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20年来,房颤造成的死亡从1980年的27·6/100000人上升到1998年的69·8/100000人。在所有的心律失常中,房颤的发病率增长最快,从1985至1999年,几乎上升了3倍[1]。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性房颤使患者的脑卒中率升高5·6倍,而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栓塞率高达非房颤患者的17·6倍[2]。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表明[3],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而长期抗凝治疗者仅占6·6%。胡大一等[4]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房颤抗凝治疗意识显著落后于西方国家,通过系统介绍国际最新房颤的规范法诊断与治疗,希冀为临床工作者的提供科学的药物与非药物抗凝的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张小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59-3560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9年3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61%、年出血并发症为0.49%,分别低于文献报道的4%及1%。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评分(CHADS2):心衰(C)、高血压(H)、年龄(A)〉75岁、糖尿病(D)、既往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S)每个危险因素各计1分,中风/TIA计2分。低危:0分,中危:1~2分,高危:≥3分。计分每增加1分,绝对风险增加1.5倍。  相似文献   

5.
田力  杨艳敏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56-1759,177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能够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只有华法林,但华法林存在个体差异、复杂的药物和药物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定期抗凝监测和频繁调整剂量,具有局限性。研发新型口服抗凝药成为新的热点,活化凝血因子X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在房颤抗凝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取得了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及新型抗凝药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显示,人群发病率为0.4%~1%,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1]。年龄在40~50岁的人群中,AF发病率<0.5%,而在年龄80岁的人群中,AF发病率可高达5%~15%[2-3]。AF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最主要的危害是引起血  相似文献   

7.
甄彤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15-16
目的:对心房颤动60例患者抗凝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10月住院患者中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分为心血管病房40例及其他病房20例两组,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60例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有效51例(85%),无效9例(15%),有效率为85%。根据患者服用华法林后第3~4天INR值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判断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分为不敏感、敏感、很敏感,根据敏感性以1mg增减剂量,不敏感者加量1mg,很敏感者减量1mg。本组60例患者中很敏感者15例,平均体重为(49.85±8.06)kg;敏感者32例,平均体重为(58.97±6.58)kg;不敏感者13例,平均体重为(81.19±7.77)kg。体重小的人群敏感性高,体重大的人群敏感性低。结论:华法林价格便宜,抗凝效果肯定,只要掌握好其药理特性,还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不同的心律失常病症中,心房颤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临床病症,心房颤动不但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而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于患者来说,这都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本文主要对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mg,直至达标。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mg,最高3.5mg,最低1.5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d,最低5d,其中74.5%在14d内达标。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加安全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8月31日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采用CHA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程度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主要分析指标为接受不同房颤治疗方案(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出血风险评分,抗凝药物应用情况、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出血合并症、血栓栓塞事件、患者用药依从性等。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34例,男性69例,女性67例;年龄20~91岁,平均(67±14)岁,CHA2DS2-VASe评分为0、1和≥2分者分别为11、23和100例,HAS—BELD评分≥3分者13例。接受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者分别为85和49例。接受室率控制治疗的85例患者中CHA2DS2-VASe评分为0、1、≥2分者分别为1、12、72例。0分者1例使用阿司匹林。1分者12例中2例应用华法林,2例未行抗凝治疗(1例有禁忌证),8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或二药联用),其中2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头颅CT检查均有多发性缺血灶。≥2分者72例中33例应用华法林,35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4例未行抗凝治疗。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出院时25例INR〈2.0,7例INR为2.0~3.0,1例INR〉3.0。接受节律控制治疗的49例患者CHA2DS2-VASe评分平均为(2.3±1.8),HAS—BLED评分平均为(1.3±1.1),其中25例应用华法林,出院时17例INR〈2.0,5例INR为2.0~3.0,2例INR〉3.0。1例患者未监测INR。134例患者中有15例(11.2%)出现脑梗死,其中8例(53.3%)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出院时INR均未达标。结论住院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华法林抗凝的比例较低,采用华法林治疗的部分患者抗凝强度不足。临床医师过分担心发生出血合并症是抗凝治疗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讨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心房颤动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通过应用抗凝药物治疗,能够明显地降低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且是中风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治疗可显著降低中风发生概率,改善老年患者预后。但口服抗凝药治疗易导致出血事件,特别是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大出血的概率增加。本文就老年人群NVAF的特点、风险及抗凝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治疗老年人群NVA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占整个人群的0.4%。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流行病学意义将日益突出。在抗凝适应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阵发性房颤及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在某些问题上不无争议。  相似文献   

14.
房颤是常见而顽固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房颤的病因也在变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已经取代心脏瓣膜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因各种不适反复住院,引发心衰、卒中、猝死使房颤患者病死病残率高,远期预后较非房颤患者差。房颤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窦律患者更是高出17倍。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则致死致残率剧升,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本文就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引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卒中的风险,但目前我国房颤病人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临床医师应该积极改善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本文结合最新的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就如何提高房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抗凝达标率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临床上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四种疾病。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应遵循恢复脑血流、保护脑细胞、恢复神经功能、预防复发与并发症等原则。治疗时要以早期、综合性、个体化与系统化治疗为宗旨。不过在临床治疗中常见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并脑卒中抗凝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房纤颤并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住院房颤患者312例,其中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74例,非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238例,房颤并脑卒中51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率16.3%,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中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均口服抗凝治疗,卒中前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25~75mg/d159例,有36例脑卒中,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 82例,有9例脑卒中,口服华法林71例,有6例脑卒中。结论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剂量应在100—300mg/d之间。  相似文献   

18.
刘明艺  王志华 《上海医药》2015,(6):28-29,46
目的 :调查北站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规范社区房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北站社区门诊持续房颤患者10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治疗史、凝血酶原监测及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率知晓情况等,并采用CHADS2评分评价治疗的合理性。结果 :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36%,抗凝治疗的平均时间为6个月;社区尚未开展抗凝治疗患者凝血功能监测。结论 :社区房颤的抗凝治疗尚未展开,需加强和提高社区房颤的规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10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心脏附壁血栓发现率、抗凝治疗及脑梗死发生情况,同时观察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及非心脏病无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房颤患者中,病因以冠心病(59.43%)、高心病(11.32%)、心肌病(包括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5.66%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房发现附壁血栓3例;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5.8%,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5.3%,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未用或偶尔使用抗凝剂者和长期使用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35.7%。结论房颤是老年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这种危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