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患者的临床资料、救治过程和预后情况,探讨影响ECPR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以及低血流时间对ECPR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ECPR的患者,依据是否复苏成功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探讨低血流时间即开始常规心肺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上机运转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男性36例(58.1%),心脏骤停多发生在院内(55例,88.7%),主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37例,59.7%),经ECPR后存活出院16例,存活率25.8%。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2(46,58)岁比63(55,69)岁]、初始心律为心室颤动的较多(43.8%比32.6%)、低血流时间较短[24.5(12,26)min比48(31,53)mi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少(50.0%比63.0%)、ECMO使用时间较长[5(4,6.5)d比0(0,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心脏术后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接受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临床资料,评估影响辅助结果的风险因素。方法:2004年10月至2014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共89例成人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进行ECMO辅助治疗。按照临床结果将患者分为出院存活组(S组,n=44)和死亡组(D组,n=45)。结果:67例(75.3%)患者顺利脱机,44例存活出院,出院生存率为49.4%。ECMO辅助前D组乳酸水平较S组高[(15.22±5.16)vs.(12.35±3.50)mmol/L,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多[2 500(1 500,3 600)vs.950(450,2 450)m L,P=0.005],D组患者ECMO辅助期间悬浮红细胞[24(17,34)vs.18(10,24)U,P=0.019]和血小板[6(3,11)vs.3(0,5)U,P=0.030]输入量均较S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MO辅助前高乳酸(≥12.0 mmol/L,OR=2.75,95%CI:1.79~4.52,P=0.005)和经胸插管建立ECMO(OR=3.17,95%CI:1.09~9.07,P=0.001)是患者死亡的高危风险因素。结论:ECMO可为成人心脏术后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积极推荐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体外心肺复苏(ECPR)在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循环辅助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9-04~2020-12在该院EICU收住的进行ECPR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各参数指标等.结果 26例患者中有9例成功从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6...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模肺氧合(ECMO)辅助相关并发症情况和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CABG术后行IABP联合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观察机械辅助前后生理指标变化、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机械辅助后患者的生理指标显著改善LVEF[(47.36±5.10)%vs.(29.60±4.52)%];收缩压[(108.20±12.49)vs.(73.88±20.62)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61.58±8.14)vs.(38.40±7.95) mmHg];尿量[(1.86±0.27)vs.(0.70±0.15) mL·kg-1.h-1];血清乳酸水平[5.1(2.9, 7.4)vs.16.7(12.5, 23.2)mmol/L,P<0.05]。联合机械辅助期间发生急性肾衰竭38.5%,感染35.4%,出血事件14.7%,神经系统并发症11.5%;下肢缺血8.3%。住院死亡患者占60.4%,存活出院患者占39.6%。结论:IABP联合ECMO辅助相关并发症显著增加患者病死风险。护理过程中密切监护,及时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调整,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7例心脏手术后因CPR困难应用ECMO救治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2~65岁,平均(54±7)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全部患者均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7例患者CPR时间40~65 min,平均(53±7)min,建立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36~128 h,平均(85±26)h,监护室停留时间2~8d,平均(5±1)d。辅助24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BP)、血乳酸(Lac)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均明显改善。6例(85.7%)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3例(42.9%)存活出院,1例患者因无法脱机而死亡,3例成功脱机后因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进行肾替代治疗(CRRT)。结论:体外膜肺心肺复苏(ECPR)可以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挽救部分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置股动静脉鞘管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床旁备机在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突发心脏骤停时行紧急ECMO辅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两个心脏中心的2 120例PCI患者,其中75例(3.5%)经评估定义为高危PCI,均于术前预置股动静脉鞘管;收集并分析其中因术中突发心脏骤停而行紧急体外心肺复苏(ECPR)者的基线资料、心肺复苏(CPR)时间、ECMO操作时间、并发症、院内死亡率等相关资料。结果:在75例高危PCI患者中,15例(20.0%)因术中突发心脏骤停而进行紧急ECPR,其中男性9例,中位年龄68.50(62.75,74.25)岁。15例患者的中位CPR时间为9.50(6.50,16.25)min,ECMO上机操作时间为6.00(4.75,9.00)min,ECMO运行时间为71.0(41.5,114.5)h。15例患者全部成功撤除ECMO,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院内死亡,其他患者均存活出院;1例患者在ECMO运行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经格拉斯哥-匹...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救治心脏骤停的患者中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治疗,以此研究其治疗应用价值。方法:选定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时间选择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生存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等指标参数与死亡患者相比。结果: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经抢救后,成功撤离辅助患者12例,8例患者生存出院;20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发生院内死亡12例,合并出血、合并感染例数分别:5例、6例;ECMO前最后1次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存组别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ECMO辅助前最后1次乳酸、ECMO辅助前最后1次肌酐、体质量、ECMO治疗辅助流量、乳酸恢复正常时间、使用体外生命辅助支持恢复自主心律时间分别为:(45.55±21.11)min、116.50(56, 127) min、(5.66±2.11)mmol/L、(99.76±26.65)μmol/L、(64.55±10.11)kg、(3.47±0.66)L/h、(43.67±9.56)min、(20.33±1.23)min。结论:ECMO技术是体外心肺复苏治疗的重要手段,进行ECMO技术之前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结局的重要依据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OM)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7-01期间于我院植入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75.7%)。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17)和死亡组(n=20),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存活率45.9%(17/37)。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罪犯血管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存活组的罪犯血管以右冠脉比例最高(52.94%),死亡组以左前降支比例最高(60.00%)。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患者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54.6±25.7)min vs(31.4±5.2)min]、发生心脏骤停至ECMO植入时间[(93.6±60.5)h vs(47.5±19.5)h]较短,心肺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较长[16.0(8.7,32.6)d vs 4.0(2.0,12.0)d];植入ECMO 24 h、48 h后,存活组的平均动脉压[(89.6±21.9)mm Hg、(87.9±19.4)mm Hg,1 mm Hg=0.133k Pa]显著高于死亡组[(71.8±19.3)mm Hg、(63.7±18.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前降支(OR=0.723,95%CI:0.516~0.947)、病变血管支数(OR=1.638,95%CI:1.107~1.729)、更长的心肺复苏时间(OR=0.712,95%CI:0.436~0.973)和发生心脏骤停至ECMO植入时间(OR=0.698,95%CI:0.411~0.859)可能加重患者死亡的风险,而植入ECMO复苏后48 h的较高的平均动脉压(OR=0.672,95%CI:0.326~0.693)可能减少患者死亡的风险(P均0.05)。结论: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高,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期间炎性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42例成人心脏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接受ECMO支持治疗。分别于ECMO建立前及建立1,6,24,48,72小时撤机前采集中心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浆冻存,测定各时点炎性因子TNF-α、IL-6、IL-8、IL-10及hsCRP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同时按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各时点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ECMO前两组TNF-a、IL-6、IL-8及IL-10等炎性因子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值;存活组TNF-α水平在ECMO建立24小时后开始下降,至撤机前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IL-6水平在ECMO建立6小时后就开始下降,至48小时后各时点与死亡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存活组TNF-α水平在ECMO治疗24小时、IL-6水平在ECMO治疗6小时后开始下降,撤机前均较死亡组低(P<0.05);死亡组炎性因子支持治疗期间均处于高水平状态。结论:心脏术后心肺衰竭患者ECMO前已存在明显炎性反应。存活组炎性反应强度随病情改善逐渐下降。持续高水平的炎性因子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稳健的大鼠体外心肺复苏(ECPR)模型,为体外生命支持研究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常规心肺复苏(CCPR)组及体外心肺复苏(ECPR)组,各6只.两组均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行气管切开术置入自制气管插管,经右股动脉监测血流动力学.C组仅行常规心肺复苏治疗,E组建立V-AECM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