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8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HCV与HBV-M,阳性率分别为14.77%和90.91%。用PCR法检测发现血清HCVRNA阳性12例(13.64%);11例血清HBVDNA阳性病人的肝癌组织中8例HBVDNA阳性;1例肝癌组织中同时检出HCVRNA与HBVDNA。结果表明,本组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感染有关。而与HCV感染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湖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单独HCVⅡ型感染为60%(30/50);单独Ⅲ型感染6%(3/50);感染为Ⅱ+Ⅲ型10%(5/50),Ⅱ+Ⅳ型为16%(8/50),Ⅱ+Ⅰ+Ⅲ型为4%(2/50);Ⅰ ̄Ⅳ型均阴性的病例4%(2/50)。表明湖南地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以Ⅱ型为主,并存在Ⅱ型与其它型的混合感染;少数病例可能系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HC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一平 《广西医学》1997,19(1):144-145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HCV感染情况分析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陆一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非常密切已众所周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病关系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国外研究表明,丙型肝炎极易转成慢性,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单独HCVⅡ型感染为60%(30/50);单独Ⅲ型感染6%(3/50);感染为Ⅱ+Ⅲ型10%(5/50),Ⅱ+Ⅳ型为16%(8/50),Ⅱ+Ⅰ+Ⅲ型为4%(2/50);Ⅰ~Ⅳ型均阴性的病例4%(2/50)。表明湖南地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以Ⅱ型为主,并存在Ⅱ型与其它型的混合感染;少数病例可能系单独Ⅲ型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5.
运用巢式聚合酶锭反应检测3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2的肝癌组织或癌周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并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来显示HCC患者中HCV和HBV的感染情况。,同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结果表明36例HCC2中,HCV感染者13例(36.1%),HBV感染者30例983.3%),两者重叠感染者12例(33.3%),并发现HCV、HBV重叠感染者较仅HB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1],抗-HCV阳性率为1%[2]。医院是病毒性肝炎等医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场所,所以对新住院的病人进行HBV及HCV感染标志的检测尤为重要,应成为住院病人的常规检测项目。本文报告了576例肿瘤患...  相似文献   

7.
8.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小平  袁小珍 《广东医学》1997,18(7):434-435
应用酶联免疫法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98例原发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进行检测,并对HCV感染者应用多引物分型RPCR法进行基因分析。结果显示HCV感总的感染为16.3%,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的9.1%及健康对照组的4.5%。  相似文献   

10.
88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HCV与HBV-M,阳性率分别为14.77%和90.91%。用PCR法检测发现血清HCVRNA阳性12例(13.64%);11例血清HBVDNA阳性病人的肝癌组织中8例HBVDNA阳性;1例肝癌组织中同时检出HCVRNA与HBVDNA。结果表明,本组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感染有关,而与HCV感染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组织中丙肝病毒抗原及HBsAg的免疫组化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丙肝病毒(HCV)感染与我国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HCV抗原成分(HCAg的)在HCC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应用鼠抗HCV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CC组织中HCAg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40只HCC标本组织中HC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17.5%(7/40)和70%(28/40),其中单一HCAg阳性者仅1例,HCAg和HBsAg同时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基因型与干扰素(interferon,IFN)疗效的关系,探索影响IFN疗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法进行基因分型,Fisher'sexact法分析IFN的疗效。结果1b与1b 2型患者IFN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HCV1b感染者与合并HBV感染的HCV1b患者IFN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CV1b患者IFN的疗效与其是否合并HCV2或H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3.
对128例有病理诊断依据的肝细胞场(HCC)、47例慢迁肝(CPH)、105例慢活肝(CAH)、46例肝硬化(LC).采用嵌套式PCR技术检测其血标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IIA,对这两种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在HCC组。HCVRNA14.1%阳性,HBVDNA7i.3%阳性。CPH,CAH,LC和HCC的HBV感染率均在90%左右,而HCV感染率则分别为8.5%、9.5%、17.4%和19.5%,显示HCV感染率随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晚期肝病组的HCV感染率(19.0%)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9.2%,P<0.05)。提示HCV感染后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为HCC可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病理过程。HCV,HBV重叠感染率。HCC组高于CPH,CAH,而与LC相近,显示HCV重叠感染在原有HBV感染的基础上促进病变向着迁延化、慢性化,进而向着肝硬化、HCC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情况,并对相关基因型进行血清学指标分析。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11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对患者丙型肝炎病毒进行分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同时检测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凝血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小板(PLT)]及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抗U1小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狼疮细胞抗体(抗Sm)、抗52?kD的多肽条段(抗Ro-52)、着丝粒蛋白B抗体(抗CENP B)、M2型线粒体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等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 在11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为1b型(80.70%),2a型(7.01%),6a型(1.75%),未分型(0.88%)。除了单基因型,还发现非单基因型11例(9.65%)。对单基因型和非单基因型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发现,非单基因型ALT及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要高于单基因型(Z?=1.999,P?=0.045;χ2=13.408,P?=0.000),而对AST、GGT、PT、PTA、PLT等指标,单基因型与非单基因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1b为主;非单基因型对肝损害要高于单基因型,自身抗体出现的阳性率也更高,可能也更易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方法 用RTPCR法常规检测HCC组织和部分患者血清HCV,再以巢式RTPCR法对HCV阳性标本中5种HCV基因型进行鉴别。对多数标本中HBsAg和HBVDNA也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HCC组织中HCV阳性率为50%(39/78),与HBV者(6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重叠感染率34%(20/59)。在10例血清HCV阴性HCC患者中,3例HCC冰冻组织检出HCVRNA。在HCC组织中共检出3种HCV基因型,其中2a、1b、3a和混合型分别为17例(43.6%)、9例(23.1%)、4例(10.3%)和2例(5.1%),各基因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但2a型与1b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a型与HBV的重叠感染明显较其他HCV基因型者常见(P<0.05)。结论 2a型HCV是HCC组织中最常见的基因型并易与HBV重叠感染率,HCC患者血清HCV检测不一定能准确反映HCC组织中的HCV感染率,其所示基因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慢性乙肝患者重叠感染HCV后,对乙肝病毒复制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对23例重叠HCV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A组)和50例单独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B组),分析其HBeAg,HBV-DNA,抗-HBcIgM及其临床表现、临床体征、ALT、TBIL、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结果:A组HBeAg阳性率26.1%低于B组56%(P<0.05),DNA阳性率A组30.4%低于B组62%(P<0.05),抗-HBcIgM阳性率A组17.4%低于B组46%(P<0.05)。A组引起重度肝损害的阳性率为34.8%,B组为14%(P<0.05),提示慢性乙型肝炎重HCV感染,HCV对HBV复制有抑制作用,重叠感染发生重度肝损害的机会大。  相似文献   

17.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42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RNA,对18例HCVRNA阳性标本用HCV非结构区-5(NS5区)型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做了PCR分型。  相似文献   

18.
19.
《热带医学杂志》2021,21(9):1134-1138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肝细胞癌(HCV-HCC)患者HCV基因型、甲胎蛋白(AFP)与P53抗体、抗核抗体(ANA)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HCV-HCC患者100例。分别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ELISA方法、电化学发光法、间接免疫荧光(ⅡF)检测HCV基因型、P53抗体、AFP、ANA。比较不同AFP分组中HCV基因型、P53抗体、ANA结果分布的差异,分析HCV基因型、AFP与P53抗体、ANA的相关性;比较HCV基因型、AFP、P53抗体、ANA在不同HCV-HCC病理特征中的阳性率。结果HCV 1b型HCV-HCC患者的P53抗体、AFP及ANA分布结果明显高于非1b型患者(Z=-3.741、-6.846、-5.042,P均0.001)。按AFP阴性(AFP8.1 ng/mL)及AFP阳性(AFP≥8.1 ng/mL)分组,不同AFP分组的P53抗体、HCV基因型、ANA分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34、χ~2=77.946、Z=-7.590,P≤0.001),且98.59%(70/71)的1b型患者AFP为阳性,96.00%(24/25)的非1b型患者AFP为阴性。分别按HCV基因型与AFP分组做相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AFP与P53抗体、ANA呈正相关(r=0.785、0.545,P均0.001);HCV基因型与AFP呈负相关(r=-0.512,P0.001),即当HCV基因型由1b型转换为非1b型时,AFP检测值将降低。肿瘤大小3 cm的HCV-HCC患者HCV 1b型、AFP阳性率明显高于≤3 cm的患者(HCV 1b型:82.00%vs. 57.14%;AFP:78.00%vs. 14.29%;χ~2=6.278、33.473,P均0.05);发生肝外转移的HCV-HCC患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患者(76.32%vs. 21.57%;χ~2=26.376,P0.001)。晚期(Ⅲ+Ⅳ期)HCV-HCC患者P53抗体及A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患者(P53抗体:91.38%vs. 61.76%;ANA:63.79%vs. 23.53%;χ~2=11.945、13.906,P均≤0.001);中低分化的HCV-HCC患者P53抗体及A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患者(P53抗体:82.86%vs. 52.50%;ANA:62.86%vs.35.00%;χ~2=7.741、5.804,P均0.05)。结论 AFP检测水平与HCV基因型有关,P53抗体及ANA的阳性率与提示HCV-HCC预后不良的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罹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70例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B组,54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C组,16例)的PHC患者的好发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大体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与HCV感染的PHC患者比较,HBV感染的PHC患者的年龄较低[(54.86±9.82)vs(62.88±6.90)岁,P<0.01];大肝癌发生率较高(90.9%vs53.8%,P<0.01).70例患者中获得病理结果者B组为28例,C组为16例;经秩和检验,HBV感染的PH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0.7%,中分化39.3%,低分化0)高于HCV感染的PHC者(高分化37.5%,中分化25.0%,低分化37.5%)(P<0.05).结论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硬化背景下的PHC在流行病学及病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反映出不同病毒感染后PHC的发生、发展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