 4周重复上述治疗 ,每例行综合介入治疗 2~ 3次。结果 :2 4例患者中 2 0例病变区有明显碘油沉积 ,综合介入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8~ 2 6个月无死亡病例 ,瘤体明显缩小者 2 1例 (占 87.0 % ) ,16/17例患者AFP降低明显 ,14例经 2~ 3次介入治疗后病灶稳定。 3例介入治疗后手术病理切片示肿瘤组织基本坏死 ,瘤体周围包膜形成。结论 :综合应用化疗栓塞术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是治疗小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ngioseal device to manual compression for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following peripheral vascular procedures, in the context of day case vascular procedures. 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randomised to haemostasis using the angioseal device or manual compression following arterial puncture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diagnostic or intervention procedures. Data were collected regarding time to haemostasis and complications immediately post-procedure, at 1h, 2h and at 1 week. There were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r in complication rates immediately, at 1h, 2h and at 1 week (Chi-squared). Th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time to haemostasis. The mean time to haemostasis in the compression group was 10.6 min and 2.0 min in the angioseal group (t-test p<0.0001). In conclus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manual compression and angioseal.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ime to haemostasis.  相似文献   

17.
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给出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的概念,测量这一区域辐射剂量的分布并分析其特点,为介入工作人员特别是第一术者的放射防护提出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 在重要站立区域内,从距地面10cm处向上至180cm处,每10cm选取一个测量点,选用介入诊疗中比较常用的冠脉造影程序,分3种状态:①不使用床上、下防护屏。②使用床上、下防护屏。③使用床上、下防护屏和铅衣防护进行辐射剂量的测定。每实验点重复测量3次,取算术平均值,经刻度校正并折算为mGy/h。结果 成功测量3种状态下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介入诊疗中重要的站立区域剂量分布示意图。结论 对第一术者重要站立区域内的辐射防护在整个介入放射防护体系的建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足够重视这一区域的放射防护。要注意尽可能的联合选用多种防护手段,特别不要忽视上、下防护屏和铅衣的选用。建议在第一术者足踝前部放置一活动铅挡板,或把下防护帘延长至地面以保护下肢足踝部。  相似文献   

18.
肺癌并肝转移的联合介入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联合介入治疗肺癌并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晚期肺癌并肝转移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和肝动脉进行化疗和/或栓塞术。结果:肺原发灶有效率73.3%(11/15),肝转移灶有效率80.0%(12/15)、肺原发灶合并肝转移灶有效率66.7%(10/15)。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60%。结论:经支气管动脉和肝动脉联合介入治疗肺癌并肝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动脉性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性出血是一种凶险的临床急症,来势凶猛,如诊断和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保守治疗往往效果欠佳,而手术治疗又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且难度大,风险高和手术后易发生再出血。随着介入放射学快速发展,近年来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止血逐渐应用于临床。这种方法能达到立即止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肝动脉化疗栓塞为主的介入治疗是目前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其效果确切,但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化疗不良作用影响了中远期生存期及生存质量。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把介入治疗与中医药治疗结合起来,在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减少介入治疗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