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牙周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牙周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周基础组、牙周基础-正畸组,每组各40例。牙周基础组单纯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基础-正畸组实施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平均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咀嚼效能百分比,评价牙周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牙周基础-正畸组牙周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牙周基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咀嚼效能百分比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基础-正畸组咀嚼效能百分比明显高于牙周基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平均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基础-正畸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平均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的改善均明显优于牙周基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牙周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病症状,提高牙齿稳定性和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牙周-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伴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牙周-正畸治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牙周-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牙周-正畸治疗有效69例,占比86.25%;牙周-正畸治疗无效者的性别、牙周袋深度、牙齿松动度、菌斑指数、年龄、病程与牙周-正畸治疗有效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治疗无效者的重度牙周炎、合并糖尿病、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表达占比均高于牙周-正畸治疗有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牙周炎、合并糖尿病、龈沟液TNF-α高表达均为影响牙周-正畸治疗错畸形伴AgP患者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重度牙周炎、合并糖尿病、龈沟液TNF-α高表达均为影响牙周-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美学重建的作用。方法:从2015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口腔内科收治的成人牙周病患者中抽取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牙周基础性治疗者共19例,设为常规组,采用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者共19例,设为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对切牙区美学重建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牙周各指标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7.89%(P <0.05)。结论: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美学重建的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早期牙周临床指标及首次加力后龈沟液骨钙素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为监控正畸早期的牙周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15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为实验组,在牙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分别检测牙周临床指标(PLI,BI,PD),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牙周治疗前,正畸治疗前,首次加力后1、24、48、168 h龈沟液骨钙素水平(OC),同时与对照组15例牙周健康的正畸患者相应指标对照。结果实验组牙周治疗后牙周临床指标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正畸治疗后各牙周临床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正畸加力后OC较加力前明显升高(P<0.05),24 h达到峰值,168 h降至加力前水平,其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一致。结论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牙周状况,骨钙素在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早期过程中参与牙槽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5.
刘为玲 《当代医学》2021,27(13):154-156
目的探究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牙周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术前,两组牙周指标(GI、PLI、PD、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研究组牙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龈沟炎症因子(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可有效改善牙周疼痛、出血等症状,促进牙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在牙周病致牙移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牙周病致牙移位患者,共计370颗患牙。给予患者口腔正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经口腔正畸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治疗后各级牙齿松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距离、前牙覆颌深度、牙周出血指数与治疗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牙移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骨钙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3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牙周健康的需作正畸治疗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统计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及骨钙素水平.结果 牙周治疗前观察组PD、BI、PLI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正畸治疗前及正畸治疗后1、2个月PD、BI、PLI均较牙周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不同时间点骨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加力后1d骨钙素水平达峰值,以后开始回落.结论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检测患者龈沟液中的骨钙素水平可能反映出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症反应及牙槽骨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口腔根管治疗在牙髓及根尖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牙髓及根尖周类疾病患者150例,以不同治疗方法为依据分组:参照组75例施以常规方法治疗(冷牙胶侧方加压根管充填疗法),研究组75例施以口腔根管治疗(热牙胶垂直加压结合热塑牙胶充填术治疗),同时观察、比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00%(72/75),明显比参照组84.00%(63/75)高,(P0.05);2组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白细胞介素-β1水平、牙周袋深度等指标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牙髓及牙尖周类疾病患者予以口腔根管治疗,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确保牙龈指数、牙周深度、龈沟出血得以进一步降低,临床操作起来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不同时间段内龈沟液中PTX3的水平,分析PTX3在正畸治疗早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例正畸口腔患者分别于正畸治疗前、正畸加力后4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天、14天、1月收集龈沟液,用ELISA试剂盒检测龈沟液内PTX3表达水平。结果:在正畸治疗牙齿移动早期,正畸患者龈沟液中的PTX3的表达水平在正畸加力后上升,在正畸加力后4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内的表达水平高于正畸治疗前(P<0.05),并于24小时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于正畸治疗后一周恢复正常水平。在早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PTX3水平与TNF-α、IL-1β均呈正性相关关系(r=0.69,P<0.05;r=0.58,P<0.05);PTX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尖牙移动距离呈现负性相关关系(r=-0.58,P=0.02)。结论:作为机体重要的一类炎症因子,PTX3在正畸牙齿移动早期过程中的龈沟液内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龈沟液中PTX3的水平可以有效反映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的炎症状况,对其水平的检测将有助于判断正畸治疗效果,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在医治口腔正畸小儿慢性牙龈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牙龈清洁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牙龈清洁术基础上增加康复新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LI、 SBI、GI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牙周指标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康复新液医治口腔正畸小儿慢性牙龈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牙龈炎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和口腔正畸治疗。结果通过正畸治疗后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前牙覆颌、牙周出血指数显著好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8例患者中,显效50例(51.02%)、有效40例(40.82%)、无效8例(8.16%),总有效率为91.84%。结论采用正畸疗法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牙齿松动度、咀嚼等功能,具有疗效明显、稳定、持久的优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运用.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口腔正畸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第一组30例行传统正畸方法,第二组30例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组的正畸成功率明显低于第二组患者,数据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第一组中有8例出现并发症,第二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数据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第一组,数据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口腔正畸患者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牙周病的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先进行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状况进入静止期后给予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比较单纯性牙周治疗前后及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测量探诊深度、牙冠长度、牙根长度和牙槽骨密度。 结果 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均可以改善牙周情况,增加牙冠长度,不增加牙根长度,单纯性牙周治疗增加牙槽骨的骨密度,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减少牙槽骨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袁玉霞 《中外医疗》2010,29(32):77-77
目的讨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80例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据我院收治的8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采用口腔正畸进行治疗。根据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骀、牙槽骨高度,临床疗效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移位的牙齿得到了较好的复位,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改善明显,松动度降低,牙周膜间隙正常,牙周及美观情况仍有较大改善。治疗后的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通过改善局部因素,促进牙周健康从而提高牙周疾病的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漱口对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口腔正畸所致牙龈炎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两组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和口腔卫生宣教,观察组采用西帕依固龈液含漱,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含漱,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分级。结果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SBI、PLI、GI分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可有效改善口腔牙龈状况,防治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的发生,可作为正畸治疗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26例,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结果:患者的矫正成功率为100%,经过正畸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情况、覆情况、牙周出血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治疗前后患者的牙槽骨的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效果稳定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88例因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周病治疗及口腔正畸治疗,对比本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1)对比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齿松动改善情况:本组188例患者共计治疗2008颗牙齿,治疗有效1386颗,占69.02%。本组188例患者对比治疗前牙齿松动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牙覆盖、牙合、牙覆情况: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及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变化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袋深度显然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实施口腔正畸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牙周出血情况,减轻牙齿松动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凤霞 《吉林医学》2012,33(6):1134-1135
目的:探讨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后的PD、PLI、SBI、BO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裴壮敏 《中外医疗》2023,(18):48-52
目的 分析在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治疗中对患者采取正畸联合牙周夹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广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黑白球方式)分为对照组(牙周夹板+基础牙周治疗,39例)与观察组(牙周夹板+基础牙周治疗+正畸,39例),两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龈沟液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蛋白激活激酶5(PAK5)]水平、牙周治疗效果(菌斑指数、探诊深度、牙龈指数、附着丧失水平)、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度、牙槽骨高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94.9%高于对照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5)。观察组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周治疗效果(菌斑指数、探诊深度、牙龈指数、附着丧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度、牙槽骨高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牙周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55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接受基础治纠正牙周病后进行口腔正畸,调查患者正畸前后的状况,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后牙周袋深度为(2.85±0.34)mm,前牙覆盖高度为(2.13±0.43)mm,明显少于治疗前,治疗前患者牙周出血指数为(19.4±5.2)%,明显少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满意的46例,不满意的9例,满意度为83.6%。结论:口腔正畸能够改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牙齿的美观度,纠正患者牙齿畸形,降低患者牙周袋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