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模拟分娩产伤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建立压力性尿失禁的动物模型.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10只);Ⅱ组为阴道扩张组(10只),模拟产伤;Ⅲ组为卵巢切除组(10只),模拟雌激素水平下降;Ⅳ组为阴道扩张+卵巢切除组(10只).3个月后,分别对4组大鼠行尿动力学检测以证实压力性尿失禁.结果 3个月中3只大鼠死亡.Ⅰ组腹压漏尿点压(ALPP)为(77.04±3.53)cm H2O,Ⅱ组为(52.71±2.62)cm H2O,Ⅲ组为(52.87±2.69)cm H2O,Ⅳ组为(25.10±2.18)cm H2O.Ⅱ、Ⅲ和Ⅳ组ALPP值均低于Ⅰ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Ⅱ、Ⅳ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分娩产伤和雌激素下降均能成功获得压力性尿失禁的动物模型;同时模拟2种病因,模型建立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64-1767
[目的]对照腰椎开放内固定手术围术期采用的3种自体血回输方法,分析各种自体输血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对于预防术后贫血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本科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179例腰椎内固定手术并采集自体血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和医患沟通结果,以有无使用术中及术后自体血回收装置分为Ⅰ组(单纯自体血组,52例),Ⅱ组(自体血+术中回输组,24例),Ⅲ组(自体血+术后回输组,67例),Ⅳ组(自体血+术中回输+术后回输组,26例),对照四组患者输血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差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疾病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输异体血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血红蛋白(HGB)及红细胞压积(HCT)术后第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Ⅳ组HGB/HCT术后第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HGB/HCT术后第7、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开放内固定术前储存自体血患者,围术期单独使用术中或术后自体血回输不能降低异体输血率,因此对预防术后贫血无明显意义,联合使用术中或术后自体血回输对预防术后贫血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术超前麻醉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8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每组27例。4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给予瑞芬太尼进行维持麻醉。Ⅰ、Ⅱ组患者麻醉前另加氟比洛芬酯1.5 mg/kg,对比4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苏醒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芬太尼用药总次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Ⅳ组瑞芬太尼和Ⅰ组、Ⅲ组用量比较明显较高(P0.05)。Ⅳ组VAS评分和Ⅰ组、Ⅱ组、Ⅲ组比较明显较高,Ⅲ组VAS评分和Ⅰ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芬太尼用药总次数和Ⅰ组、Ⅱ组、Ⅲ组比较明显较高,Ⅲ组芬太尼用药总次数和Ⅰ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Ⅱ组、Ⅲ组、Ⅳ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治疗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确切,不影响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和拔管,安全性高,但其镇痛效果仍需要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研究五家渠市初中生错畸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五家渠市仅有的两所中学的初中部随机抽取了9个班级,共390名学生,其中男193名,女197名,年龄11.49~16.55岁,平均年龄为(14.08±0.84)岁,均为汉族。先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再对其按照错畸形切牙分类法标准和个别正常标准进行检查登记,被分成五组:切牙Ⅰ类组、切牙Ⅱ 1分类组、切牙Ⅱ 2分类组、切牙Ⅲ类组和个别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方面,切牙Ⅲ类组与切牙Ⅰ类组、切牙Ⅱ 1分类、切牙Ⅱ 2分类、个别正常组比较,心理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偏执、抑郁、适应不良得分方面,切牙Ⅲ类组和其他四组比较,除了切牙Ⅲ类组与个别正常组心理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25),切牙Ⅲ类组心理异常的比例比个别正常组高。与其余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25)。在心理不平衡得分方面,切牙Ⅲ类组与其他四组比较,心理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25),切牙Ⅲ类组心理异常的比例比其余四组都高。结论:错畸形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切牙Ⅲ类对心理不平衡的负面影响。鼓励患有错畸形的初中生尽早进行正畸治疗,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 MAC地氟烷组(D1.0组)和1.5 MAC地氟烷组(D1.5组).采用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1.0组和D1.5组缺血前分别吸入1.0 MAC和1.5 MAC地氟烷40 min.再灌注4 h时,迅速断头取前脑,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线粒体,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Ⅱ+Ⅲ和Ⅳ的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D1.0组和D1.5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升高(P<0.05);各组复合体Ⅱ+Ⅲ、D1.0组及D1.5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体积增大、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嵴间隙增宽、破裂、膜崩解;D1.0组和D1.5组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结论 地氟烷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潮气量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老年腹内高压(IAH)患者血气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 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I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11例.PEEP均设定为5cm H2O,潮气量分别为5、7、9、11ml/kg,呼吸频率分别为20、17、14、12次/分,于通气2h后检测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台压(PPLAT,cm H2O),气道峰压(PPEAK,cm H2O).结果 ①与Ⅰ、Ⅱ组比较,Ⅲ、Ⅳ组的MAP值降低(P<0.05),而且Ⅳ组下降得更为明显(P<0.05),Ⅲ组及Ⅳ组较通气前MAP值下降(P<0.05);HR 4组与通气前比较均下降,4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Ⅱ组比较,Ⅲ、Ⅳ组的CVP值升高(P<0.05),而且Ⅳ组较Ⅲ组升高得更为明显(P<0.05),Ⅲ组及Ⅳ组较通气前CVP值升高(P<0.05).②与Ⅰ、Ⅱ组比较,Ⅲ组及Ⅳ组的PPLAT值升高(P<0.05),而且Ⅳ组较Ⅲ组升高得更为明显(P<0.05);与Ⅰ、Ⅱ组比较,Ⅲ组及Ⅳ组的PPEAK值升高(P<0.05),而且Ⅳ组较Ⅲ组升高得更为明显(P<0.05);SpO2 4组与通气前比较均上升(P<0.05),PaCO2值Ⅱ、Ⅲ及Ⅳ组与通气前比较均下降,而且Ⅳ组较Ⅲ组下降得更明显(P<0.05);PaCO2值Ⅰ组与通气前比较升高(P<0.05);PaO2 4组与通气前比较均上升(P<0.05).结论老年IAH患者采用小潮气量通气(7ml/kg)配合低水平PEE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几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3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四组,在新生儿接受操作性疼痛刺激时,干预Ⅰ、Ⅱ、Ⅲ组分别采用体位干预+抚触、口服24%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口服24%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体位干预+抚触。对照组在穿刺的全过程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比较四组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Ⅰ组NI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Ⅱ组、干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刺激后1min比较,刺激后5min及刺激后10min各组的NIPS评分均迅速下降。结论联合干预方法Ⅱ、Ⅲ均有协同镇痛作用,干预方法Ⅲ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直肠癌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探讨Hey作为直肠癌早期筛查潜在指标的可能性。选择我院直肠癌患者117例(直肠癌组),根据AJCC第7版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Ⅰ期22例Ⅱ期31例、Ⅲ期39例、Ⅳ期25例。检测同期42例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Hcy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与分期的相关性直肠癌组4个亚组、息肉组2个亚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直肠癌组Ⅱ期、Ⅲ期、Ⅳ期血清Hcy水平高于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肠癌组Ⅱ期、Ⅲ期、Ⅳ期CEA、CA199、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肠癌组Ⅰ期CEA、CA199、CA125水平与对照组、息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组间Hcy水平比较:Ⅰ期与Ⅱ期、Ⅲ期、Ⅳ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期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Ⅲ期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Hcy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呈高度正相关(r=0.80P 0.001);与直肠癌分期呈正相关(r=0.742,P 0.001)。直肠癌的发生和分期与血清Hcy水平密切相关,提示其作为肿瘤标志物具有潜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旨在探讨氯沙坦能否减少细胞凋亡,以期寻找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新途径.方法 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3组(n=14),分别为Ⅰ组(对照组)、Ⅱ组(失神经对照组)和Ⅲ组(氯沙坦治疗组).Ⅰ组不作处理,Ⅱ组和Ⅲ组制备失神经腓肠肌(gastrocnemius, GAS)动物模型.术后Ⅲ组大鼠采用氯沙坦以10mg/kg·d空腹灌胃4周;Ⅰ、Ⅱ组大鼠分别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4周处死大鼠,以GAS和体重(body mass, BM)之比(GAS/BM)作为骨骼肌萎缩指标;TUNEL法检测腓肠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GAS 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 术后4周Ⅰ组腓肠肌正常粗细;Ⅱ、Ⅲ组腓肠肌明显萎缩,肌肉变细,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GAS/BM Ⅱ组为11.68 4±1.98,与Ⅰ组(12.86±0.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GAS/BM为12.11±0.65;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Ⅰ组罕见凋亡细胞核,凋亡率为0.56%±0.2l%;Ⅱ组凋亡细胞核较Ⅰ组明显增多,凋亡率为11.32%±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可见凋亡细胞核,凋亡率为7.21%±2.05%,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cl-2阳性率Ⅱ组为18.3%±4.9%,较Ⅰ组(27.5%±2.8%)和Ⅲ组(25.5%±3.5%)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阳性率:Ⅱ组为24.1%±3.1%,较Ⅰ组(22.1%±3.6%)和Ⅲ组(21.7%4±2.3%)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及Ⅲ组Bax/Bcl-2平均分别为0.8、1.3及0.8.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Ⅱ组为122.5±14.6,较Ⅰ组(135.3±6.2)下降(P<0.05),Ⅲ组为139.2±16.2,较Ⅱ组增加(P<0.05);Bax蛋白表达Ⅱ组为107.1±15.8,Ⅰ组为89.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为94.2±9.5,较Ⅱ组下降(P<0.05);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凋亡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骨骼肌萎缩的原因之一;氯沙坦可通过抑制肌细胞凋亡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Pinacidil诱导的超极化停搏对离体幼兔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建立幼兔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别以10℃标准St.Thomas液(Ⅰ组)、含Pinacidil 50 μmol/L的10℃ St.Thomas液(K+5 mmol/L、Ⅱ组)和含Pinacidil 50 μmol/L的37 ℃ St.Thomas液(K+5 mmol/L、Ⅲ组)诱导停跳,观察丙二醛(MDA)、血清心肌酶活性指标、超微结构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再灌注20 min后MDA(nmol/mg蛋白)分别为97.88±37.09、70.19±12.73、143.36±77.48,Ⅱ组与Ⅰ、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Ⅰ、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钙蛋白Ⅰ(cTnI,μg/L)0.951±0.026、0.740±0.028、1.510±0.042,左心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max,mm Hg/s)763.0±57.5、927.0±65.6、551.4±70.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流量(CF,ml/min)3.9 ±0.3、6.0±0.8、3.1±0.6,Ⅱ组与Ⅰ、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极化停搏对离体幼兔心肌保护效果优于传统去极化停搏,但仍须合并低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14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普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缬沙坦+普伐他汀组(Ⅳ组),治疗随访2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后,Ⅰ、Ⅱ、Ⅲ、Ⅳ组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4.1±2.1)、(41.7±2.8)、(44.4±3.1)、(40.1±2.5)mm,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CRP水平分别为(4.56±0.24)、(4.47±0.45)、(2.87±0.53)、(2.54±0.42)mg/L,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57.9%、79.4%、77.1%、85.3%,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普伐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缬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学习曲线。方法:将92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4组,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手助)率、术后流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逐渐缩短,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逐渐减少,4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手助)率降低,但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流质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住院时间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为20例,完成45例手术后,此技术的熟练程度、稳定状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不周时期给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35只,体重20~24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7):假手术组(Ⅰ组)、肠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地塞米松缺血前给药组(Ⅲ组)、地塞米松缺血期给药组(Ⅳ组)和地塞米松再灌注即刻给药组(Ⅴ组).采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30 min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Ⅰ组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阻断;Ⅱ组和Ⅲ组分别在缺血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地塞米松10 mg/kg;Ⅳ组于缺血5 min时、Ⅴ组于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再灌注3h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病理学结果,采用Chiu评分法对小肠病理损伤进行评分;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iNOS的活性.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Ⅴ组肠组织Chiu评分、Ⅱ组、Ⅳ组和Ⅴ组肠组织iNOS活性和NO含量升高(P<0.05),Ⅲ组肠组织iNOS活性和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肠组织Chiu评分、iNOS活性和NO含量降低,Ⅴ组肠组织Chiu评分、iNOS活性和NO含量均升高,Ⅳ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缺血前给药可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期给药对损伤无明显影响,再灌注即刻给药可加重损伤,可能与地塞米松不同时期用药对iNOS活性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1,25-(OH)2D3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免疫调节中的机制.方法 行Wistar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的肾移植术,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Ca2+、P3+、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水平及移植肾的病理变化.结果 Ⅰ组大鼠肾移植后5 d血清中BUN、Cr、IL-2、IFN-γ水平分别明显高于Ⅱ、Ⅲ、Ⅳ组(P<0.05),Ⅱ、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与Ⅳ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各组Ca2+、P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 显示,Ⅰ组大鼠移植后肾脏排斥反应最重,其余组与之比较均有所减轻,以Ⅳ组最明显.结论 1,25-(OH)2D3通过减少IL-2、IFN-γ的产生,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移植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评价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43例病理确诊的食管鳞癌及10例胸部良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癌胚抗原(CEA)作为检测标志物,应用fqRT-PCR方法定量检测其外周血CEA mRNA表达及拷贝数,评价食管鳞癌患者CTCs状况.结果 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阳性表达率为46.51%(20/43),胸部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未见阳性表达;其阳性率随肿瘤TNM分期增高;Ⅲ、Ⅳ期患者CEA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但Ⅰ、Ⅱ期患者之间及Ⅲ、Ⅳ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EA mRNA拷贝数在Ⅳ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Ⅲ期患者(P<0.01);但在Ⅰ、Ⅱ、Ⅲ期患者间其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 mRNA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随访结果:外周血CEA mRNA阳性表达者其转移预测特异性为81.25%(13/16).结论 fqRT-PCR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监测食管癌CTCs较为可靠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利多卡因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诱导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咳嗽反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拟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150例,研究分为5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时,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前,Ⅰ~Ⅳ组患者均先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盐酸利多卡因。分别为Ⅰ组0.25mg·kg^-1,Ⅱ组0.5mg·kg^-1,Ⅲ组1mg·kg^-1,Ⅳ组1.5mg·kg^-1,2min后再按1.5μg·kg^-1静脉注入瑞芬太尼,注射时间2s。Ⅴ组为对照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3ml。根据患者出现咳嗽频率和强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各组静脉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后的副反应。结果咳嗽反射发生率Ⅱ、Ⅲ组显著低于Ⅴ组(P〈0.01),Ⅳ组无咳嗽反射。Ⅰ组虽低于Ⅴ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咳嗽发生率与Ⅱ组近似,但盐酸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却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无咳嗽反射发生,但盐酸利多卡因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结论按0.5mg·kg^-1剂量预先静脉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诱导期间瑞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射的发生率,且不出现盐酸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方法对胆囊癌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至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手术治疗的132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胆囊癌Nevin分期、AJCC第5版分期、AJCC第6版分期方法统计各患者的临床分期及各期胆囊癌的术后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按照Nevin分期统计的Ⅰ、Ⅱ、Ⅲ、Ⅳ、Ⅴ期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3%、75.6%、43.2%、16.2%、6.5%,Ⅰ、Ⅱ、Ⅲ期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Ⅳ、Ⅴ期(χ~2=7.239、6.152、3.992,12.354、13.171、15.084,P<0.05).按照AJCC第5版分期统计的Ⅰ、Ⅱ、Ⅲ、Ⅳ期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4%、40.9%、10.2%、5.8%,Ⅰ、Ⅱ期生存率显著高于Ⅲ、Ⅳ期(χ~2=18.286、23.729,5.541、13.607,P<0.05),Ⅲ期生存率显著高于Ⅳ期(χ~2=7.758,P<0.05).按照AJCC第6版分期统计的Ⅰ、Ⅱ、Ⅲ、Ⅳ期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1.1%、11.7%、8.2%、6.5%,Ⅰ、Ⅱ期生存率相对较低,但Ⅰ期生存率显著高于Ⅱ、Ⅲ、Ⅳ期(χ~2=15.300,21.956,31.397,P<0.05),Ⅱ期生存率显著高于Ⅳ期(χ~2=8.789,P<0.05),而Ⅱ期与Ⅲ期没有差别,Ⅲ期与Ⅳ期没有差别.结论 AJCC第5版分期仍足较理想的胆囊癌分期方法,Nevin分期不够完整,AJCC第6版分期过于严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分型对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长征医院肝移植科收治的149肝癌病人,其中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人74例,根据Ⅰ~Ⅳ癌栓分型标准相应分为Ⅰ~Ⅳ组,回顾分析各组病人生存时间及接受肝移植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无门静脉癌栓组0组(75例)、Ⅰ组(33例)、Ⅱ组(17例)、Ⅲ组(12例)、Ⅳ组(12例)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6.66%、84.84%、82.35%、66.66%和41.66%,1.5年生存率为68.00%、75.75%、70.58%,58.33%和16.66%,0~Ⅱ组各组间无明显区别(P>0.05),Ⅲ、Ⅳ组和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栓Ⅰ型、Ⅱ型,肝移植手术疗效与无癌栓组相近,明显优于Ⅲ、Ⅳ组.结论 癌栓分型有助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肝移植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预防产妇产后出血 ,将 2 90例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无前列腺素禁忌证、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 3组 : 组 98例 ,胎儿前肩娩出后口服米索前列醇 6 0 0 μg; 组 93例 ,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缩宫素 2 0 U; 组 99例 ,上述两种药物相继应用。观察不同时段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产后 2 4h出血量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 组 (4 43.71± 12 9.0 0 ) ml,2 0 .41% ; 组 (5 6 6 .0 0± 134.0 1) ml,40 .86 % ; 组 (4 5 3.35±16 3.5 4) ml,32 .32 %。 组与 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均 P<0 .0 5 ) ; 组与 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均 P>0 .0 5 ) ; 组与 组比较 ,前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提示单独应用米索前列醇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其作用优于缩宫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