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建勇 《当代医学》2016,(16):31-32
目的:分析PICCO监护仪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感染性休克行呼吸机支持和液体复苏达到6h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常规心电监护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继续复苏治疗。比较2组EGDT目标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复苏72 h,研究组CVP低于对照组,ScvO2水平、尿量和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ITBI、EVLWI低于对照组,CO、G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敏感地反映心脏负荷和心肌收缩功能,为评估病情、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准确的参考,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探讨PICCO监测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间我院ICU收治的休克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监测前后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前后患者血乳酸变化情况.结果 PICCO监测前后,休克类型的临床判断符合率为80%(12/15),治疗方案更改率为60%(9/15).24小时内患者平均血乳酸下降水平为(2.09±1.13)mmol/L,调整后水平与之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在休克患者中应用护理效果较好,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检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体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变化.研究组在常规监测基础上行深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 PICCO监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研究组治疗期间PICCO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输出量(CI)显著升高,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PVPI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胸腔内血容量(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存活组CI显著高于死亡组,EVLWI和PVPI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以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指导患者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焦虑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黄伊明 《海南医学》2013,24(1):99-100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胸腔内血容积(ITB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进行液体复苏指导。结果 16例患者好转转出ICU,4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ICCO容量监测在指导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有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护对急症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休克患者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EICU休克患者9例,分析在监测前后临床医师对休克类型判断的差异及其在休克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结果:监护前后临床医师对休克的诊疗方案更改率为77.78%,变更治疗方案后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ICCO监护仪对EICU休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阐明PICCO和CV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37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CVP组(68例)和PICCO组(69例)。CVP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PICCO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记录PICCO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2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和BNP水平及HR均明显降低(P<0.05),乳酸清除率、ScvO2、MAP和CVP均明显升高(P<0.05);PICCO组MAP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ScvO2在治疗48 h后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而2组患者CVP水平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优于CVP的监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指导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液体复苏,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PICCO运用于该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4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对其行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并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期间严密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重点对复苏0 h与复苏48 h的各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苏48 h患者HR、MAP、CI、EVLW、Lac等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与复苏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运用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合理应用,积极防治液体不足,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临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使用PICCO导管检测,分析该检测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本课题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2例,临床给与患者带有温度感应的PICCO专用动脉导管检测,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以及临床有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死亡12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6.8天,PICCO导管留置时间为5~10天,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并没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症状发生.结论 PICCO检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的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主导下多指标监测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严重烧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56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PICCO主导下的多指标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后24、72 h及7 d时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入住ICU天数及入院72 h、30 d死亡率等;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水平。结果治疗24、72 h及7 d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HR、MAP、CVP水平高于对照组,输液量少于对照组,胸腔积液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入住ICU天数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少于对照组,入院72 h、30 d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应用PICCO后,观察组患者CI、SVRI、GEDVI、EVLWI等各指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主导下的多指标监测能直接、准确地提供严重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对严重烧伤患者输液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张超  苏建文 《海南医学》2021,32(1):42-45
目的 探究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指导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西安高新医院急诊科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1例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5例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PIC...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将急诊护理措施应用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共计200例,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有10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措施,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临床治疗心源性休克中应用PICCO心指数的价值。方法:选取心源性休克患者307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应用PICCO指导液体复苏,并应用多巴酚丁胺滴定心指数水平(分CI 3.0~4.0,CI 4.0~5.0两组),记录各组患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结果:PICCO治疗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 3.0~4.0组复苏液体量较CI 4.0~5.0少,但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心指数监测能减少心源性休克患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在监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肺水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例危重手足口病患者对症治疗,同时实施PICCO监测。结果经对症治疗,患者的心率开始变慢,每搏指数也出现升高,EVLWI出现下降。只有1例患者的SVRI出现上升且GEDVI的水平较高,其他患者的SVRI和GEDVI都下降。结论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采用PICCO监测,有利于实时掌握患者的肺水肿和心脏前后负荷及心脏功能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余晓辉  姜媛 《中外医疗》2022,41(4):124-127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2例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探查术治疗,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记录患者抢救结果、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并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2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100.00%。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7例,行剖腹探查术治疗5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31±1.28)d,平均失血量(1588.35±127.65)mL。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NR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35.18±6.77)分、(2.38±0.58)分及(30.33±5.69)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3、14.819、15.435,P<0.05)。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4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用于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压补液法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补液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补液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加压补液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1 h、1~2 h及>2 h不同时间段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30 min内和围手术期的总输液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BP、DBP、HR Sp 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5.0%和2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补液法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补液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应用PICCO技术监测指导的治疗组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各2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72 h的APACHEⅡ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48 h、72 h血清中BNP的变化;比较两组72 h液体总输入量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进入ICU后48 h、72 h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血浆BNP在治疗后48 h、72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72 h复苏液体量(12436.5±932.9)ml、ICU住院时间(7.5±2.2)d,对照组分别为(13124.8±856.2)ml、(9.2±2.5)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应用PICCO技术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