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外循环(CPB)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在维持肠道完整性、降低死亡率和增强免疫等方面有很大的益处,既使对CPB手术后的危重患者,也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并通过肠外静脉营养来补足能量需求。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可适度应用,但应注意胃肠并发症及能量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现就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系统的保护机制和作用、CPB手术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方法、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展望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梗阻性黄疸病人60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30例)及肠外营养组(30例)。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肠外营养组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早于肠外营养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肠内营养组治疗费用约为肠外营养组的1/4。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加快降低高胆红素血症者的胆红素水平。具有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EIN)对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随机进入EI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d的血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补充量、血浆内毒素及术后7d内肠道排气时间及大便球杆比异常率。结果EIN组和PN组患者术后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7天,EIN组患者ALT、TBIL恢复优于PN组,血浆白蛋白补充量少于PN组;肠道恢复时间早于PN组,同时大便球杆比异常率较PN组低(P〈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内免疫微生态支持治疗可以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减少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的发生,有利于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早期放射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肠外、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体质量及营养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治疗7周后渐恢复正常饮食。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前白蛋白[(264.5±11.6)m以比(249.4±10.2)mg/l小白蛋白[(36.1±4.6)g/L比(32.2±3.4)g/L]和总蛋白水平[(67.8±4.6)g/L比(63.7±3.3)g/L]及肠黏膜绒毛高度[(413±0.3)mm比(3.5±0.3)mm]均增加(均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是早期放射性肠炎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分为标准营养组(EN组)和免疫营养组(EIN组),每组32只。将两组大鼠制成烧伤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4、7、10d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变化。另取8只健康大鼠检测上述指标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1)与正常值比较,伤后EN组CD3^+、CD4^+、CD4^+/CD8^+降低但CD8^+升高,与各项指标大部分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伤后10d与EN组(CD4^+/CD8^+为1.26±0.10)比较,EIN组CD3^+、CD4^+、CD4^+/CD8^+(CD4^+/CD8^+为1.86±0.25)升高而CD8^+下降(P〈0.01)。(2)伤后4、7、10d,EIN组肠黏膜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S-IgA含量较EN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烫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可以提高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标准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伤性肠破裂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共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7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7.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6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1周。检测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营养指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淋巴管结扎和不同肠内营养对肠道通透性、系统炎性反应和肺损伤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大鼠胃造瘘术后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谷氨酰胺(Gin)肠内营养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肠内营养组和假手术组.前4组根据淋巴管是否结扎又各分为结扎和不结扎组.共9组.每组8只。所有肠内营养组均经胃造瘘给予等氮(1.8gN·kg-1·d-1)等热卡(1046kJ·kg-1·d-1)的营养支持,7d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他8组实施肠道缺血60min,结扎组在缺血前同时进行淋巴管结扎:然后继续原营养再灌注3d。在胃造瘘术后第5、7和9天测定肠道通透性(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浓度值.L/M):术后第11天取血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细胞因子及ALT、AST的水平:取小肠黏膜检测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取肺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NO和NO合酶(NOS)浓度及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肠道缺血60min可引起肠道损伤;缺血后第1天,各组L/M均显著增加(P〈0.05);缺血后第3天L/M明显下降(P〈0.05),其中Gin肠内营养组和(ω-3PUFA肠内营养组已恢复至接近缺血前水平(P〉0.05).且淋巴管结扎组L/M明显低于不结扎组(P〈0.05)。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与普通肠内营养和正常饮食组比较,Gln肠内营养组和ω-3PUFA肠内营养组血清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明显增高(P〈0.05);且淋巴管结扎后效果更为明显(P〈0.05)。予以Gln或(ω-3PUFA肠内营养以及淋巴管结扎后,肺组织MPO、NO、NOS及细胞凋亡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肺等远隔组织损伤及系统性炎性反应可能与肠淋巴液中的某些因子有关.阻断“肠-淋巴途径”和(或)补充Gln和ω-3PUFA的肠内营养可以降低缺血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增加.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增加肠黏膜的厚度.减轻系统炎性反应和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短肠综合征(SBS)患者预后得以明显改善。但长期肠外营养(PN)导致的高额费用和多种并发症一直是难以克服的缺点,而长期单纯采用PN支持还可引起残余肠道黏膜的严重萎缩,肠屏障功能受损,使患者终生依赖PN支持,严重影响SBS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促进残余肠道功能早日代偿、适应,使SBS患者部分甚至全部恢复经肠内营养(EN),摆脱对PN的依赖已成为治疗SBS的重点。近20年,随着对SBS代谢变化、残留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加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腑颗粒对肠缺血-再灌注(I/R)状态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EN)时小肠耐受能力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32只,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恢复灌流造成肠I/R损伤,复流后4h实施EEN,将瑞代营养液(4 ml·kg~(-1)·h~(-1))经肠黏膜张力计管持续滴注3h直至动物出现肠道不能耐受症状时停止,间隔6h后再次实施EEN,直至动物肠道能够耐受为止。动物随机分成单纯EEN组(EEN级)、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后EEN组(I/R EEN组),I/R EEN 通腑颗粒组(I/R EEN TF组),每组8只。检测小肠黏膜PCO_2(PiCO_2)、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I/R后各组PiCO_2和血浆DAO均较单纯EEN组显著升高,并有明显的肠黏膜病理损害。肠I/R EEN组上述病变最重,肠道不能耐受发生率(87.5%)显著高于EEN组(O)和I/R组(12.5%)。通腑颗粒治疗组小肠功能指标的变化显著轻于I/R EEN组,表现为肠PiCO_2和血浆DAO活性明显降低,肠组织病理损害减轻。结论:通腑颗粒能显著改善肠组织灌流及功能指标,减轻肠黏膜的病理损害,提高犬I/R时小肠对早期肠内营养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1.
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机体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肠内普通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及肠内生态营养组。于胃造瘘术后早期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普通营养剂、肠内免疫营养剂和肠内生态营养剂,共7d,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和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量。结果小肠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除肠内普通营养组)以及绒毛表面积在肠内普通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各肠内营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黏膜IgA^+、CD3^+、CD4^+及CD8^+细胞数对照组大鼠低于各肠内营养组(P〈0.05),而肠内普通营养组又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功能,促进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增强其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大黄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影响.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ANP组(A)、大黄组(B)、EEN组(C)及EEN联合大黄组(D).B、C、D组分别于造模后经肠内营养管输入大黄、肠内营养液及肠内营养液联合大黄.各组于造模48 h后测定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D-乳酸、丙二醛(MD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腹水量及回肠湿干重比;检测胰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湿干重比,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 与A组相比.B、C、D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B、C组相比,D组除肠道SIgA显著升高外,其余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ANP时,联合应用EEN与大黄可有效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系统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2例SAP患者于入院后第1周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组8例、肠外营养(P)组12例、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C)组1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结果: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组,外周血白蛋白及血糖水平优于E组、P组.结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的维持,对减少SAP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月6年期间收治的82例SAP患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1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为EN组(即入院第3 d置入空肠营养管);采用肠外营养治疗为PN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的改变以及住院费用,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3 d和第7 d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血TNF-α变化。结果: EN组入院第7 d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TNF-α下降明显。PN组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高于EN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能改善营养、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减轻炎症反应以及降低住院费用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脾肾静脉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简称联合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行联合术病人共76例,其中接受肠内营养(EN)23例,肠外营养(PN)33例,非营养治疗20例,观察肝功能、营养代谢、感染情况,记录肠道通气时间、营养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问。结果(1)三组术后肝功能均有损害,组间无明显差异;(2)三组术后血浆前白蛋白均明显下降,非营养组血浆前自蛋白水平明显低于EN组和PN组(P〈0.05);(3)EN组术后第8天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4)EN组血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EN简单安全,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Dixon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将64例行Dixon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和肠内外联合营养组(EN+PN组)32例。术后早期即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漏,EN+PN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PN组;术后第7天检测各项营养指标,EN+PN组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高于PN组(P〈0.05)。结果表明,直肠癌Dixon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不但能更好地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还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并且能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肠外瘘6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黎介寿  韩建明 《普外临床》1994,9(3):171-174,162
1971-1992年共治疗661例肠外瘘,其中509例(77%)为手术引起,其余为外伤,炎性肠道疾病,放射性损伤与肿瘤所致。经治疗后,205例(31.0%)的瘘口自愈,386例(58.4%)手术治愈,手术成功率为98.46%,全组死亡率为8.62%,作者认为当前改善肠外瘘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控制感染,强调在早期进行有产的引流,重视对器官功能的监测与维护。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肠外瘘治疗中可互补其不足。肠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免疫营养与应激状态下的感染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胃肠道尚有功能的手术或创伤后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其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这已成共识。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刺激和改善内脏及肠黏膜血液循环,防止或减轻胃肠道缺血和肠道通透性紊乱,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然而,市售的肠内营养制剂配方主要为供小肠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忽略了结肠的生  相似文献   

19.
感染井发症是创伤、严重营养不良等重症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而且当给予严重创伤病人肠外营养时,败血症的发病率较肠内营养时显著增高。这可能与肠道缺乏食物营养和刺激,致使肠粘膜屏障破坏、细菌/内毒素移位引起远处感染有关。这提示肠内营养对格主的防御功能是有益的,但发生这种情况的机理尚不清楚。分泌型IgA(SIgA)是粘膜防御功能和屏障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肠是产生粘膜免疫的中心器官,胃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与lgA的产生有关。作者以往的研究表明与混合肠内营养组相比,无论经静脉或胃肠途径给予TPN溶液,都会发…  相似文献   

20.
【据《Semin Pediatr Surg》2010年2月报道】题:肠衰竭的创新肠内和肠外营养疗法(作者Le HD等) 肠衰竭患儿由于肠道长度和功能不足,只能依赖肠外营养(PN)获得生存和生长必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然而,PN及其配方成分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从最常见的水电解质紊乱到危及生命的肠外营养相关肝病(PNALD),PNALD有时也被称为“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LALD)”。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对这类患儿营养支持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并且逐步从PN成功过渡到全肠内营养(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