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外科开胸手术方法治疗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至2010年10例PDA、ASD、VSD采用介入封堵后出现并发症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严重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各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封堵器移位5例,介入装置释放困难1例。10例患者均采用全麻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取出堵闭器、矫治心脏畸形。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取出堵闭器,心脏畸形矫治满意,外科手术中开放升主动脉全部自动复跳,顺利脱机。10例患者中9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因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PDA、ASD及VSD介入封堵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及时地行外科手术可以避免病情恶化、矫治心脏畸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外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指征为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Ⅲ度AVB)、残余漏1例、封堵失败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 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诊断的平均26 mm增大.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3例Ⅲ度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引导下,对18例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用Amplatzer VSD封堵器封堵。结果:18例VSD中17例封堵成功,其中3例术中出现主动脉瓣反流,2例残余分流,1例三尖瓣反流,经调整封堵器位置和方向后上述异常即刻消失;1例封堵后5小时封堵伞脱落,急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伞,缝闭缺损。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心率失常等并发症,17例成功封堵者术后随访1年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稳定,无并发症。结论: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8年11月至2011年2月应用双盘伞ASD封堵器治疗600例继发孔ASD,其中男性235例,女性365例;年龄1.3~72岁,体质量10~107kg。术前均经体检、心电图、胸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98.8%(593/600),5例因缺损较大或边缘不足试封堵失败,1例术中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放弃介入治疗,1例释放封堵器后即发现移位,即刻通知外科及时开胸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选择封堵器直径6~40mm,35例多孔ASD,有33例置入1个封堵器,2例应用2个封堵器。手术近期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1例),脑梗死(1例),心律失常(2例),空气栓塞(3例),平均5年随访中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ASD的介入治疗其技术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满意,已成为治疗AS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方法 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2014年51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3.16%,35例治疗失败。15例因新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出现中度及以上三尖瓣返流,收回封堵器,中止手术。另10例治疗失败为其他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较大,封堵器展开后腰征不满意或存在较大残余分流;建立轨道失败;导丝无法通过主动脉瓣行左室造影;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导丝激惹左心室反复出现心跳骤停终止手术;麻醉失败;穿刺失败)。封堵术后出现88例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机械性溶血;18例术后3个月仍存在1~2 mm残余分流(3.52%);16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3.13%);5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16%);2例外科取出。无死亡、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及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具有一定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 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 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AVB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的方法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32例VSD患者,常规建立股静脉→右心室→VSD→左心室→股动脉导丝轨道,输送长鞘沿导丝轨道从右室侧通过VSD进入左心室心尖部,此时,不按常规方法撤出导丝轨道,而是在保留导丝轨道的情况下将封堵器沿输送长鞘送至病变处打开,然后行TTE检查,如封堵效果不满意,则收回封堵器,按上述方法沿保留的导丝轨道更换封堵器,直至封堵效果满意再撤出导丝,左心室造影(LVG)确认封堵成功后释放封堵器。结果:3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次封堵成功20例,再次更换封堵器封堵成功12例。左心室造影VSD直径为6~16(9±3.5)mm,封堵器为7~18(10±3.8)mm。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TTE及LVG检查确认封堵成功。操作时间25~70(46±10)min,X线透视时间7.2~21(11.6±3.8)min。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TTE、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的方法封堵VSD安全、高效,特别适用于难度较大的VSD封堵,该方法简化了更换封堵器时需重建导丝轨道的程序,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取19例VSD患者行微创非体外循环、食管超声(TEE)指引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治疗。膜周部VSD14例,干下型VSD3例,肌部VSD1例。缺损直径2.5~12(5.49±2.90)mm,膜周部VSD中2例形成膜部瘤。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根据VSD位置选择切口位置,干下型VSD患者选择左侧胸骨旁第Ⅱ肋间切口,其余患者均选择胸骨正中中下1/3切口。TEE指引下安放VSD封堵器来封堵VSD。封堵器较缺损范围大1~2mm,干下型缺损选择偏心封堵器。结果:1例干下型VSD因封堵器释放后TEE显示主动脉瓣反流增加,经调整位置后无明显改善,遂改行常规体外循环修补VSD。其余18例封堵成功,其中16例应用等边封堵器,2例应用偏心(0mm)封堵器(均为干下型VSD),封堵器直径5~12m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均小于5h,平均住院时间约为5d。所有封堵成功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第2天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最大100mg/d)。全组均未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及先心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VSD并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HD)同时介入治疗及复杂型CHD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2例VSD并发其他CHD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3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5例。其中男21例,女41例,年龄36 (23,180) 月,体质量15 (11,48) (kg);11例复杂型CHD术后出现VSD残余分流,男6例,女5例,最短外科术后时间为14 d,最长术后132月,中位外科术后时间56月,体质量18.2(11,50)kg。所有病例均完成VSD介入封堵,其中1例心尖部肌部多发VSD通过动脉端逆行释放封堵器,1例肌部VSD经过颈内静脉途径完成封堵。2例术后存在少许残余分流,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无显著加重的房室瓣或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儿童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及操作程序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介入技术清除心血管腔内异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处理多种介入诊断及治疗中异物残留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探讨不同情况下手术技术、技巧的合理运用。方法:自2002年3月~2004年11月,根据不同异物的种类、大小、残留位置、血管直径等特征,分别采用圈套器、网篮导管、异物钳、导丝自制圈套器等器械共处理介入诊断或治疗中异物残留事件的患者12例,包括各类脱落(脱载)封堵器4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各种残留的断裂导管4例(共计 9段),脱落导丝2根,其它残留物2例。所有异物取出过程均采用经皮介入方式完成。结果:12例患者心血管腔内残留异物均全部取出,并顺利完成既定诊断或介入治疗,无断片残留,无一例发生心包填塞或严重血管损伤,仅2例出现少量皮下淤血,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异物残留—这一介入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使患者避免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方法 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及ASD封堵器(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器,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右胸外侧小切口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793例体会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介绍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  方法 :经右外侧第 4或第 3肋间入胸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793例。修补房间隔缺损 180例 ,室间隔缺损 45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32例 ,法乐四联症 95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17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7例及其他畸形 10例 ;合并畸形包括 :动脉导管未闭 ,左上腔静脉 ,肺静脉畸形引流 ,右心室流出道狭窄 ,单冠状动脉畸形等。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死亡 3例 (死亡率 0 .38% ) ,1例因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 ,1例因气管插管故障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其它患儿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 :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剖胸矫治某些小儿常见的心脏畸形 ,它具有损伤小 ,瘢痕隐蔽 ,不破坏胸廓完整性 ,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及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导致封堵器脱落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中10例封堵器脱落的病例资料。结果 10例封堵器脱落患者有3例经换用更大型号封堵器后获得成功,其余7例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缺损修补。结论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及术中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缺损边缘的情况则是封堵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86例继发孔型ASD患者(男性34例,女性52例)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率95.3%(82/86),4例未成功者中1例封堵器脱落,急诊转心外科开胸手术取出封堵器并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为置入封堵器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故回收封堵器,并给予激素、异丙基肾上腺素及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术后24h房室传导阻滞消失;1例ASD下腔静脉边缘3mm,封堵器无法固定;1例为40mm巨大ASD,选择48mm的封堵器仍有残余分流而回收封堵器,行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TTE检查,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中冠状动脉空气栓塞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急诊外科手术修补后治愈。1例术后2d发生脑栓塞,1例于术后1周发现右下肢水肿,血管超声提示右髂静脉炎,未治疗,随访1个月症状消失。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时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应用特制的"类柱状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术前超声检查筛选出5例VSD的患者均伴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5例患者均选择特制"类柱状封堵器"堵闭VSD.术后24 h、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5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复查心电图,未发现严重新发的心律失常.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4例心腔大小较术前均有所缩小,1例缺损较小,心腔大小正常无明显变化;三尖瓣反流1例较术前增多.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心腔大小均回缩至正常;1例心腔大小正常患者无明显变化;1例较术前三尖瓣反流量增多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均无明显变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特制"类柱状封堵器"可用于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VSD介入治疗中,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未发现严重的三尖瓣反流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对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段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15例以及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7例,对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都是在体外循环下采取手术治疗,将封堵器取出,矫正心内畸形,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转入ICU病房以进行护理。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缺损直径在36 mm以上的有5例,36 mm以下(含36 mm)的10例;有中央型7例,下腔型8例,与手术前的诊断相符率为46.67%,不相符率为53.33%;室间隔缺损平均直径为6 mm,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Ⅲ°-AVB患者中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最终都转为窦性心律;手术全部成功,无患者死亡。结论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患者在采取封堵器介入治疗失败后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产生,效果十分显著且较为安全,手术风险较小,能避免由于并发症而带来的多种后果。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12月间223例小儿PMVSDs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随访1~18个月)发生并发症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并发症分为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两组。结果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9%(60/223)。严重并发症9例(4.0%),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0.9%),机械性溶血3例(1,3%),需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4例(1.8%),其中术中封堵器卡在二尖瓣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1例(引起溶血),术后封堵器造成主动脉瓣中量反流2例,三度AVB经置入临时起搏器和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后7天恢复正常心律,2例溶血病例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溶血消失。轻微并发症51例(22.8%),包括不同类型的束支传导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37例(16.6%),一度AVB 2例(0.9%),二度AVB 1例(0.4%),新出现主动脉瓣少量反流5例(2.2%),新出现少量至中量以下三尖瓣反流6例(2,6%),除右束支传导阻滞外,其他类型的传导阻滞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新出现的瓣膜反流均未做特殊处理。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小儿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以轻症为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并发症的情况需进行长期严格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7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的直径为4~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的距离1~2mm,距肺动脉瓣距离4~6mm,轻度主动脉瓣反流6例,中度1例。均选用偏心型VSD封堵器治疗。术中在右前斜45度下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封堵器均成功置入。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示完全封堵6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在3个月后消失。封堵器对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房室瓣均无影响,术中及术后未有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5月我院行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4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2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余41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随访1年,肺动脉压、右心大小及三尖瓣反流等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心脏磨蚀等严重并发症,无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等情况。结论: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手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1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的pmVSD患者604例.所有患者术后1周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3~7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胸片.结果 604例患者中封堵成功576例,共置入封堵器583枚,放弃封堵28例,手术成功率95.4%.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发生.81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56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4例.3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1例,9例在3周内恢复,2例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术前有一过性cAVB,另1例为同时封堵房间隔缺损并室间隔缺损的患者.术后即刻,69例(12.0%)有微量-少量残余分流,术后7 d,31例分流完全消失,仍有38例(6.6%)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5例,2例由术前的微量加重到术后少量反流,3例由少量加重到中量;术后出现三尖瓣微-少量反流32例,中量反流3例.5例机械性溶血,其中1例持续5 d无好转,经导管取出封堵器,其余4例均在术后3~14 d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加压包扎后消失.封堵器脱落1例,经导管取出,并成功行封堵治疗.封堵器移位1例,在原位置入另一封堵器.结论 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