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基因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噻唑兰(MTT)法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作用24h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蛋白表达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应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增殖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AO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经米非司酮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出现了典型的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变化;米非司酮能够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使其停滞于G1 期,降低S期细胞比例;PTEN蛋白的表达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米非司酮能够明显抑制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促凋亡作用与上调PTEN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与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Gao Y  Luo L  He F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9):536-539,I013
目的 探讨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特性及雌二醇(E2)、孕酮(P)、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的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及11例非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同时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原因尚未明了。EMs是妇科常见良性疾病,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对其预防和治疗仍是目前难点。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对机体维持自身稳态和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近年有资料表明,凋亡异常可促进EMs的发生发展。综述细胞凋亡途径,凋亡相关基因及凋亡在正常子宫内膜与EMs的在位、异位内膜中的不同表达,期望能操控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应用于EMs的预防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原因尚未明了。EMs是妇科常见良性疾病,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对其预防和治疗仍是目前难点。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对机体维持自身稳态和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近年有资料表明,凋亡异常可促进EMs的发生发展。综述细胞凋亡途径,凋亡相关基因及凋亡在正常子宫内膜与EMs的在位、异位内膜中的不同表达,期望能操控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应用于EMs的预防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异位与在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及米非司酮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22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细胞和其中12例患者的异位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后的ER、PR含量,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1×10-6mol/L和1×10-4mol/L)作用后的变化,并以13例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 内异症的在位内膜ER、PR含量呈明显周期性变化,分泌早期腺体PR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化学评分(下同)为2.77±0.32与2.20±0.26,P<0.05]。内异症的异位内膜,增殖期ER(腺体0.65~2.17,间质0.45~1.03)、PR含量(腺体0.55~1.77,间质0.40~1.27)显著低于在位内膜(ER腺体1.50~3.23,间质0.80~1.96;PR腺体1.55~3.34,间质0.98~2.50,P<0.05~0.01);分泌早期无差异;分泌晚期腺体ER含量(3.27±0.31)、PR含量(3.33±0.23)与间质ER含量(1.87±0.31)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分别为0.28±0.11、0.36±0.23和0.26±0.15,P<0.01),而间质PR含量无差异。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内异症的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含量(P<0.01),且米非司酮浓度越高,ER、PR含量降低越明显。结论 内异症的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含量明显不同,米非司酮可下调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孕三烯酮对体外培养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孕三烯酮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异位内膜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及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andtensionhomologuedeletedonchromosome10,PTEN)基因在异位内膜细胞表达的变化。方法 以0、10. 6和10 .4 mol/L浓度的孕三烯酮,对体外培养的异位内膜细胞分别进行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孕三烯酮对异位内膜细胞作用0 ~48h的细胞抑制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孕三烯酮对异位内膜细胞作用24h时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应用PTEN单克隆抗体,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异位内膜细胞PTEN基因的表达。结果 孕三烯酮作用于异位内膜细胞8、16、24、32、40和48h的细胞生长率,在孕三烯酮浓度为10 .6 mol/L时,分别为99 .6%、87 .3%、79 .8%、62 .3%、51. 7%和44. 2%;在10 .4 mol/L时,分别为99 .2%、77 .1%、69. 6%、51 .1%、33 .7%和23 .6%。同一浓度各作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孕三烯酮作用24h后,异位内膜细胞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浓度为10 6、10 4 mol/L的孕三烯酮作用于异位内膜细胞后,凋亡率分别为1 3%、15 .0%;浓度为0mol/L的孕三烯酮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与不孕密切相关,近年来人们通过建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培养系统,研究异位细胞的生长特征,表面受体、分泌活性及药物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学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处理,观察米非司酮对细胞形态的影响,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检测米非司酮处理细胞后子宫内膜发育相关基因ESR1和PGR的含量、坏死途径蛋白p-MLKL、RIPK3的表达和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的变化。结果:经米非司酮处理后,人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变差,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变弱,且随着米非司酮处理浓度增加,其对细胞生长的毒性作用加强;米非司酮处理的细胞中ESR1和PGR含量明显减少,而坏死途径蛋白p-MLKL、RIPK3表达和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表达增加。结论:米非司酮可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而抑制其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调节ESR1/PGR含量、坏死途径蛋白p-MLKL/RIPK3及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 3/caspase 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粘附、种植、侵袭和分泌特性及增殖、凋亡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GnRH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GnRHⅡ(0、10-10、10-8、10-6mol/L)干预,采用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离体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结果:GnRHⅡ可诱导离体培养的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随着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且对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在位者(P0.05)。结论:外源性GnRHⅡ可明显促进人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为开发内异症促凋亡治疗方面的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 (RU4 86 )治疗异位妊娠成功后的宫内再孕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 996年 1月~ 2 0 0 2年 1月之间收治的 98例有生育要求的、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5 8例为米非司酮 (RU4 86 )治疗成功 ,4 0例为甲氨蝶呤 (MTX)全身治疗成功 ,并经门诊及电话随诊。结果 RU4 86治疗者宫内再孕率 5 1 7% ,MTX治疗者宫内再孕率 5 2 5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RU4 86保守治疗的宫内再孕率和MTX保守治疗的宫内再孕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而且前者无明显副作用 ,血 β -hCG下降明显 ,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抗孕激素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 ,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Fas和钙磷脂结合蛋白V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Fas蛋白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V表达。结果 :抗孕激素各药物浓度组Fas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Fas浓度呈时间 剂量依赖性升高。抗孕激素10 - 6 mol/L和 10 - 5mol/L浓度组异位间质细胞AnnexinV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呈时间 剂量依赖性增加。抗孕激素 10 - 5mol/L时培养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4 8h和 72h ,利洛司酮组AnnexinV表达显著高于米非司酮组 (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这两种药物可能通过上调Fas蛋白表达促进异位间质细胞凋亡。利洛司酮诱导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的作用高于米非司酮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CD45RO,CD4和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数量表达,探讨免疫细胞在EMs中的作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D45RO,CD4和CD8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EMs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CD45RO,CD4和CD8阳性细胞,观察其分布特点并计数其密度,并与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对照。结果:EM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增殖期与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均存在CD45RO,CD4和CD8阳性的淋巴细胞,EMs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CD45RO,CD8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较在位内膜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和异位内膜中CD4阳性细胞较对照组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和异位内膜中CD4/CD8的比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和异位内膜之间比较CD4阳性细胞、CD4/CD8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的CD45RO,CD4和CD8阳性细胞表现为由增殖期到分泌期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中CD45RO,CD4及CD8阳性细胞无明显增殖期与分泌期的改变(P>0.05);对照组中CD45RO及CD4阳性细胞从增殖期到分泌期有增多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异位和在位内膜Ⅰ~Ⅱ期病例和Ⅲ~Ⅳ期病例之间CD45RO,CD4和CD8阳性细胞未发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为EMs的发生提供条件,并对EMs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体外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及核因子κB(NF 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异位内膜间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对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液进行分组 :米非司酮浓度为 1× 10 -6mol/L者 ,为米非司酮Ⅰ组 ,浓度为 1× 10 -5mol/L者 ,为米非司酮Ⅱ组 ;利洛司酮的浓度为 1× 10 -6mol/L者 ,为利洛司酮Ⅰ组 ,浓度为 1× 10 -5mol/L者 ,为利洛司酮Ⅱ组。对照组培养液为 0 5 %乙醇。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内膜间质细胞的抑制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 ,检测各组内膜间质细胞NF κBP6 5蛋白和NF κBP6 5mRNA的表达。结果 米非司酮Ⅰ组、米非司酮Ⅱ组、利洛司酮Ⅰ组、利洛司酮Ⅱ组、对照组内膜间质细胞NF κBP6 5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6 3 9± 3 5 )分、(49 1± 2 6 )分、(5 6 2± 2 9)分、(35 3± 2 1)分、(78 7± 2 4 )分 ;NF κBP6 5mRNA的表达分别为 (5 7 3± 3 3)分、(43 2± 3 1)分、(48 4± 2 7)分、(2 8 6± 1 8)分、(82 8± 4 6 )分。NF κBP6 5蛋白及NF κBP6 5mRNA的表达强度 ,均为对照组 >米非司酮Ⅰ组、利洛司酮Ⅰ组 >米非司酮Ⅱ组、利洛司酮Ⅱ组 ;米非司酮组Ⅰ、Ⅱ组 >利洛司酮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与配伍中药治疗有生育要求且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把入选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MTX联合米非司酮杀胚,B组采用MTX配伍中药保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治愈的时间及包块消失时间等方面比较,A组显著优于B组(P〈0.05)。而在治愈率、输卵管再通率、妊娠成功率等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米非司酮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及内美通用于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 16 3例重度盆腔内异症患者术后随访资料 ,比较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内美通及未用药组的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米非司酮组、内美通组复发率分别为 13 1%、15 2 % ,低于未用药组 32 1% (P<0 0 5 ,P <0 0 5 )。米非司酮组副反应发生率 13 1% ,显著低于内美通组 4 5 7% (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内美通用于盆腔内异症的术后辅助治疗是有效的 ,米非司酮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行保守性手术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米非司酮组30例,给予米非司酮12.5mg口服,每天1次,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天内开始用药,疗程为6个月。GnRH-a组20例,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天内,腹部皮下注射戈舍瑞林(商品名:诺雷得)3.6mg,28天注射1次,共6次。对照组20例患者手术后不用药物巩固治疗。比较分析应用米非司酮和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副反应及对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痛经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7%和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和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和累积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有效,可预防和减少复发,而且副反应小,对内分泌代谢及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